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福垊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出發抵達北京,接受遺詔於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關於朱瞻基的繼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記載都頗為驚心動魄,所有問題之癥結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時刻想著造反的二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難之役的功臣,多次領兵擊潰南軍,甚至還曾於危難之間救過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戰功卓著,自然會受到朱棣的重視,所以對皇位暗生覬覦之心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朱高熾以太子之位監國十數年,使得天下承平已久,人心歸附,加上朱棣的完全支持,朱高熾即位已成不爭的事實。但是對於朱高煦來講,雖然朱高熾當了皇帝,但自己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朱高熾身體不好,活不長。而事實也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猝然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而朱高煦在封地樂安(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濱州一帶)。

漢王在山東,皇太子在南京,按照常理推之,北京的皇帝駕崩後,朱高煦一定比朱瞻基要早知道這件事,所以才有了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準備暗殺皇太子,然後自己回京繼承大統的傳言。

《明史朱高煦傳》裡是這麼記載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沒能成功截殺朱瞻基,因而與皇位失之交臂。

那麼面對二叔佈下的天羅地網,朱瞻基是如何逃過一劫的呢?很簡單,繞道小路回北京。

《明宣宗實錄》裡記載:

上(明宣宗)從間道行

間道即是小道,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實錄》裡並沒有記載宣宗是為了躲避漢王朱高煦的埋伏而“從間道行”的,但《明實錄》裡的這段記載卻令人感到非常的疑惑。

仁宗皇帝不豫,以璽書馳召上還,上即日就道時南京頗傳言,仁宗上賓臣下未敢以聞,但言茲正戒嚴之時宜整兵衛而後行,或勸

按照《明實錄》的說法是,朱高熾還沒駕崩的時候,就已經下旨令朱瞻基回南京了,但是朱瞻基才剛動身北上,朱高熾就已經去世,當時南京的大臣不敢告訴朱瞻基,只是建議他最好領軍北上一方不測,可是被朱瞻基拒絕了。

而朱瞻基拒絕的理由很直白

上(朱瞻基)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豈有他心,且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況”。

從朱瞻基所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三點至關重要的信息

一是當時朱瞻基確實不知道朱高熾已經離世,二是朱瞻基自認為從動身到回京所用時間會非常快,快到朝臣上下都根本想不到,三是朱瞻基從未覺得此次回京會遇到什麼麻煩或者陷阱,召旨只是說皇帝生病,讓他速回,並沒有說皇帝已經去世要讓他回京繼承大統,也許朱瞻基曾想過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在沒有親眼證實之前,所有的猜測也僅僅只是猜測而已。

南京方面的大臣或許猜測到皇帝可能駕崩了,所以出於謹慎,希望朱瞻基統率軍隊北上,以防不測,畢竟歷朝歷代以來,皇位交接往往都很不太平,太子年輕可能沒想那麼多,但是臣子卻必須要考慮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危機。

對於南京大臣們的建議,朱瞻基深不以為然,他拒絕帶兵,還說了一句看似不起眼卻非常值得考究的一句話,即“予始至遽還”,也就是說,他在出發前曾以為自己此去只是皇帝的日常召見,待處理北京事宜後還要回南京。

那麼這裡,我們就按照《明實錄》的記載來理一下:

皇帝病危下旨召太子回京,但沒有告訴太子自己病危的消息,也許只是提了一下自己身體抱恙,而箇中原因就在於朱高煦一直意圖謀反賊心不死,所以為了安全起見,皇帝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以防朱高煦趁機再次起兵謀反。雖然南京的大臣麼以為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希望太子能以萬全之策來應對此事,可是太子年輕,沒想過這麼多,僅僅希望儘早趕回北京,所以才會繞小路而回。

只不過,在下旨的第二天,皇帝沒等到太子回來就駕崩了,而宮中為防止起變,秘不發喪就等朱瞻基回宮。

雖然《明史》裡關於這段的記載沒有《明實錄》記載的詳細,但是,《明史仁宗傳》裡的幾句話也恰好印證了《明實錄》的記載是相對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這也說明了,皇帝是活著的時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後一直都是秘不發喪,直到太子回宮。

所以說,仁宗皇帝從駕崩到太子回京這段時間,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來朱高煦密謀暗害朱瞻基一說呢?


