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何满清没有与俄国打仗,就直接割让那么多领土?

八分钟热度2


文|小河对岸

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战争失败的一方才会割让领土。近代史上,英国割据香港(香港新界是通过租借获得的),是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才获得的。而日本割据台湾、澎湖,也是通过甲午战争才取得的。但是,作为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沙俄,并没有与满清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为何就能轻易地攫取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满清军事孱弱,那是举世闻名的,因而也被誉为“东亚病夫”。但作为与“东亚病夫”齐名的“西亚病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可以说面临沙俄的威胁更为巨大。俄土两国的矛盾不止体现在地缘政治上(沙俄想从土耳其那里获得出海口),还有文化、宗教、历史上的宿怨,沙俄以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而东罗马帝国即亡於奥斯曼帝国。

自沙俄崛起之后,其扩张的重点方向,便指向了奥斯曼帝国。自17世纪-19世纪,俄土之间爆发了十次重要的战争,如果再算上一战与土耳其干预苏俄内战的话,俄土之间有十二次大规模战争。可以说,沙俄的崛起、扩张史,也便是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史。

与俄土两国之间频繁、激烈的战争相比,满清与沙俄之间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但是,沙俄在二百多年、十余次的俄土战争中,付出那么多的代价与牺牲,也仅从土耳其那里获得约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土耳其所面对的,一直是沙俄的重心与主力。而满清面对的沙俄远东力量,在实际上只能算是拓荒团,在中俄雅克萨之战时,沙俄的兵力还不足千人。在远东战场上,可以说是以“我之实而对敌之虚”,形势远不如土耳其那么险峻。那为何同为“病夫”,满清却不能像土耳其那样,与沙俄大战一场呢?

其一,满清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策的核心在於要能稳固自身的统治。故而,满清的政策的根本,在於要“制汉”(防范汉人),“联蒙制汉”就是该项政策的体现。所以,满清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发动全国力量去抵抗沙俄。而一旦全力抵抗沙俄,汉人的力量就必然崛起,继而危及到满清的统治。

其二,满清入关之后,为自己留有后路,而将辽东汉人或屠杀、或驱逐至关内,而严禁汉人进入满洲、蒙古等地垦殖,此即“禁关令”。满清的改项民族隔离政策,使得北方边疆地区的人口过於空虚,致使这些地区能轻易地被沙俄攫取。直至,满清的统治力衰落,“禁关令”有所松弛。关内百姓为讨生活,纷纷向东北、西北移民开垦(闯关东、走西口),充实了边地,才渐渐迟缓住了沙俄的侵吞步伐。

其三,满清军队的腐化、懦弱无能。一则,满清自身的主力(八旗等),都分驻在汉地的重要城市以防范汉人,致使其在满洲、蒙古、西北等地(与关内不同,这些地区为将军驻地)留守的八旗军等的兵力原本就不多。二则,八旗军在入关后不久,就因过於“富裕”而渐渐没了战争进取之心,再经二百多年的“铁庄稼”奉养制度,早已经把八旗军养成了废物。


有知社


因为清政府怕了,真得害怕了。

其实一直以来,毛子都惦记着黑龙江,为啥呢,因为这是北亚唯一一个流入太平洋的河流,而且是个不冻港,要想控制北亚,海军是很重要的,而建立海军,需要一个能方便从内陆运送物资的河流港口。所以自从解决了土耳其之后,毛子把战略重点又放在了北亚和中亚。


鸦片战争后,毛子认为入侵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在1849年-1853年,俄罗斯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罗斯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俄罗斯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俄罗斯政府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

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



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 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清政府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罗斯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此时的清国签下《瑷珲条约》实在是迫不得已,一方面英法联军已经杀到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窜,北方以无可用之兵;另一方面南方太平天国起义虽有败像,但依旧是声势浩大,打的清军焦头烂额,在如此混乱的格局下,清政府签下条约,也是无奈之举,不然一旦开战,丢的土地就更多了。


火器工坊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清政府腐败无能,就没有真正了解到中俄领土历史问题。

满清割让给俄罗斯的领土,大体来说有三部分:

