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他和敵國簽訂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大片土地,但是卻威望大漲

他和敵國簽訂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大片土地,但是卻威望大漲​1914年6月28日,隨著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3日德國對俄、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他和敵國簽訂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大片土地,但是卻威望大漲​隨著戰爭的不斷持續,戰爭雙方都開始力不從心,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1917年11月7日,從國外流亡的列寧領導的赤衛軍和起義工人佔領彼的格勒,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為了結束戰爭,儘快恢復國內生產建設,列寧向英法提出停戰建議遭到拒絕後,開始和德國談判。

他和敵國簽訂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大片土地,但是卻威望大漲​由於俄軍在戰場上不給力,德國在談判中佔有絕大優勢。果然談判開始後,德國提出了嚴苛的條件:俄國放棄芬蘭、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割讓波蘭、立陶宛等相當於2個東三省的土地給德國。並且在1918年底交付60億馬克的賠款。這麼屈辱的條件讓蘇俄內部產生了嚴重分岐,列寧主張簽約的提議多次被人民委員會否決。德國見談判無果,又大舉進犯蘇聯。在這種緊急狀態下,1818年3月,在白俄羅斯佈列斯特雙方正式簽訂條約,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和敵國簽訂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大片土地,但是卻威望大漲​簽訂條約後,列寧受到國內很多指責,甚至有人稱他是“德國人的間諜”。但隨著德國人8個月後宣佈戰敗,蘇俄政府宣佈廢除《佈列斯特條約》,條約內容成了一紙空文。戲劇性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了列寧的遠見,這個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策略,讓列寧在蘇聯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