鹹魚閒聊


朱高煦的陰謀

公元1925年5月29日,剛剛當了10個月皇帝的朱高熾不小心崩了,消息傳開後,這個老實人的死亡讓很多人非常悲傷,除了他的親弟弟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同志是個很有理想的中年大叔,丫從青年時代就一直想當皇帝。

可惜這孫子行伍出身,雖然和勳貴關係親密,但一直和文人不對付。搞奪嫡這種娛樂活動大家都懂的,不止要皮厚心黑無下限,還得心眼兒夠用。得罪了文人的漢王在奪嫡過程中一直表現的很智障,所以喜聞樂見的奪嫡失敗,還被扔到了山東就藩。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無常,大哥朱高熾剛上去10個月就掛了,本來大哥掛了也輪不到他當皇帝,可偏偏這時候太子朱瞻基沒在北京,被派到南京去出差。於是朱高煦先生的心裡有了個計劃。

已知條件為太子在南京,老子在山東,首都在北京,可得第一步推論為山東離北京近,南京離北京遠,所以太子不可能比我早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進而可以得到第二步推論太子必然需要趕回北京繼位,而他想回北京必然得經過山東;最終他得到了結論,老子只需要在山東蹲草叢掛掉太子,皇位依然是我的!計劃通!

卡臉的現實

找到人生希望的朱高煦先生馬上安排了大量人手,由自己親自領隊,在通往北京必經之路邊的草叢裡潛伏了下來,就等著大侄子騎馬經過時大喊一聲“德瑪西亞”,然後手起刀落走上人生巔峰。

蹲在草叢裡的朱高煦帶著油膩中年之微笑一直遙望著南方,他等啊,等啊,等啊,一直等到6月下旬,身上都長蝨子的草叢煦終於等來了一個晴天霹靂,太子朱瞻基於6月18日抵達北京良鄉(現在房山區),人家祭天登基了!

渾濁的淚水從朱高煦顫抖的臉龐滴落在地上,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無功而返,無數次滿懷希望的奮起,無數次被殘酷的現實鎮壓,命運何其不公!人生何其無奈!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千古的謎團

朱高煦先生慘烈的經歷除了讓他自己自暴自棄的造反外,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太子到底為什麼沒被他截住?所有已知條件都在那擺著,太子不可能比朱高煦更早得到消息,也沒有秘不發喪一說,否則朱高煦也不會安排截殺,況且他在皇宮裡有不少內線,根本瞞不住。


那麼是朱高煦先生興奮之下埋伏晚了或者出錯了嗎?顯然可能性也不高,這傢伙雖然很二,但畢竟行伍出身,打埋伏這種事情玩的還是很溜的,而且古代就那麼幾條路可以走,出錯的幾率很小。

百思無果的情況下後人開始出現陰謀論的想法,既然朱瞻基不可能躲過截殺,那麼就剩下一個可能,他提前知道了父親的死訊。事實證明朱瞻基不是半仙,沒有掐算占卜的本事,真相就只剩下一個!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吐槽機的推測

吐槽機向來不是陰謀論的支持者,這次也不例外,從犯罪心理上將朱瞻基完全沒有作案動機,那個位置早晚就是他的,他老爹身體一直不算好,他自己又很年輕,根本沒必要冒那麼大風險玩弒君殺父的勾當。

我個人的觀點是真相其實就隱藏在史書中,關於這段歷史《明史》是這麼記載的: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翻譯過來就是那年的四月朱瞻基被派到了南京,5月28日仁宗皇帝身體出現了問題,下詔讓他回京,次日仁宗駕崩。6月18日朱瞻基回到了北京,接受遺詔,入宮給父親發喪,之後登基。

這段內容裡有兩個很重要的信息,首先良鄉是在北京的西南側,而正常從南京返回北京應該在東南或者正南進入,走西側絕對是繞遠的。在國無君主的情況下,朱瞻基通常應該避免節外生枝,直線入京。

其次就是入京的時間問題,5月28日仁宗發信召回太子,這麼緊急的事件一般會走600里加急(明朝應該沒有800加急的條件),南京到北京距離大約2200裡,那麼至遲不會超過6月2日朱瞻基就應該可以收到詔書。

從2日到18日,他走了16天才到達北京,作為太子他是有驛站換馬條件的。而普通馬奔跑速度大約30裡/小時,就算他每天只跑8小時,那也有240裡。我們在把一切干擾因素都排除,他一天怎麼也能跑出200裡,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送信速度。

按照這個速度他6月12日之前就能回北京,那麼剩餘那6天哪去了?或者說剩下的1200裡哪去了?吐槽機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從南京出發奔開封,再經太原到保定,正好從良鄉進京,全程約3200裡,比直線回北京多了1000里路程......

所以吐槽機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是:朱瞻基知道或者推測到走山東進京並不安全,所以選擇了繞過漢王勢力所在的地區,真相就是這麼簡單。


歷史吐槽機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藉著《大明風華》的熱播,這幾天來聊聊明朝的那些事兒,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兒子,朱高煦是朱高熾的弟弟,他們朱家人可真是活寶,當時,朱高熾才剛當時10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而此時的朱瞻基在南京修身養性,而他二叔聞知消息後,立馬派人埋伏於回京的道路上,可是等了這麼久,就是不見朱瞻基回京,直到幾天後,朱瞻基即位,把他二叔朱高旭給氣的要命。按正常的情況,朱瞻基是應該在南京,就算回去即位,朱瞻基不可能躲過朱高煦的追擊。回去也應該能和他二叔碰面,可是卻突然到京即位,讓人匪夷所思。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


