02.19 孙中山百年前曾规划厦门崛起蓝图,一代伟人的穿越性眼光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遗产之一。在他的强国思路中,交通运输现代化居于首要地位———他显然早就谙熟“要致富,先修路”之道。他为福建规划了6条铁路,其中厦门有2条:厦门至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线,长250英里;厦门至广州,长约400英里。前者接近于现在的鹰厦线,后者则接近于现在的深厦线,都是颇具前瞻性的构想。

除了为厦门规划了2条铁路外,海港方面,孙中山规划了厦门一个三等港,并对厦门港的地缘优势做了非常到位的描述:“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此港经营对马来群岛及南亚细亚半岛之贸易频繁。所有南洋诸岛,安南、缅甸、暹罗、马来各邦之华侨,大抵来自厦门附近,故厦门与南洋之间,载客之业极盛。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之海港。”强调厦门的侨乡优势及与龙岩等腹地矿区的联系,这些观点放在当下,也丝毫不会过时。更让人惊叹的是,孙中山特别为厦门规划了海沧港。《建国方略》特别提到要在海沧建设中国的“东方大港”,足见厦门在他的宏图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吾意须于此港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施以新式设备,使能联陆海之运输,以为一气。”“此港之西方”即为海沧。孙中山在当时已经洞察到了海沧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他对福建所做的规划,既重视海洋资源优势,又关注内陆的物产资源优势,建造铁路、公路、港口、商埠,正好把这两者紧密联结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如今想起当年孙中山的雄才伟略,眼光之高远,依然让人惊叹。

孙中山百年前曾规划厦门崛起蓝图,一代伟人的穿越性眼光

孙中山(前中)与厦门辛亥革命同仁在一起

囿于种种历史局限,孙中山这些想法当时没能付诸实施,但时至今日,当年他的展望都已成为现实。如今的厦门港,早已不只是三等港,而是海峡西岸港口群中的枢纽港和首个亿吨港,并进一步跃升为国际航运枢纽港。以厦门港为龙头,一个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海峡西岸港口群正在成型。厦门的铁路也已有鹰厦、福厦、龙厦、深厦4条,确立了沿海铁路枢纽的地位,并与孙中山当年的规划一样,进一步服务于西部腹地,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发展战略。孙中山将海沧建为新式商埠的心愿,也早已实现。海沧保税港区已建成11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最终至少有21个万吨级泊位,其中还有好几个10万吨级以上的。目前,世界航运巨头超大型集装箱班轮纷纷停靠海沧港,4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通达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世界主要港口,未来海沧还将建成海峡西岸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彭一万说,孙中山百年前的实业构想,厦门可以说是“超质超量完成”。厦门的发展进步,应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

孙中山先生得到厦门人民的热爱和尊敬,厦门市有中山路、中山公园,过去有中山中学,现在有双十中学、大同中学、大同小学,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命名的。

孙中山百年前曾规划厦门崛起蓝图,一代伟人的穿越性眼光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在厦门海沧崛起,跻身国家构建5大港口群建设的战略层面

孙中山百年前曾规划厦门崛起蓝图,一代伟人的穿越性眼光

由“山、海、湖、城”构成的厦门海沧“双山双湾双城”格局,充满着一种自然美的气质。孙中山将海沧建为新式商埠的心愿如今已经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