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外西北;外东北等这三大部分。


康熙为什么割让贝加尔湖给俄罗斯

相信有部分人都很奇怪——明明占有优势,1689年康熙为什么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把从汉朝时就和中原有关联的贝加尔湖割让给俄罗斯?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看到1689年的大局——教科书并没有教给我们这个知识。现在来看下1689年的大清和周边的政权,你就知道为什么康熙割让贝加尔湖了: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出1689年的大清并没有完全控制我们所熟知的版图,除了大清,还有:

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西域的准噶尔汗国、西藏的和硕特部。贝加尔湖就是在喀尔喀蒙古的控制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贝加尔湖的归属,从当时看,大清没有权力的争夺——哪怕喀尔喀蒙古是大清的藩国。

喀尔喀蒙古在察哈尔的林丹汗被击败后,基本上臣服大清,成为大清的藩国。在吴三桂起兵时,林丹汗的孙子察哈尔亲王布尔尼起兵响应,想要重新整合蒙古族,对抗大清,但失败。

喀尔喀蒙古,是在1697年康熙亲征准噶尔汗国之后,才算是属于大清的领土。

因此康熙为什么割让贝加尔湖的原因就很明显:1689年贝加尔湖是属于喀尔喀蒙古,1697年后喀尔喀蒙古才算是大清的领土。大清在贝加尔湖上没有话语权。


另外,从时间上看,俄罗斯占据贝加尔湖的时间比大清占据喀尔喀蒙古更早。

俄罗斯在贝加尔湖附近以蚕食策略占据贝加尔湖中各军事城堡的修建时间如下:

1631年修建布拉次克(位于贝加尔湖西北),当时中国还是明朝,大清还是建州玩泥水呢

1646年修建上安加拉斯克(位于贝加尔湖北),当时大清刚刚入关,正在争夺中原;

1653修建伊尔根斯克(位于贝加尔湖东部)

1663在贝加尔湖的色楞河修建色楞格斯克,更靠近贝加尔湖了

1668年直接在贝加尔湖西部湖边修建伊尔库茨克,直接完成了包围贝加尔湖的军事围攻策略。

从1631年到1668年,俄罗斯用了37年完成了对贝加尔湖的蚕食。

因此,从时间上来说,俄罗斯完全比大清更有资格说贝加尔湖是他们的领土。当然大清可以用蒙古人的身份去争夺这个资格,只是大清的战乱知道乾隆之后才真正平息。乾隆之后的大清,忘记了夺取贝加尔湖,或者是因为贝加尔湖不是满人的祖田而懒得去管。

这是贝加尔湖被割让的两个历史原因:1、《尼布楚条约》时贝加尔湖是喀尔喀蒙古的地盘,不是大清的地盘,没有资格管;2、俄罗斯人比满人更早来到贝加尔湖,并且先行以修建城堡蚕食的方法割占。

本来大清可以以蒙古人的身份去争夺,至于不去做的原因大概有:不是满人的土地无所谓、逐渐汉化不关心北方草原土地、将战略转移到汉地对游牧之地不重视。



外西北——准噶尔汗国之地

外西北地区是北起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十佐领,南到阿富汗的瓦罕走廊。位置和范围见下图:

这部分土地,和贝加尔湖地区一样,都不是大清的土地,传统上是属于准噶尔汗国的土地。

而且相比贝加尔湖地区,俄罗斯人在这部分地区修建城堡蚕食的时间更早:

在外西北的三条河流中,额尔齐斯河:1594年修建塔拉,1718年修建鄂木斯克,1720修建塞米巴拉金斯克和锂格尔图喇两个城堡。

鄂必河:1604年修建托木斯克,1618年修建库兹涅茨克

叶尼塞河:1628年修建雷宾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从时间上来看,俄罗斯在外西北蚕食的时间,是最早的,在明朝末年俄罗斯人就已经在外西北进行蚕食。

虽然如此,大清相比贝加尔湖,在外西北上更有话语权——外西北是乾隆攻打准噶尔汗国时所夺取的。即便俄罗斯先进入,但大清以武力夺取时,俄罗斯并没有表示异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俄罗斯默认外西北是大清的土地。

导致大清割让外西北的伊犁危机

1864年,俄罗斯趁大清西北有陕甘新回乱、东南有太平天国运动,大清局势大震荡之际,在当年10月强迫大清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外西北地区。虽然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大清要回了伊犁,但失去了伊犁霍尔果斯地区。