所以就讓人難免產生疑問,朱瞻基怎麼可能到的京城?明朝又不像有現代有飛機、火車、高鐵,所以他到底是怎麼到達的京城,這就是歷史之謎,對於以下朱瞻基為什麼能到京城而且也能躲到他二叔的刺殺有幾下說法。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

有很多人都認為朱瞻基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父親將要駕崩,所以未雨綢繆提前從南京出發到達北京,可是實在是讓人說的過意不去。或者是換一種解法,朱高熾是知道自己要死了,趕緊提前傳聖旨讓自己兒子進京,而二叔埋伏他時,朱高熾已經死了,埋伏他時,已經沒有時間,來不及了。


(大明風華中朱高煦)

還一種比較腹黑的說法就是朱高熾是被他兒子殺死的,為了掩人耳目保守秘密,假裝將自己貶到南京,實則其實自己就在北京,等到自己父親一死,停屍幾日後,假裝並把消息散播出去,告訴天下諸戰傑從南京已經到達北京即位,所以朱高煦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煦)

——有什麼問題 親們可以直接私信問我 我都會無條件的幫助大家的 喜歡我的話 請給我點個關注吧 我很需要你 用你那發財的小手給我點一點吧


鵬正


明仁宗朱高熾是五月份病危,在南京的朱瞻基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就趕回京城,六月就登基稱帝,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路人皆知對皇位有野心的朱高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埋伏射殺朱瞻基,只是還沒等到人,朱瞻基就回到京城了,一切謀算都落空了,這一個月時間裡面,叔侄兩人是如何鬥智鬥勇的,朱瞻基是如何躲避埋伏刺殺,這就是謎團了。



明史對這個事記載的很簡單,就是說朱高煦倉促行動,朱瞻基不走正道,專抄小道喬裝打扮躲過了埋伏,提前回到了京城繼位。叔侄兩人這番較量中,顯然是侄子技高一籌,獲得勝利了,但是過程遠沒有這麼簡單,朱瞻基是否真的是順利繼位的,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陰謀呢!朱高熾病危之時,馬上密詔兒子回京,當時朱瞻基在南京,肯定需要時間趕路,朱高熾知道弟弟朱高煦死心不改,一直想謀反叛亂,所以秘密派人通知朱瞻基秘密回京。可是京城能有什麼秘密呢,朱高煦的內應早就佈滿京城皇宮了,哥哥病重的消息朱高煦肯定比朱瞻基早獲得消息了,畢竟朱高煦在山東就藩,按照距離上說,南京比山東遠,自然是朱高煦首先得到消息。朱高煦得到消息,興奮無比,他知道這次是篡奪皇位的絕佳時機,學習老爸朱棣靖難之役的榜樣,叔叔半路設埋伏幹掉回京的侄子,自己就可以壓迫朝廷讓他做皇帝了。所以朱高煦迅速找來武功高強的高手,設伏在朱瞻基有可能經過的地方,只是朱高煦左等右等就是沒等到朱瞻基,反而收到了朱瞻基已經提前回京登基稱帝啦,那一切都晚了。



朱瞻基怎麼就提前知道老爸要死的消息呢,所以有人就猜測,可能是朱瞻基謀殺了自己老爸,那麼要多提前就有多提前了!當朱瞻基知道老爸有病時,提前動身趕回京城,打了朱高煦一個措手不及,讓朱高煦還沒有來的及準備,朱瞻基就回到了京城,那你設埋伏當然逮不到人了,白歡喜一場!回到京城了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老爸都病了,那就親自送他上路吧,自己也早點當皇帝不是嘛!這個推測還是有點道理的,畢竟皇家沒有親情,為了皇權什麼不可以做到呢!史書也沒有明白寫到底是怎樣的,也許是被朱瞻基刻意掩蓋也說不定呢!當然朱瞻基可以不殺老爸,也是能登基做皇帝的,畢竟老爸又胖又多病,遲早會完蛋自己耐心等些時間也就是啦,不過是當時朱瞻基是什麼想法,就誰也不清楚了!



