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在老北京,宣武的地位非同寻常,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在老北京,无论出自文献文本,还是出自老百姓之口,常常会有城南和宣南的称谓,比如林海音先生的作品《城南旧事》。这里的城南有历史特有的能指,具体指的范围大都在宣武,而宣南的“南”,就是城南的“南”,二南同一,绝对不会让老北京人混淆。

在北京任何一个城区都可以有地理意义的南北之分,却都不具有宣南这样的历史文化意义之所在。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宣武之所以拥有如此厚重的意义,在于历史的馈赠。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以南,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将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以及前门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含义。

以前门为轴心,辐射东西的城南特别是西侧宣武一带,曾经是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重。不仅对于我,对许多北京人,城南和宣武乃至宣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觉。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在我的眼里,称宣武文宣武和武宣武,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也源于历史绵延的结果,是宣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两种最有特色的果子。

先说文宣武,这里还要说历史。先不说别的,这里只说说会馆,说说会馆和宣武的关系。可以说,文宣武的文化,首先得益于会馆的建立。会馆文化,从某种程度而言,代表着宣武的文化,或者说促成了宣武文化别具特色和意义的发展。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明清时会馆大多建在前门外。那时的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都设在前门内的东西两侧,只隔一道外城墙。外地人进京,无论是赶考的秀才,还是办事的官员,住在前门一带,自然方便一些。于是,各地举子或商人、官员,以同乡为单位,纷纷开始集资在这附近盖起大小院落,很像是如今的各地办事处,为的是藉有稽、游有业、困有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据说,前门一带会馆有140多家,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在宣武。

如果现在来选宣武最著名的会馆,还真的有些为难了,因为著名的会馆太多,而且列举出的这些著名的会馆,大都不仅著名于宣武,同样在北京也是著名的。南横街的粤东会馆不著名吗?清末由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足够大的了。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是主宰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珠朝街上的中山会馆就不著名吗?当年被清诗人钱大昕赞美为 “荆高酒伴如相访,白纸坊南第一家”。清末被留美归来的唐绍仪(后在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当过国务总理)买下,改建为带点儿洋味的会馆。民国元年,孙中山当了大总统,来北京就下榻在这里,一样地沾满了仙气和灵气。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呢?当年康有为就是在这里起草万言书的,那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大老远特地到这里,翁同龢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搅动着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象。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还有北半截胡同住过谭嗣同的浏阳会馆呢?粉房琉璃街住过梁启超的新会会馆呢?南半截胡同住过鲁迅的绍兴会馆呢?……这样的会馆真的太多。正是由于这样多的会馆汇集于宣武,才使得宣武的文化气息得天独厚,那么多的文化领袖都出入在这里的会馆之间。无论革命舆论,还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报刊业的发展,宣武都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前列。宣武虽沾一个“武”字,但说宣武是文

宣武,当不是自夸,而是实事求是,是历史使然。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再说武宣武。宣武本身就有一个“武”字,前面再加一个武字,在我看来,和传统意义上的文治武功并不是一个意思。而应该特指它含有武术和功夫以及舞蹈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从本质而言,这里的“武”字,是“舞”的同音变体,和文宣武的“文”字是一个意义上的并蒂花开对仗的两枝,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宣武从根儿上说,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或者说文化和艺术,是宣武的立身之本的两条最重要的根系。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宣武的这个“武”字所代表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天桥和八大胡同两支。天桥所代表的是北京最正宗的草根艺术,撂地摊的艺人,个个有一手惊人的绝活儿,他们所创造的市井俗文化,至今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北京的文化遗产。而八大胡同的历史真正面貌一直在被扭曲或遮蔽,是的,八大胡同确实一度娼妓泛滥,但是,如果说八大胡同就是娼妓的代名词或符号,起码是不全面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曾经是中国京剧的重要发源地。而这点意义,始终被抹杀,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乾隆下江南之后,带回来四大徽班,是京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四大徽班的主要演员,一开始都落户在八大胡同。首先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如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住在百顺胡同,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王瑶卿、姜妙香的老师陈德霖也都住在百顺胡同,俞振亭和他办的斌庆社住大百顺胡同,就连后来梅兰芳从李铁拐斜街的老宅搬出,也在百顺胡同里住过;在我国首拍电影《定军山》的谭鑫培也在大外廊营盖上的西式小楼安居,那里就在韩家潭的身后。我猜想,大概是韩家潭百顺一带已经住不下,才另毗邻为居的,逐渐发晨到它们的外围。所以,后来有民谚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是对那些情景最为形象的概括。