外东北——传统女真之地

相比于贝加尔湖、外西北等中原王朝没有直接的治理,或者治理时间很短,外东北在中原王朝的治理时间很长。

远的就不说,就说靠谱一点的。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在外东北都有很长的治理时间,在传统上也认为是传统的疆域(明朝除外)。

外东北,很多人都熟悉,也就不说那么多。

导致大清割让外东北的是1858年的英法联军侵华事件。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 穆拉维约夫以帮助大清抗拒英国为由,在兵舰船的护下,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放弃1698年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改签《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签订后大清和俄罗斯的反应各有不同:

大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处分奕山等人,否认《瑷珲》条约的有消息。

俄罗斯的中央官员在开始时并不赞同签订《瑷珲条约》,认为外东北的驻军和移民成本太高,最后在穆拉维约夫的坚持下,才批准《瑷珲条约》。

一句话:《瑷珲条约》就是大清和俄罗斯两个地方官员在没有请示中央私下签订的条约。

1860年大清在第二次英法联军中战败,被迫分布和英国、法国、俄罗斯签署战败条约,即《北京条约》。

相对于英国和法国要求权益的情况,俄罗斯以调停的功劳要求大清确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于是外东北就在俄罗斯实际占据下被大清从法律上割让。


题外

1919年7月25日,列宁在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作废俄罗斯在1896年之后和大清所签署的所有条约,但依然坚持1858年《瑗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的有效性。

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否认了列宁提出的废除1896年俄罗斯和大清所有条约的承诺。


综述

贝加尔湖和外西北的割让原因有两点:1、它当时不是大清的土地,大清没有权限;2、俄罗斯在明末就开始蚕食贝加尔湖和外西北。

乾隆时虽然一度夺回了外西北,但1864年的伊犁危机让大清在面对回乱、捻乱、太平天国运动三大内部动乱时,放弃外西北。

外东北在1698年的《尼布楚条约》确认为大清土地。但大清和俄罗斯的两个地方官员在1858年的一个无授权签约行为,引发了外东北的地位危机。在1860年的战败后,作为战败国的大清,被迫割让外东北。

因此题主的说法有误,大清虽然没有直接和俄罗斯作战,但割让外东北,还是因为战败的原因。大清是以战败国身份割让外东北的。

结论:贝加尔湖是大清没有资格,外兴安岭北是大清不想要,外西北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措施,外东北是战败割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很有瑕疵。两次雅克萨之战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战争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战争吗?说清朝没有和沙俄打仗就割让这么多领土,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

在清朝历史上,沙俄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这个曾经被蒙古统治了长达250年的民族,在近代创造了迅速崛起、领土扩大400多倍的奇迹,并对清朝的北方边疆形成了巨大威胁。

关于沙俄的威胁,清朝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因抵抗英国侵略而被流放新疆伊犁之后,林则徐看到了沙俄的威胁,指出:“俄夷则西北包我边境,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

在防备俄罗斯的问题上,林则徐告诫左宗棠:“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清朝士大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也成为清朝的最大威胁。

从清朝前期开始,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清朝北部土地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严重伤害了清朝的主权完整。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相比于清朝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割让香港岛,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割让宝岛和辽东半岛。沙俄对清朝土地的索取,不仅投入最小,而且收获最大。

除了清朝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包括雍正时期和沙俄的边界条约,清朝都不曾与沙俄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就将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沙俄。

那么是清朝怕沙俄怕到骨子里吗?为何沙俄如此轻易就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打败沙俄太困难

尽管沙俄在欧洲与列强争夺的过程中屡战屡败,有时候甚至连奥斯曼帝国也打不过。但是对于清朝而言,打败沙俄绝非易事。

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沙俄位置更加靠北,这就使沙俄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虽然能够屡次打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是却无法对游牧民族斩草除根。

这种局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原王朝位置偏南,虽然能够在实力上对北方的政权产生优势,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可以不断的向北逃遁,而中原王朝想要彻底消灭游牧民族就必须要穷追到底,而这对于中原王朝的后勤补给,气候适应力等都是巨大的考验,很多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所以汉朝驱逐了匈奴之后,草原上很快崛起了鲜卑,柔然衰落后突厥成为草原霸主,契丹灭亡后蒙古又成为草原上的雄鹰。