不管事情怎樣,反正是朱瞻基獲得勝利,登基做了皇帝,朱瞻基技高一籌笑到最後。朱高煦很爽啊,自己就這樣糊里糊塗就輸了,不甘心啊,於是他招兵買馬真正直接起兵謀反,可是他還是輸了,朱瞻基不用多長時間,輕輕鬆鬆都平定了叔叔的叛亂。朱高煦被貶為庶人圈禁,後來朱瞻基有空就去探望這個可憐又執著的叔叔,結果叔叔看著得意的侄子,很怨恨就出腳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找來一個大銅甕,把朱高煦摁在裡面,下面點上木柴,活活烤死了,朱高煦真的變成“烤豬”了,“朱”變“豬”,還真的挺諷刺的,朱高煦真可憐,當然也有可恨之處!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相信大家都知道,明宣宗朱瞻基繼位的過程的確是有些坎坷的,那都是因為他的二叔在中作軌,那都這樣了為何朱瞻基還是登上了皇位呢?那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的分析分析一下吧。

明宣宗朱瞻基,漢族,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朱高煦,明朝皇族、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這樣一來朱高煦就是朱瞻基的二叔了,但為何身為朱瞻基二叔的他還要想法設法的迫害朱瞻基來奪取皇位呢?這還真的讓人看到了皇位的權利的確是人熱都想得到的,所以朱高煦為了奪取這個皇位還真是花費了不少的勁的。

這個說法來自於《明史》,1425年四月份的時候,由於南京多次發生地震,朱高熾派兒子朱瞻基前去南京居守。五月,朱高熾病危,召朱瞻基回京;六月,朱瞻基回到北京登基。史書上的說法是,朱高煦想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殺,但由於時間倉促這就並未能成功。並且,那個時候,朱高煦還在皇宮裡安排了很多線人,皇帝駕崩的消息如果從北京傳出來,肯定是他先知道,他完全有時間準備暗殺事宜。另外,朱高煦早有反心,他肯定不止在皇宮安排線人,南京城也一定在他的監視之中,所以朱瞻基從南京出發回北京的一個月時間裡,他不可能收不到任何消息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高煦為了爭奪這個皇位真的是搞了非常大的動靜,人盡皆知,要截殺朱瞻基這個消息,朱瞻基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即使朱瞻基在得到消息以後立即進京,他也會做一番喬裝改扮,秘密進京。這樣的話,朱高煦的人就會認不出來,認不出來,自然朱瞻基就能順利進京了。具體是怎樣的呢?大家都在猜測,沒有定論。但是歷史漫談君覺得,在得到消息方面,朱瞻基肯定得到的時間比朱高煦要早一些。因為大家都知道朱高煦的司馬昭之心,文武大臣都知道,甚至一般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對朱瞻父子忠心的人一定會幫著朱瞻基提前做計劃,未雨綢繆的,於是到了後來朱瞻基自然是順利繼位,朱高煦沒有法子了。

照這樣看來,我們還真是看出了皇宮的險惡可不是我們能想象和預知的啊,所以啊,當個普通老百姓還是挺好的,不用去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洪熙元年,剛剛當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突然去世,大明王朝再次陷入一段權力真空。朱高熾的繼位過程本就艱難,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對皇位始終賊心不死,這時,朱高熾的去世又讓他們看到機會。朱瞻基雖是太子,但繼承之路也非一帆風順。

朱高熾在位時,想將都城遷回南京,為此,他派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居守。當時,南京時常地震,根據天人感應之類的學說,這是對上天對皇帝的警告。朱高熾說,南京是大明的根本重地,上天一再警告,我本應立刻趕往南京,但因父親剛剛去世,不忍心離去。他拒絕派重臣或親王的建議,認為守南京非太子不可。但是,朱高熾沒想到,朱瞻基剛到南京一個月,自己就駕鶴西去。

一年之內,兩位帝王先後辭世,國中無主,形勢不容樂觀,朝野人心惶惶。當時緊急而重要的事情,便是將朱高熾去世的消息,傳達給南京的朱瞻基,並迎接他去北京繼位。治喪和新君繼位的事都由禮部辦理,但禮部的官員都知道,這是一件棘手的事,搞不好就有去無回,因此,大家都不願意去南京報信。最後,吏部尚書點名讓況鍾去。於是,況鍾馬不停蹄,前往南京,迎接朱瞻基。

早就覬覦皇位的朱高煦,得知朱高熾去世的消息後,也在暗中謀劃,他準備在朱瞻基去京城的路上將其劫殺。但是,他的準備過於倉促,再加上運氣不好,最終晚了一步。

原來,朱瞻基接到密報後,並沒有按照太子出行的禮儀,而是立刻率輕騎回京。戶部尚書夏原吉等人,趕至京西良鄉迎駕,並對可能出現的意外做了準備。朱瞻基到達良鄉後,朝臣在盧溝橋設立大帳,朱瞻基在此接受朱高熾的傳位遺詔。

朱瞻基到京後,使朝廷上下的人心大為安定。當著大臣的面,朱瞻基鎮定自若地說:“天下神器,非智力可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有異心!”當年六月,朱瞻基擇黃道吉日正式即位,改次年為宣德元年。

朱瞻基雖然登上皇位,但朱高煦的“皇帝夢”從未破滅。他假裝恭順,多次試探這位侄兒皇帝的態度。仁宗去世時,他就對人說,大哥(朱高熾)的皇位我都敢爭,侄兒的皇位更不用怕。可見,他是準備效仿朱棣搶侄兒的皇位了。

