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唐太宗為什麼偉大?極難開局卻玩出完美結局,人口數據告訴你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君王,為何他會受到大量的讚譽,相比其他開疆拓土的皇帝,他又有什麼值得令人稱道地方呢?

唐太宗為什麼偉大?極難開局卻玩出完美結局,人口數據告訴你真相

學院君將以人口為切入點來為大家進行分析。

在唐高祖李淵統治的9年以及李世民統治的23年裡,唐朝的版圖迅速擴張,這期間除了完成國內統一外,還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高句麗,對外取得了大量的勝利,擴大了中華民族的勢力範圍。這才有了唐太宗的繼任者唐高宗實現了唐朝版圖的鼎盛。

唐太宗為什麼偉大?極難開局卻玩出完美結局,人口數據告訴你真相

看完我們後面的結束,你就會知道這樣的成就有多麼的偉大。

繼承爛攤子

在唐朝建立之初的武德年間,全國有多少人呢?記載的數據是大約不到200萬戶,因為當時確切統計有多少真的很困難,所以更多記錄有多少戶家庭。那這個200萬戶是什麼水平呢?按照1戶6人來算的話,全國才1200萬人。

單看這一個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跟唐的前代隋來進行縱向對比,隋朝建立時有多少人口呢?有690萬戶,而這個數字還是不包括江南的陳朝的。而在隋朝統一全國後最鼎盛的時期,有890萬戶,大約4600萬人

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發現,這一時期的人口從隋朝頂峰的890萬戶大幅降落到唐朝開國時的200萬,人口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大的減少,為什麼呢?這個責任確實要怪到隋煬帝楊廣頭上了,建功立業心切的楊廣在全國大搞工程建設,修築大運河,征討吐谷渾、高句麗,導致全國農業生產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天下大亂,戰爭頻繁,出現饑荒,而且為了逃避政府的徵召,很多人並不報戶口,因此全國人口統計數量銳減。

可以說隋給唐留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而在初唐時期,經歷了唐高祖武德時期的9年和唐太宗貞觀時期的23年,才將人口恢復到300萬戶。那到什麼時候唐朝才把人口恢復到隋朝巔峰時的水平呢?大約用了100年,到了盛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人口才逐漸超過隋朝。

人口巨大差異的原因

僅從這一個數字,就能看出很多問題。為什麼隋朝建立時能有那麼多人口?因為楊堅是通過政變而不是戰爭奪取的北周政權,他繼承了北周的政治遺產,所以開國就有690萬戶,通過南征滅掉陳朝,把南方的人口又納入隋朝之中,經過楊堅多年發展,國家出現了盛世的景象,糧倉裡儲備的糧食堆積如山,而人口也在隋煬帝楊廣即位5年後達到巔峰的890萬戶。

而這也是楊廣被人唾罵千年的原因,他用不到十年就敗光了強盛的大隋。徵發勞工,長年對外開戰,導致中原民不聊生,人口銳減的速度快的讓人難以置信,也正因為此,隋朝末年才會出現各地的農民起義,全國到處都在打仗,因為國人真的受不了他的統治了。

由此可見,唐朝開國的形勢有多麼艱難,和隋朝簡直是天壤之別。

極難模式開局

拿玩遊戲來比方的話,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他的遊戲初始難度是普通,而楊廣的遊戲難度是簡單,而唐朝李淵還有李世民遊戲難度是極難。

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只佔有太原,所有的士兵才不到三萬人,就靠著這點力量一點點的打下江山。之後用各種辦法,恢復農業生產,增長人口,歷經高祖太宗兩位英明的皇帝,足足用了30多年,人口才增長了100萬戶。即使這樣,到唐太宗病逝時,整個唐朝的人口還不到隋朝剛開國時的一半。

所以,大家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對外戰爭所取得的勝利有多麼寶貴了麼?李世民只用了不足楊堅、楊廣的大隋一半的國力就實現了這些輝煌的對外戰爭的勝利。而在他統治期間,雖然對外戰爭不斷,但國家發展並未受到戰爭影響,人口還能持續穩步增長,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人口數量影響部隊規模

而為什麼人口數量對與當時的國家有那麼重要的影響呢?因為在農業社會,人就是生產力,人多,能開墾耕種的土地多,農民手裡有了餘糧,國家才能有稅收啊,也只有人多,才能徵到足夠的兵員,才能去打仗。

唐太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不可能把軍隊人數徵集到極限,當時最重要的是恢復全國的農業生產。所以他只能儘量少的去徵兵,少從老百姓手裡收集糧食,這就導致他除了全國各地駐防的守備軍隊外,真正敢用於對外戰爭的軍隊也就十幾萬人。你會不會覺得太少了。如果你看過一些歷史故事或者小說的話,經常會看到一方動輒就能發動百萬大軍,其實這種是非常不現實的。

比如我們看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場著名的赤壁之戰,說曹操發動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的劉備、孫權。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東漢末年,遭遇了比隋末還嚴重的人口銳減,當時魏蜀吳三個政權加起來全中國的人口可能也就一千萬左右。所以單純曹操一方真正的軍隊能有10萬人就可以說到極限了。至於八十萬,是小說用藝術手法進行了非常大的誇張。曹操那樣精明的政治家、軍事家不會去做那麼蠢的事情。

兵者,國之大事

中國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中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是講後勤,就是因為戰爭不是簡單的兩軍交鋒,背後的後勤工作與戰爭本身是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而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就是:

兵者,國之大事。就是在提醒歷代君主,戰爭絕不是兒戲,是需要務必謹慎對待的。

而唐高祖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開始逐步消滅國內的割據勢力,到武德九年,唐高祖退位時還沒有徹底完成,唐太宗即位之後的貞觀二年,才真正實現全國統一。在這之後,才開始對外用兵。太宗貞觀四年,滅亡東突厥,貞觀九年,擊敗吐谷渾,貞觀十三年,降伏高昌,貞觀十九年消滅薛延陀,攻打高句麗。這些戰爭都是在唐朝剛剛建立不久還在休養生息階段就迅速完成的。

根據中國歷史上一般情況,中原王朝一般在3000萬人口以上時才能對周邊政權形成壓制的態勢,而李世民只用了不到2000萬的人口就達成了這一目標

他對華夏民族的版圖擴張功勳巨大,對於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今天學院君給大家的分享就先到這裡。總結一下:在唐太宗一朝,雖然對外戰爭不斷,但他能深刻的認清戰爭對於國家的影響,用兵非常謹慎,所以才有前期對於突厥的數次妥協,委曲求全,用錢財換和平。而真到了可以戰的時候,將領們每次用兵也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追求速戰速決,追求戰必勝攻必取,因此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戰爭對國家的影響,才能讓國力越打越強。

獨自出發成長學院——陪伴成長,相信夢想

運營人員:dzcf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