清朝虽然最终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但是沙俄却成为比游牧民族纬度更高的存在。康熙年间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战斗,已经让清朝意识到:

因为纬度的关系,清朝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沙俄,将沙俄赶到乌拉尔山以西。所以和沙俄签订边界条约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康熙时期清朝国力较为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对沙俄尚不能形成明显的优势,那么当清朝国力由盛转衰,和沙俄的力量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那么清朝面对的局面将更加凶险。

沙俄和英法等西方列强不同,他的国土和清朝紧密相连,这使得他们在侵占清朝领土时,能够不断增兵强化有效占领,并加以巩固,通过步步蚕食的方式,沙俄逐渐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也正因为沙俄和清朝国土紧密相连,使得沙俄成为最有可能彻底吃掉清朝的强大威胁,因此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清朝对沙俄更多的偏向于妥协。

2、沙俄喜欢趁火打劫。

从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到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再到1858年的《瑷珲条约》。沙俄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因为沙俄能够审时度势,在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比如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正面临着准噶尔汗国的严重威胁。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同样如此。

而在1858年沙俄逼迫清朝割让外东北时,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席卷清朝的南方半壁,捻军起义也在清朝的北方风起云涌,加上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清朝是真正的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直以来,为了保护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在辽东地区修建柳条边等隔离措施,禁止汉人和蒙古族人民向东北地区移民。因为对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进行高度的戒备,使得东北地区在200多年的时间内长期处于千里无人烟的白地状态。

正因为清朝在东北地区几乎没有民众甚至军队的存在,导致沙俄能轻而易举的对外东北形成实际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太平天国、捻军和英法联军的轮番攻击,清朝对于外东北土地的丧失根本就无能为力。

一直以来沙俄的领土扩张都是只进不出的状态,在欧洲地区,沙俄的扩张虽然屡屡碰壁,但是在亚洲地区则是屡屡得手。

清朝在和沙俄进行土地争夺的过程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是1881年曾纪泽和左宗棠等人通过谈判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区。然而沙俄还是侵占了伊犁以西的大片土地,并勒索了大笔资金。

3、清朝对沙俄的认识太茫然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片土地的丧失,使清朝朝野认识到沙俄的真正威胁。

一直以来,由于清朝和沙俄在200多年的时间内并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使得清朝朝野普遍认为沙俄不是清朝的最大威胁。

这导致清朝对沙俄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康熙时候的状态。清朝的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在和沙俄打交道的过程中屡屡吃亏。

比如清朝和沙俄谈判时,使用的竟然都是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因为没有专门的翻译人才,清朝只得启用传教士来充当翻译,而传教士和俄国同属于基督教系统,因此吃里扒外的传教士成为沙俄的间谍,这使得清朝虽然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却总是丧权失地。

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对沙俄的认识虽然提升了一个很大的档次,但却有些矫枉过正了。

因为将沙俄作为第一威胁,因此清朝内部爆发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左宗棠作为塞防的代表,成功收复新疆名垂青史。而除了左宗棠这样的务实派之外,像张之洞这样的士大夫则主张引入外国的势力对抗沙俄,妄图通过以“以夷制夷”的方式将沙俄拒之门外。

其结果就是,因为清朝的实力太弱,根本无法主持纵横捭阖的国际局面。引入列强对抗沙俄,不仅没有起到抵御沙俄的作用,反而使其他列强对清朝的侵略更加深入,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而在深知清朝无法对抗沙俄的情况下,只能对沙俄做出更大的妥协,以求沙俄减缓侵略的脚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其实并不是没有打仗,而是打仗了,胜了,却也割了。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派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他们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由于当时后金在明末在关外与明帝国交战,双方均无瑕顾及黑龙江流域沙俄觊觎,这也就是后来雅克萨之战的根源。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这终于遭来了清政府的正面反应。

有两种说法是,清军出动了大约5000人围困并战胜了俄军800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军出动了包括民夫在内的20000人围困了俄军八百人,最终的结局是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了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这是一个中方做了无原则退让的产物,该条约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富庶地区拱手送给了俄国,造成了重大国土损失。再者,该条约还明确将北诺斯山与南支之间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广袤疆域,定为待议地区,其面积不小于300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但是世界政治格局巨变,时至至今,不仅从未再议,而且也永远无法再议。所以,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勉强可以说不是不平等条约,但确实是一部失地条约。