洪熙元年七月,朱高煦向朝廷上呈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以為這位叔叔已經改過自新,沒有奪位之心,就採納其意見,讓臣子推行他的主張,並寫信表示感謝。

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派人進京,向朱瞻基獻元宵燈。有人向朱瞻基說,朱高煦派來的人,是為了打探朝廷之事。朱瞻基表示,要以誠意待漢王,並再次回信感謝。史載:

“高煦日有請及言朝政,宣德帝都會徇其意。索駝與之四十,索馬與之百二十,索袍服又與之。”

朱高煦看到朱瞻基,對自己態度不錯,以為這位侄兒皇帝軟弱可欺。過了沒多久,京城出現地震,朝野到處言傳將要出現變故。朱高煦按耐不住心裡對皇位的渴望,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於是,起兵造反。

朱瞻基得知造反的消息後,認為朱高煦只是外強中乾,於是御駕親征。朱高煦這邊,領兵將領聽說皇帝來了,不敢輕易發兵。有人建議朱高煦,先取南京,以成大事,但因意見不統一也未付之行動。

就在朱高煦猶豫之際,朱瞻基帶領的軍隊士氣高昂,很快就兵臨朱高煦老巢。朱瞻基眼看侄兒皇帝不好惹,只好投降,父子以及同謀皆被抓獲。朱高煦有朱棣之志,卻沒有朱棣之命,從起兵到失敗,一共二十三天。

朱高煦被押到京城後,朱瞻基將其安置於逍遙城,吃穿用度,悉仍舊無改。但朱高煦依舊不安分,甚至想弒君。朱瞻基大怒,將其處死,朱高煦的幾個兒子後來也被處死。

朱瞻基擺平了朱高煦,又給趙王寫信,勸其安分守己。趙王看到實力強勁的朱高煦,造反都被平定,也知道這位侄兒皇帝不敢欺負,於是,主動削減護衛,並上表輸誠。

此後,朱瞻基又採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各藩王的勢力,先後有七個藩王被廢或削去護衛。至此,威脅帝王的地方藩王,再也無力對抗朝廷。

秋媚說: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朱瞻基在當太子以及剛繼位時,顯示出過人的才能,不過沒多久,他就陷入“無為”的境地,開始追求個人愛好,最後落得一個“蟋蟀皇帝”的標籤。


秋媚讀史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太宗(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韃靼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年六十五。

皇帝駕崩,六師在外,情勢非常。幸好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等臨危不亂,穩住局勢,隱瞞成祖去世消息,並由楊榮火速返京,將消息稟報於皇太子朱高熾。而後,以成祖遺命,奉皇太子繼位,即明仁宗。

之前,在整個永樂年間,大明儲位之爭交鋒激烈。皇帝喜愛次子朱高煦,以為其深肖自己,又勇武有力,於“靖難之役”中功勳卓著,勇冠三軍,所以曾經做出過傳位暗示。

而長子朱高熾,皇帝還是燕王時,便被太祖親封為燕世子,法理所在,倫序得正。雖然身體肥胖、不良於行,但是於政務處理、後勤安排,及維繫人心上,都是極為出色。靖難中也曾經率萬人擊退南軍五十萬圍城大軍,保住燕軍大營北平,同樣有功。

所以,成祖在靖難成功、擊敗建文帝奪取皇位後,對於皇太子人選遲遲不能定下,猶豫不決。'

直到永樂二年(1404年),經過近兩年的考慮,成祖才下定決心,遵從祖制,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穩固國本。同時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移封雲南,安排兄弟倆遠遠隔開,以安定局面。

漢王朱高煦儲君願望落空,甚為惱怒,氣憤不平:“我有什麼罪,要被貶斥到萬里之外!”據不就封,並向成祖求情,要留在京師。成祖也是念在次子勞苦功高,所以同意其所請,將其留在京師。

此後,在太子與漢王之間,為了皇儲之位,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或明或暗爭鬥,而太子由於身體肥胖、行動遲緩,又親近文臣,頗不為成祖喜歡,數次面臨被廢的地步。幸好朝臣堅決支持太子,拼死保護,所以勉強過關。

太子長子朱瞻基,少年英武、聰明敏捷,成祖很是看重,於永樂九年(1411年),冊封為皇太孫,從而明確了大明皇統傳承。太子地位能夠始終不墜,皇太孫功不可沒。

所以,在太子、太孫逐漸穩固地位後,漢王朱高煦無計可施,又因為自己驕橫跋扈,多行不法,最終被成祖所厭惡,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將其改封樂安州(今山東惠民),遠離京師,打消其奪儲之心。

漢王朱高煦被驅離京師,失去正大光明繼承權利,心裡怨恨不已。對於成祖,他倒是不敢有反叛之心,只能心裡抱怨罷了。但是對於大哥太子,漢王極度鄙視,認為一個半殘廢,文不成武不就,也能佔據儲位,根本不服氣。而太孫朱瞻基,一個黃毛小兒,就更不在話下。所以漢王在藩地陰積力量,招納不法,時時策劃舉兵之事,但等父皇駕崩,就立馬起兵,重現“靖難”。

