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滁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滁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一山一亭”“一书一文”“一帝一村”“一歌一舞”……“醉美”滁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的魅力之城。近年来,滁州上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月12日下午,安徽省“两会”新闻中心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办“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请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滁州市委副书记、滁州市市长许继伟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介绍有关情况。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主持发布会。

擦亮改革“名片”

在张祥安看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滁州市闯出了符合阶段特征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奋力争先进位的丰硕成果,擦亮了勇于探索创新的改革品牌。张祥安指出,近年来滁州市保持了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冲进并站稳安徽第一方阵,2019年经济总量有望顺利实现冲刺安徽第三的奋斗目标。

滁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介绍滁州市高质量发展成就

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孕育出“小岗精神”,是滁州最耀眼的改革基因。张祥安说:“我们积极传承改革基因、扛好改革大旗,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当好推深做实改革的先行者,不断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从当年的‘大包干’,到二轮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接补贴改革,到近年来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滁州先后承担了83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

滁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滁州市委副书记、滁州市市长许继伟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据张祥安介绍,滁州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在全国走在前列;天长医改、定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来安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放管服、效能改革不断深化,全市11.7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事项“全程网办”“跨市通办”……可以看出,改革始终是滁州最靓丽的名片、最显著的标志。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滁州市的改革力度可谓空前。许继伟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介绍说,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在行政权力上做“减法”,动态调整市级政府权责清单,2019年较2018年净减少223项,精简比例达10%,其中行政许可减少15项,行政处罚减少193项;二是在公正监管上做“加法”,对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三是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100%;四是在解难纾困上做“除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5条意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许继伟表示,滁州市还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强化政策落实、政务服务、要素保障。

高质量发展可圈可点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小岗,并发表重要讲话。滁州市上下牢记和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张祥安认为,滁州市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创新培育动能,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坚持以协调增添后劲,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坚持以绿色装扮皖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开放拓展空间,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共享增进福祉,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

从产业发展来看,近年来,滁州市把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人才培育“三大工程”,累计与近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安徽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市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玻璃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726家。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居安徽省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9%,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水质年度均值达标;去年1-11月,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居安徽省第4位,实现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31.7%,分别居安徽省第5位、第2;2013年以来,全市1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定远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由5.69%降至0.1%……这一系列成绩,都反映出滁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卓越成效。

深度融入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滁州市抓抢机遇,把向东发展,融入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导向。张祥安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介绍说,早在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建设时,滁州市就同步开展毗邻区域规划研究,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

2018年底,滁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滁州市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实施意见》。国家《规划纲要》和安徽省《行动计划》出台后,滁州市又及时研究制定了《行动方案》,确定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120项具体工作。2019年以来,滁州市紧锣密鼓推动相关任务落实,与南京签订“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了扩区前期工作;与合肥都市圈加强对接合作,36个项目列入都市圈年度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库。

同时,滁州市还谋划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承接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共建共享了一批民生及公共服务项目。下一步,滁州市将加快推进规划编制衔接、重大合作平台落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力求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生保障方面,滁州市成绩尤为突出。许继伟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年来,滁州市民生支出始终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民生改善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据许继伟介绍,滁州市在民生工作上主要做法有:

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截至2019年底,已有20.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着力提升保障水平——稳就业上,年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目前降至2.73%,“企业用工周转池”创新举措获人社部、审计署表扬;强保障上,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促增收上,2019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228元、14439元,分别增长9.6%、10%,连续两年高于经济增长。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打造健康滁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滁州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以上,全市所有乡镇及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

“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有’目标,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许继伟说。(国际商报记者/许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