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抗日神剧的起源

如果说到

抗日神剧,多数朋友会想到近几年鼎鼎大名的手撕鬼子和包子藏雷等国产神片,然而关于影视剧抗日的传统早在港台70年代便已盛行。

要说抗日神剧的起源则要追溯至50年前的香港电影片场,我们可在香港浩瀚影海中查到民族意识觉醒的脉络。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随着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偏安一隅的香江迅速融入亚洲发展同时,地域自主诉求亦不断增强;经济融合和文化自主让60年代的香港文化圈显得异常多元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这种奇特自主性放入电影中,则以更浅显和更戏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加上功夫片热潮在全亚洲的火爆,港式抗日神剧由此催生。

港式抗日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自主意识同时,更把武术片带离了原有的武侠片轨迹,开创了一个有别于侠骨柔情的新型武术片种:功夫片。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毕竟,香港抗日电影不同以张胡武侠为主导的邵氏大片场,抗日剧却是质地粗糙、野蛮生长;而恰恰嘉禾在风头上的异军突起更让抗日剧变得热血多元、惊心动魄。

从邵氏王羽抗日的血肉惊心到嘉禾李小龙的扬威国际,其中都能看到被狠狠KO的日本武士,到底脉络几何,我们一起来探讨。

王羽的个人英雄主义

王羽大哥自《独臂刀》大卖以后,已成为60年末期代邵氏第一红星,他在邵氏的自主权之大只有李丽华可以媲美,无论导演编剧还是主演,皆可率性而为。

而我们发现在王羽自导自演的诸多电影中,他聪明避开了故事叙述的弱项,以最激烈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以至情节设计异常简单,但打斗场面却毫无懈怠。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在1970年的抗日电影《龙虎斗》中,王羽更是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在复仇心的驱使下王羽如同恶灵骑士,以快刀斩杀倭寇、以铁手穿人胸腹,招式狠辣堪称当年邵氏电影之最。

这让未曾领略功夫片魅力的朋友看过亦心惊肉跳。加上小成本邪典的气质,观看《龙虎斗》亦成为许多爱国港人宣泄情怀的不二之选。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独臂刀》的大卖和《龙虎斗》的另类成功,让王羽有了离开邵氏的底气;但在王羽电影中残留的那股狠辣戾气,却被邵氏片场很好保留了下来,成为后来功夫片抓牢观众眼球的绝佳方式。

1972年韩国名导郑昌和拍摄的《天下第一拳》中,延续了简单暴力戾气重的故事脉络,但最戏剧化却发生在了主演身上。

曾在《龙虎斗》中代表恶魔的影星罗烈代替了王羽大哥,化身为正义使者,给日本武士一次又一次中国古拳法的暴击。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当然作为专业导演出身的郑昌和,在人物情绪把控上比王羽更胜一筹;在武打场面不弱于前者基础上,在《天下第一拳》的故事编排上更加立体、更加隐忍且更具爆发力。

或许《龙虎斗》随着时间流逝渐被淹没,但《天下第一拳》却在海外大受欢迎,票房佳绩让邵老板金玉满堂同时,也让罗烈早于李小龙之前,成为第一位名扬国际的功夫巨星。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同年,郑昌和的韩国同门师兄张一湖亦看到了抗日功夫片的巨大潜力,在1972年一年时间内指导了两部神剧

《霹雳拳》《落叶飞刀》。

即便邀请了凌云、施思和井莉等邵氏明星加盟,无奈久疏战阵的张导演在执导功夫片时展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不仅两部电影票房惨败,就连口碑也成为邵氏最垫底之影片。

如果只当抗日神剧鉴赏,大可慰藉于心。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独臂刀与座头市

说完邵氏,我们再把目光移回王羽大哥身上,1971年便投奔嘉禾的王羽身上可带着香港武侠片的最大IP:“独臂刀”。

到了嘉禾之后,邹文怀亦不负众望,安排了一场独臂刀与盲侠座头市间的大神级对决,香港侠客王羽与日本侠客胜新太郎开展了一次终极对话。

顶级高手间的对决本充满不确定性,气势和意念皆在一瞬间。或许当年为了照顾两国人民的感受,嘉禾和东宝各为《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了一个版本:在嘉禾版本中,独臂刀完胜座头市。

在东宝版本中,座头市击杀独臂刀。而独臂刀和座头市到底谁强谁弱,亦成为一个千古谜题。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因《独臂刀大战盲侠》为港日合拍的缘故,电影亦在相当程度上照顾了日本观众的感情;直到次年,抗日英雄王羽终于展现其辣手本色。

凭借《独臂刀》IP自导自演的电影《独臂拳王》,让民族情怀和潜藏戾气彻底释放于荧幕内外。

在《独臂拳王》中,日本武士真被塑造成一位只懂杀戮的恶魔,更如日本神话中的地狱恶鬼罗刹;在打斗场面上,血腥程度比《龙虎斗》有过之而无不已。

从中段的断手斩脚到后段的开膛破肚,《独臂拳王》展现了只有在B级片中才会出现的暴力美学奇观,而痛宰敌国、扬我中华之情怀在电影中得到充分显现。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即便在后来王羽的武侠电影中,我们亦可在嘉禾公司领略到王羽大哥的矫健抗倭身影。1973年自导自演的《战神滩》,更像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古代世界的延续。

除了片中近40分钟的中日民间高手的精彩巷战之外,民族情节因这部电影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同,而王羽用抗倭事业点缀古代侠士气节,亦让个体和整体得到升华统一。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即便在英雄辈出的年代,王羽依然气场霸道且强横;让与他同期的嘉禾群雄亦略有失色,直至李小龙在香港电影中的横空出世,才打破这一格局;王羽和李小龙如同双子星一般,照耀蓄势待发的嘉禾王国。

李小龙塑造经典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跟风大王”罗维算是当年嘉禾最有排场的导演,因在老东家邵氏积累了丰富的导演经验。加上邹文怀的重用,罗维在当年每一电影项目皆为大手笔。

而在李小龙来到嘉禾与罗维的珠联璧合,更让他有隐约登上了嘉禾第一导演宝座的架势。主创团队在延续了以往王羽功夫片成功套路的基础上,各方齐心合力。

1972年为李小龙量身定做了不朽经典《精武门》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李小龙在电影中抛弃了原有武术套路,以近乎实战的武术套路彻底革新了当年龙虎武师的三观。李小龙的凌厉出招以最直观形式展现,且招式凶狠霸道、快如闪电,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亦前所未有。

《精武门》陈真的死让英雄成为不朽,《精武门》的成功让李小龙成为香港人乃至整个世界华人精气神的象征,其中更夹杂无数民族主义情绪,民族自豪感亦在李小龙的风潮下达到顶点。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1973年巨星陨落,关于李小龙的传说亦被无数人传颂;其实在李小龙打遍香港无敌手之前,嘉禾有意塑造一位女性功夫巨星与李小龙相映衬;她就是茅瑛

之后黄枫和茅瑛团队便远征韩国,于70年代初在大韩民国创作出两部抗日剧《合气道》《铁掌旋风腿》。

抗日神剧绝非大陆首创!70年代香港抗日剧更神奇,大多数人没看过

电影除了比起李小龙不遑多让的闪电腿法外,中韩联手抗日的故事主线成为两部电影中颇为神奇的亮点。或许在自力更生多年的香港看来,韩国更像久未蒙面的老友。

在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前,香港不再孤军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