本來這一次成祖突然於外地駕崩,京師大局未定,是漢王最好的作亂機會。但是在隨軍文臣的臨危舉措下,太子朱高熾迅速掌握消息,從而第一時間就繼承大位。漢王尚來不及發動,大哥已經繼位,塵埃落定。他在樂安也無可奈何,只得暫時收起心思,蟄伏以待日後。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遣已經立為皇太子的朱瞻基前往鳳陽,祭拜皇陵(太祖之父仁祖朱世珍陵),然後轉道南京,巡視撫慰地方,安定民心。

四月十四,仁宗出京,前往昌平長陵,祭拜成祖,情況一切正常。而此時的皇太子,也正在前往鳳陽的路上。

五月初十,仁宗突然發病,並迅速病危。這時,皇太子已經祭拜完皇陵,抵達南京。於是朝臣及仁宗張皇后立即派出內使,疾馳南下,飛報皇太子朱瞻基,令其火速回京。

五月十一,仁宗處於彌留狀態,諸臣為了安全起見,封鎖皇帝病危消息,以防他人(就是指漢王)藉機生亂。

五月十二,仁宗駕崩。即使提前封鎖消息,但是皇帝去世的消息怎麼也封鎖不了,所以這個驚天變化還是被漢王在京師的耳目所得知,並傳遞到樂安。

但是,飛報南京的使者,已經提前兩天出發,為皇太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大約五月十四,漢王耳目傳遞出消息,五月十八左右,消息抵達樂安。而京師是初十傳出消息,派往南京報信的又是太子的親信宦官海濤,六百里加急南行,基本上五月十四,消息即已抵達南京。

在樂安的漢王,接到消息後,欣喜若狂(大哥死了,欣喜若狂),同時也知道皇太子尚在南京,距離京師二千里之遙,自己有充足時間可以準備。

於是漢王安排精騎,自樂安出發,沿慶雲、樂陵一線,直驅德州,準備在太子北返必經的運河途中,一舉將其擊殺,而後趁混亂,舉兵入京,奪取帝位。

自樂安(惠民)至德州不過區區三百里不到,漢王馬隊可以以逸待勞,守候在此,只等太子朱瞻基到來。(按照漢王日後不靠譜的造反過程來看,他行事磨蹭、猶猶豫豫,五月十八得知消息,起碼要一兩天準備,然後,再派出暗殺馬隊出發,路上至德州也要兩天,五月二十二能夠到德州,就算快了。

漢王沒有想到的是,太子要比他要提前數天得知父皇駕崩消息,然後立即舍舟乘馬,不坐運河大船,而是率領近隨騎馬往京師北返,沿途不停換馬,幾乎日夜不停(太子朱瞻基自小被成祖悉心培養,弓馬嫻熟也曾親自上陣作戰,對於連續乘馬,也是毫無問題,不是仁宗那樣的羸弱身體可以比的。

這樣,雖然太子遠在南京,距離京師(北京)近二千里,而漢王的藩地樂安,是正位於南北兩京中段偏東三百里,局面處於劣勢。但是太子雷厲風行北返(

五月十五基本就得知消息,然後十六出發,每天基本不會低於三百里的行進,南京至德州不過一千里,四天即可越過,這樣五月二十左右,太子的隊伍便會抵達並通過德州),爭分奪秒追趕時間,等到漢王的暗殺精騎到達德州後,太子的隊伍早已通過,他們連太子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徒勞而無功。

越過德州後,太子朱瞻基仍不敢掉以輕心,繼續高速前行,六月初三,抵達京師南郊良鄉後,會合朝廷再次迎接的使臣,才放鬆下來,然後入京,主持仁宗喪禮,並正式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在整個事件中,首先是京師朝臣及太后提前派出使者,疾馳南下,提前通知皇太子;然後漢王的消息又稍晚才得知,並在準備截擊時,耽誤了功夫;最重要的是太子朱瞻基行動迅速,搶在漢王動手前,越過埋伏,飛馳回京,使得漢王計劃落空(這也是宣宗身手矯健、身體康健,如果是一年前,成祖駕崩時,仁宗在外,被漢王同樣埋伏截擊,以仁宗那樣的肥胖身體、羸弱體質,是萬萬不可能二十天裡趕二千里路的),從而完美躲過二叔的埋伏,順利繼位。

至於之後的事情發展,宣宗與漢王的交鋒對峙,在我之前的問答文章裡,已經詳細敘述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伯虎42


朱瞻基,朱棣最喜歡的孫子,說句不好聽的話,朱高熾能上位,和他有朱瞻基這麼一個好兒子有關。

朱高煦,朱瞻基的二叔,勇武過人,一心要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本來,朱高煦是想接自己老子朱棣的班,但很可惜,沒有接上。對於這個智商並不高的兒子朱高煦,朱棣還是不放心的。