在我看来,和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李大钊那么多的文人志士聚集在宣武的会馆里,才有了宣武的文脉一样,如此众多且重要的京剧名角住在八大胡同,有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使得宣武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脉,或者我们概括为宣武的武(舞)脉。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和天桥的草根艺术对应着,这一脉艺术则是中国最古老最高雅的艺术,当时是属于官廷和士大夫的艺术,可以说,是经历了八大胡同时代的历练,进而在大栅栏和珠市口等众多戏园子的演出,才使得这门艺术步入民间,并且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谈中国京剧史,就绕不过宣武,这是宣武值得骄傲的资本。和它可以列数那些文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宣武的骄傲一样,也可以尽说这样一批艺术大家名角,也曾经在宣武的地盘上,为宣武扬名扬威。

文宣武,武宣武,宣武如此丰腴厚重,应该格外珍惜才是。这种珍惜,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直接地让历史成为今天的侍从和门童,而是要认真研究、仔细把握住宣武这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艺术的两根脉。它们是宣武支撑和发展的根,我们不要急于将它们挖出去当值钱的老人参来卖。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如今,宣武和崇文的老名都没有了,与西城、东城合并了。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可能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从文化意义而言,不仅对于宣武,对于北京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

附最全宣武胡同,快来找下有没有您家!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如今老宣武老崇文的人散在北京各处,

却依然记得自己住过的那条胡同那个大院,

今儿咱来说说宣武的胡同。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宣南文化

菜市口胡同


菜市口在明清时是杀人砍头的地方,然而这里却有着最绚丽多彩的宣南文化。菜市口胡同最初名为丞相胡同,因为这里住过好多高官。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最初的菜市口胡同北出口是个丁字路口,出去就是骡马市大街。胡同口有个电影院,门口常年聚集着几十口子玩闹,有骑着大梁车子的,还有抽着烟的,却像雷锋一样,办过不少好事。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米市胡同


米市胡同位于丞相胡同的东边,明朝时有米粮集市,形成街道,故此命名。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曾被称为会馆一条街,这里有徐州会馆、径县会馆、六英霍会馆、宁乡会馆、重庆会馆、江阴会馆、潢光会馆、中州会馆等。除此外胡同里有“便宜房烤鸭店”,康有为故居,工部尚书、藏书家潘祖荫家族世居。记得这条胡同里还有个老棺材铺。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现在米市胡同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实体已经不存在了。

贾家胡同


历史悠久,从金代开始就叫此名了,明时也曾称“贾哥胡同”,清时“哥”谐音为“家”,即又改回贾家胡同,此后一直未改,沿用至今。有河南会馆、开郑会馆、福建莆阳会馆等。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胡同里大多住的是平民老百姓,南口路西有一个米黄色的大楼,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办公楼。

烂漫胡同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天真烂漫,起初名为“烂面胡同”(好像知道了改名的原因)。这条会馆里有济南会馆、湖南会馆、常熟会馆、湘江会馆、东莞会馆和汉中会馆。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1920年,毛泽东曾在湖南会馆召开了千人参加的“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李大钊在该会馆发表过演说;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罗荣桓曾于1923年时住入烂漫胡同的湖南会馆就读。胡同一头有一家包子铺,每次路过都能闻到很香的包子味儿。

儒福里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沿着菜市口向南,现在您看到的是直通开阳桥的大马路,而当年这里却有一座让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建筑~儒福里过街楼。对,就是这多被无数人撰文怀念,被多部电影取景的过街楼!北京南城的味道,只需要这样一张照片,全有了!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大栅栏


大栅栏兴起于元,始建于明,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老北京人都读作“大拾栏儿”。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小时候来这里看电影,和同学到大观楼看电影,曾经也是老北京人的聚集地之一了。如今在这很少看到北京人了,来来往往的都是旅人,连两旁的店铺主都很少有北京人。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铁门胡同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提起北京的SOGO,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如果提到SOGO附近残存的西草厂,铁门儿这些胡同,恐怕不是这片儿的人还真没听说过了!小编又很多同学就住在这里,现在再路过,早已面目全非。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其实,早在多年前,这里就变得五方杂居了!记得有次北京某报社的记者到这里采访,遇到一位大爷,大爷说:“我要不张嘴,满胡同听不见北京话了!”看到这句,一股心酸顿时涌上心头!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正如您所见,宣南的这些胡同或拆,或改,或无,或变!即便是当年的胡同串子,也再难寻觅自己儿时的记忆了!也许这些变化是好的,它可以让我们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也许怀旧是好的,它让我们回忆过往的同时,更加懂得对当下的珍惜!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为了怀念曾经的宣武胡同,有热心网友拼了一张“宣武胡同牌儿”,今天分享给大家,来找找有没有您曾经的家吧~

文宣武和武宣武,宣武人骄傲的历史!

(图片来自微博:南城老李19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