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朝弱小真得是因为敌人太强大吗?

光辉十万


首先北宋打不过辽,签订檀渊之盟,这可以归咎为辽国太强,不仅一统北方不说,而且还建立起一个农业畜牧二元制强大国家。但西夏呢?李元昊在宋朝眼皮底下一步步强盛,宋朝则一次次错失良机。

所以说,敌人太强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宋朝的内部问题。

有哪些问题呢?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篡夺了后周天下,对武将十分忌惮防范,对五代十国的教训矫枉过正。极端抑武的政策加上后期文官掌权,重文轻武兵将分离不说,更戌法导致武将频繁调离边防,甚至派遣宦者监军,这样便导致了宋朝军队的灵活性极差,这与宋朝先天无幽云无关,而是将士与士兵磨合程度极低所导致的。

前朝藩镇势力极大的恶果导致宋朝对地方,对军队的控制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加上朝堂内部的文人士大夫集团对王安石熙宁变法的打压,五路伐夏家低败光不说,这些士大夫居然还提出熙宁变法期间得到的领土尽数归还西夏与吐蕃。

加上军队多吸收地痞流氓,灾民等大量社会闲杂人等,既导致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又导致了这部分军队的战斗力极低。


你说宋朝穷吧,经济水平极高,你说宋朝富吧,政府常年积贫积弱,你说宋朝强吧,领土一丢便再也夺不回来,说弱吧,蒙古攻南宋时坚守四十五年。

而南宋坚守蒙古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军阀势力,抗元主力也是这部分人。

说白了,北宋弱不在于敌人强大,宁辱于外寇,不让于家奴,宋朝对军人武将的防范达到了一种异常极端的地步。


蝉鸣七月


宋朝弱小绝不是由于敌人的强大,相反宋朝的军事实力绝对不弱,而它的弱小有其他的原因。

一、宋朝的军事实力不弱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并且宋朝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 ,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将不专兵,动相牵掣,“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南宋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以及三衙。屯驻大兵战斗力较强,多属私人召募部队,如岳家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这时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经弱化,枢密院的权责也逐渐缩小。绍兴十一年,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相继被削减。

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宋朝以前仍处于冷兵器时代,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炮、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 。

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国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其中以山城防御体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将余玠于四川防御蒙军,为了巩固四川地区,他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针,形成一个防御网,成功抵御蒙军攻击。

二、宋朝弱小的原因

宋朝弱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宋朝时期的军队大权都是掌握在文官的手里,文官与武官的指挥战略思想是不相同的。还有就是宋朝时期大部分军队都驻守在了京都,边疆的防守非常的弱,所以导致了那些游牧民族的侵略。

大家有什么其他看法吗?欢迎评论~


不讲李说史


宋人笔记《避暑漫抄》中记载: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镌立了一块七八尺高的石碑,名为“誓碑”规定,春秋庙祭及新天子即位,参拜列祖列宗后,礼官要恭请皇帝恭读誓词。由于仪式神秘,除皇帝外谁也不知道誓词内容,直到金兵攻占开封后,太庙遭洗劫,碑文才流传于世。碑文内容有三条: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赐狱中自尽,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鉴于晚唐、五代的教训,太祖立宋后,剥夺大将军权,削弱藩镇,重用文臣,将重文抑武定为国策。赵匡胤甚至对赵普说: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最多不过贪腐些钱财,没有打打杀杀的胆子,危害不及武将十分之一。

武将地位日渐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将担任枢密院长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赵祯时,枢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为屡立军功,仁宗准备提拔他为枢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对。后来狄青平定西南侬智高叛乱,被擢拔为枢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离奇说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经常发出奇光,与梁太祖朱温称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终于出罢陈州,不久便郁郁而终。

但凡事情有两面,在辽、西夏、金列强环伺的时局下,无论外患稍息还是大敌当前,宋王朝一直谨守重文抑武国策,随着时间推移,其矫枉过正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首先其战斗力明显被削弱,即使面对小小的西夏,宋军也屡遭败绩。更严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国策的激励下,宋人甚至认为,即使统率三军,恢复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状元。


史争朝夕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是非常强大的,相对于经济和文化,军事力量就显得比较薄弱了,究其原因,就要从宋太祖篡得皇位的原因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是节度使出身,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利发展到空前强大,特别是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和后汉,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节度使出身。节度使就是地方上的军阀藩镇势力,它有自主募兵的权力,由于中央政权对其放任自流,一度发展到不受中央节制,这就是五代乱世的根由,宋太祖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夺得政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随后在他的治国方针里,一直都重文轻武,直接导致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这就是宋朝军事力量薄弱的来由。