既然代替不了哥哥上位,朱高煦想學父親,從侄子手中奪皇位。因此,朱高煦就把眼光放到了朱瞻基身上。如果朱高熾死了,朱高煦再把朱瞻基咔嚓了,皇位可能就到手了。朱高煦想的就是這麼美。

當朱高熾病重時,朱高煦就開始留意了,一旦得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就計劃開始堵截朱瞻基進京城,因為朱高煦在山東樂安,而朱瞻基在南京。朱瞻基進北京城,官道必須經過樂安的。

可是,朱高煦在皇帝哥哥死了後,埋伏了好多天,都沒有等到朱瞻基,最後驚訝地得到了朱瞻基登基的消息,那麼朱瞻基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呢?

說法一:朱瞻基大概率提前進了北京城

(朱瞻基劇照)

按原則上來說,朱瞻基在南京,沒有皇帝召見,不可以進宮的。

當朱高熾生病開始起,朱高煦就開始了監視,一路監視皇帝病情,一路人監朱瞻基。可笑的是,朱高煦的人沒有發現朱瞻基提前離開。其後,朱高熾一死,朱高煦就開始安排人馬埋伏。可惜,朱高煦的埋伏不成功。朱瞻基沒有等到,等到的卻是新皇登基的消息。

之前沒有發現朱瞻基的離開,之後埋伏又不成功,朱瞻基難道插了翅膀不成?

朱瞻基是沒有翅膀的,但他比自己叔叔聰明。

從《明史》看,朱高熾死了後,朱瞻基快速登基,從這可以判斷出,朱瞻基提前進了京城,而且是在父親還沒死的時候就進了京城,只有這樣,朱高熾一死,朱瞻基才能快速上位。

至於如何從南京出來,辦法太多了,喬裝打扮出去應該可以確定。畢竟,那個懷有異心的叔叔,朱瞻基是要防著的。

說法二:朱瞻基小概率可能繞道過去

(朱高煦劇照)

除了朱瞻基提前過去這種說法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朱瞻基得到喪報後,還是喬裝打扮出了城,這讓朱高煦的人失去了監督。

朱瞻基冒充百姓混了過去,或者走了個小道饒了過去,這兩種可能也是有的。

在粗人朱高煦眼皮子底下混過關去,聰明小夥朱瞻基是可以做到的。

但,疑問是,如果朱瞻基得到喪報後過去的,那麼登基的準備工作就無法快速完成了。

綜合兩種情況,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朱瞻基瞞過了朱高煦的耳目,提前到了京都。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何朱瞻基在老爹死後,能快速上位。


藍風破曉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大火,皇太孫朱瞻基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朱高治駕崩後,朱瞻基迎來了華麗的轉正時刻。



但是電視劇反應出來的歷史總是比較片面的,其實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應該能夠知道這段歷史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朱瞻基有個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熙,在得知朱高治病危的情況之下,沒理由就這樣按兵不動,很多人說朱高治病危的消息是通過秘傳的方式通知朱瞻基的,所以朱高熙起初並不知道。

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很牽強,當時的北京城裡早已是佈滿了朱高熙的眼線,對於他來說京城之內哪有什麼秘密可言。

而朱高熙在山東,朱瞻基在南京,消息同時從北京發出,最先得到消息的應該是朱高熙才對。

所以生性兇悍朱高熙,不會錯過這次絕佳的暗殺機會,應該是早已布好了局,等著朱瞻基入甕才對。

只是撲了個空,等到花兒都謝了,才知道朱瞻基已經登基稱帝。

還有人說朱瞻基其實早已回京,為了能夠儘早登基,親手弒父。

對於這個說法我還是不太認同,雖然那個時代的明爭暗鬥的確是常事,但是弒父奪位這樣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從正常的邏輯上來講也完全的不合理。

當時朱瞻基已經是太子,未來皇帝的正式繼承人,又何必要冒著大不為去做這樣的事情呢?

要知道當年朱棣搶奪了侄子的江山,卻用盡一生來粉飾自己的篡位行為,早已有了前車之鑑又何必急於一時,順利選擇繼承大家認可的正統皇位才是合理的選擇!


那麼朱瞻基又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熙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我的觀點很簡單,其實當時朱高煦的確做好了埋伏,只是朱瞻基技高一籌,通過繞行的方式避開了二叔的埋伏。

史記上有過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宗仁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4月份的時候朱瞻基就被派往了南京,5月28日朱高治身體開始不適,讓朱瞻基回京,第二天就死了。

而朱瞻基回京登基已經是6月18日的時間了。整整20天的時間,按照當時的速度,至少是晚了一週的時間。

所以朱瞻基一定不是從正常的路線回京的,應該是走了很多小路繞道而行。


看來朱瞻基是早已算好了二叔在途中的埋伏,他的籌謀技高一籌,因此躲過了暗殺,成功登基!


