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以至於成為了一個習以為常的說法。但是我們從沒想到的是,此事說的是趙括,然而在趙括所處的年代,並沒有紙的發明。那麼紙上談兵是怎麼來的呢?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紙出現在西漢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了紙的製作,不晚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公元前81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76-公元前476年)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蔡倫(公元61/63?-121年)改進造紙術,進一步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才開始流傳,廣泛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升。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紙上談兵的原文

紙上談兵,我們都知道說得是趙國大將趙括因為只知道看著兵書打仗而不會靈活變通,導致自己大敗,葬送了趙國大軍。也就是: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關於趙括領兵一事,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寫道:“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這個就是說,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一說到領軍打仗的事情,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打過他。趙括曾經和父親趙奢討論打仗的事,趙奢難不倒趙括,但是趙奢認為趙括的打仗水平不能說是好的。此時有趙奢的說法,就是說趙奢認為趙括打仗水平一般,另有趙奢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趙奢的話的意思是,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是趙括卻把它簡單化了。如果趙國不讓趙括當大將也就罷了,如果讓他率軍打仗,讓趙軍失敗的一定是趙括了。此時就有了一些我們所說的紙上談兵的意思在其中了。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另有藺相如評價趙括說:“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這話的意思就說,趙括雖然能讀懂兵書,但是不懂得靈活運用。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紙上談兵的意思了。因此我們看《史記》之中,司馬遷雖然有表達紙上談兵的意思,但是並未明確提出過紙上談兵一詞。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紙上談兵”並非出自戰國趙括

紙上談兵的雛形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出現在清代,但都指書生用兵,當時沒有貶義的意思。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上下五千年》的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因此,顯然我們不能認為這個成語源自於趙括及長平之戰,更不能說這個成語是“典故”了。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紙上談兵”這個詞,無非就是後人對趙括這個人物形象的概括而已。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