后来的历任继承者,也都奉行这个国策方针。蔡东潘先生也说,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

金国和宋朝纠缠了一百多年,把宋朝打得没有招架之力,却被后来居上的蒙古仅用二十多年时间就灭了,随后南宋才灭亡。这从侧面说明了并不是金国太强,而是宋朝的军事力量太弱。


秦曰汉云


1,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限制武将权力,兵将分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2,西北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战马主产地,但宋代西夏独立,朝廷失去了优质战马

3,宋代皇帝总体重视文治,不愿用兵,同时宋经济发达,送岁币花钱买和平在朝廷看来是值得的

4,军事制度严重缺陷。这个制度非常奇特,运转起来僵化笨重,效率低得吓人。

5,没有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天然屏障,无战略缓冲区。



满山红遍


宋朝虽然有重视文人,鼓励发展文化经济,但是并不代表就轻武。赵匡胤如果不重武,怎么把纷乱的五代十国结束的?怎么统一的华夏?还有,宋朝也不缺乏名将,像杨家将,岳飞都是骁勇善战有血性的将领,岳飞当年杀的金兵看到岳飞的军队就跑,要不是岳飞被害,可能金已经被南宋给灭,收得燕云十六州,可以和蒙古抗衡。

宋朝时期流传千古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崖山之战几个大臣和将领被逼到崖山悬崖,宁愿死绝不做俘虏,纷纷跳下悬崖,大臣背着宋末帝大喝一声跳下悬崖,宋朝至此灭亡。就算是文人都是有血性的,文天祥被俘虏时候忽必烈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誓死不从,临死之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朝南方磕了一个头,然后奔赴刑场。宋朝灭亡后各种人民起义不断,汉人的血性从来没有终止过。

只是南宋生不逢时,赶上了蒙古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家族经过长年征战,变成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俄国,中亚,西亚,印度,东欧全部被变成蒙古帝国的领土,要不是当时领袖病死就差一点统一了西欧,就算是这么强大的战争机器,都是花了几十年才灭的南宋。看问题要全面深入去了解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是带有很多偏见和情绪的。


蓝色天际166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为敌人的强大,至少不全是。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儒学的普及,愚人政策,使得大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失去。第二,宋朝皇帝的自我阉割。赵匡胤登皇位的方式,使得他重文轻武。



海学390


我认为不是,宋朝弱小是自身的问题

一 重文轻武,一入武职深似海,无法回头,无法转成文职,即使你的文采,再好也不行

二 募兵制,没有职业军人,这是不行的,一旦战乱发生,临时招募的军事素养达不到

三 经济发达,但是没有反哺军事,从王安石改革之后,在西北打了一次宋朝绝无仅有的大胜仗,而且收复很多失地


小民学历史


宋朝的国民经济甚至超过了唐朝,可谓空前绝后,但是整个宋朝却是处于下风。为什么?首先从皇帝方面来说,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非常高的文采,比如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去写钱文(就是为铜钱写字),而且还自创了瘦金体。大家想想,在北方金国的威胁下,竟然还有时间写字怡情,怡然自得。基本上宋朝的皇帝每个人都好几个年号,换着玩呢嘛!再说,当朝的大臣们,比如,秦桧玩弄权术,迫害忠良抗金英雄岳飞;潘仁美野心勃勃,残害忠烈杨家将。我们国家历来英雄倍出,为国尽粹,却惨死于奸佞小人之手。最后,就是宋朝的钱币多如牛毛,每次换个年号就大铸一批,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国内无用的地方,对外一直求和,内政不改,必败亡矣。


玉金视觉


宋朝不是真的弱小,宋朝的经济比唐朝的经济还要好,宋朝的领导安于现状,不重视在军事上发展,从而军事力量的薄弱,宋不弱,但说实话,敌人也不是特别强,只不过重文轻武,无心作战罢了。

不然的话,澶渊之盟的时候,明明射杀辽军大将,优势议和,为何还要赔钱?岳飞连战连胜,横扫宛洛,居然要杀岳飞议和,割地赔款。

有人说打仗消耗国力,为了不劳民伤财所以不再北伐。可是因为抗击外敌所以多收的税,可是没有因为不出兵就减少了呀。这个朝代从太宗赵光义北伐失败之后,就在心理上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