東方大史


導語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對皇位蓄謀已久的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在朱瞻基奔喪的路上設置埋伏,準備將其一舉拿下,篡奪皇位,而此時的朱瞻基卻在北平順利繼位了。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明史·朱高煦傳》



對於朱瞻基是怎麼躲過朱高煦的埋伏的這個問題很讓人好奇,咱們就整體解說下。

朱高煦的謀逆之心天下皆知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二子,勇武過人,朱棣很喜歡他,常說他“類我”。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還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朱棣就有了“事成後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朱棣還對朱高煦說出這樣的話:“好好努力,你大哥身體不好”,從此以後朱高煦就奔波在爭奪世子位、太子位、皇帝位的路上。

但是他的對手朱高熾大哥非常有實力,雖然外表肥胖憨憨傻傻,但心地善良仁愛,愛讀書,他的這種品德早就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一些大臣的稱讚。

成祖即位後,和眾臣商量立儲之事,看到立朱高熾為太子是眾望所歸,最終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煦不甘心。


漢王要去雲南就蕃,但他卻賴在南京不走,說雲南荒涼偏僻:“我何罪,處我荒徼”,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嫌棄那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憤憤不平:“我何罪,處我瘠土”。無論怎樣就不願離開南京。朱棣寵愛他,又忙於國事還要北伐也就無心管他了,愛走不走。朱高煦開始作妖,他多次進讒言陷害朱高熾,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多次謀取太子之位,但都以失敗告終,他私下募兵3000多人到處劫掠,還把組止他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給殺了,朱高煦僣用乘輿器物,謀逆之心世人皆知。

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北伐後回到南京,得知朱高煦的種種惡行,要把他廢為庶民,朱高熾求情,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樂安州,但他仍不悔改,在作死的路上一路飛奔。在封地,朱高煦繼續緊鑼密鼓策劃謀反,為此朱高熾雖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聽。



1425年5月,朱高熾病倒了。肥胖多病的朱高熾面臨駕崩,更換天子迫在眉睫。

當時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在樂安,朱瞻基要登基就得去北平。一直想當皇帝的朱高煦看到自己的地盤樂安正好是在南京通往北平的路上,他就利用地理優勢計劃派兵埋伏這裡,目的就是仿效父親來個“靖難之役”。他決定攔截並殺死奔喪的侄子朱瞻基,自己進京稱帝。

結果,朱高煦在路上等啊等,沒等到朱瞻基,卻等到了朱瞻基在北平稱帝的消息。



朱瞻基怎麼躲過朱高煦的埋伏的?

朱瞻基的順利繼位在歷史上是一個謎。

咱們根據史料分析下

  • 1、朱高煦打著招牌造反,朱瞻基早有防備。朱瞻基從小聰慧,他的爺爺朱棣給他請最好的老師教他治國之道,處理各種變故。從他15歲時,朱棣就親自把他帶在身邊參加戰役。朱棣帶他數次北征蒙古,分析各種敵情,使他對行軍打仗很有一手,應對事變不在話下。另外朱棣還帶他去遙遠的地方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這些都很好地鍛鍊了他。據記載,朱瞻基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他的父親能順利登基,朱瞻基是立了大功的。與叔叔朱高煦相比,朱瞻基更勝一籌。


  • 這次朱瞻基的叔叔在路上設埋伏,他可能早就預料到了,或者提前得到內部人員提供的情報。朱瞻基有一種可能是在自己父親還未病重時就提前進京了,也可能走小道,也可能喬裝打扮秘密行軍,反正就是還未等朱高煦設置好埋伏,他就平安抵達京城了。朱高煦自然會比叔叔先得到父親病死的消息,於是登基很快很順利。

  • 2、朱高煦雖然有設置埋伏的計劃,但是沒有機會行動。據《明史》記載,朱瞻基是接到喪報後才趕到京城的,一路上並沒有遇到埋伏。也許是朱高煦準備晚了,錯失了機會,朱瞻基順利進京。
  • (1)有一種說法,“靖難之役”觸目驚心,仁愛有才的朱高熾可不想讓歷史重演,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為免節外生枝,他會提前把兒子招到身邊,讓他順利繼位,朱高煦根本沒有埋伏的機會。
  • (2)另外有一種可怕的說法,朱瞻基提前進京,還未等朱高熾病重,就提前下手殺了自己的父親。所以,朱高煦根本就不知道朱高熾會死的如此倉促,他就沒時間準備埋伏,於是朱瞻基就順利繼位了。

朱高煦的結局

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但朱高煦仍然不服就起兵造反,面對朱瞻基的親征他無奈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來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他一腳絆倒,激怒宣宗。宣宗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扣住朱高煦,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朱高煦被烤死,他所有兒子皆被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