从1858年开始,中俄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以及以其后五个勘界协定书以及后来的《改订条约》

在此期间,清政府正属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面对刚刚废除了农奴制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沙俄那是无心也无力,沙俄往往是先通过武力占领,再回头来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割占了中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此时的清政府是不敢也不会去打仗的,忙于应付国内乱局的清政府深知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道理,又被洋人们的长枪大炮吓破了胆,恐怕俄国让他割让了东北,他也会割把。

这就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没有主权。


关河南望


这个问题问的好!在没有和沙皇俄国进行战争的情况下,满清王朝还割让领土,我认为是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满清政府面对沙皇俄国时的自卑。

如果说清政府和沙皇俄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是不对的。因为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国就发生了雅克萨之战。

当时清王朝的统治者是康熙,沙皇俄国的统治者是彼得大帝,二人是同时代的强者、精英!虽然最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基本上是平等的。

但历史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百年后,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每况愈下,实力大打折扣;沙皇俄国却成为能和英法等列强平视的世界强国。

所以,清王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在面对沙皇俄国割让领土的要求时,是不敢再战的。

因为他知道打不过又徒增耗费,再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还不如割土求个平安,才有了他私自和俄方签订了《瑷珲条约》。

其次,沙皇俄国的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清王朝进行换约。

1859年,沙皇特使在和肃顺的谈判中,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对《瑷珲条约》的承认,让这位特使极为恼火。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他就无法向沙皇交差。

鉴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沙皇俄国的国力还没有恢复,而且军事重心还处在中亚和西亚,远东的兵力不足以对清王朝发动战争侵略。

所以这位特使奔赴上海,怂恿英法联军对北京发起进攻,用军事手段逼迫清政府换约。同时他可以从中为沙皇俄国渔利。

事实证明,这位沙皇特使的判断没有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不仅火烧圆明园,还得到了清政府全权代表恭亲王奕䜣签订的《北京条约》。

沙皇俄国以居中人的身份得到了清政府对《瑷珲条约》的承认,同时也签订了《北京条约》,得到了英法两国在华的相同利益。

最后,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畏洋派的妥协和退让。

沙皇俄国在和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后,就为割取中国西北领土做了伏笔。

从同治元年到同治三年,沙皇俄国为了造成既定的事实,连续在中国西部边疆增兵,并占领重要的关隘;同时要求清政府对《北京条约》中商定的西北边界进行确认。

面对沙皇俄国的军事威胁,太平天国席卷南北的情况下,当时已经进入军机处,并担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的恭亲王奕䜣提出了妥协退让的政治主张。

他认为“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导致了同治三年清王朝和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西北领土。

历史是需要吸取教训的。其实一个国家,民族唯有强大,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否则被动挨打就成了必然。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一是俄人更耐寒。后世历史中,俄国人仅靠严寒就熬死了拿破仑希特勒两次灭国级入侵。俄人相较蜻军,有更强的气侯适应性。广阔的鲜卑利亚对俄人而言相当于无人区,而俄人是不会放弃扩张疆域寻求不冻港的努力。即使蜻军攻克1至2个俄人堡垒,俄人也可在纬度更高更偏远之处重新站稳脚跟。

二是军事上打不过。蜻军火枪火炮筑堡技术,均远落后于俄国。蜻军以30倍之众都无法攻克俄国700人的探险队据守之棱堡,只能围困至俄方弹尽粮绝主动投降。这样悬殊的战力差也让蜻廷忌惮,不敢与俄国全面开战两败俱伤。

三是夹击蒙古的政治军事合作考量。这一点体现了螨蜻的心狠手辣,也是政治智慧。历代中原王朝饱受来自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军事危胁,最大的原因并非军事上无法战胜机动劫掠的马上民族,而在于无法阻断此二处区域与鲜卑利亚和中亚地区的人口迁徙。马上民族战败可以暂时逃窜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如果遭受重创甚至亡族,中亚或鲜卑利亚方向将会杀来新的马上民族取而代之,在50至100年后又将对中原王朝构成危胁。而定居的俄人来后,屠杀征服沿线游牧民,广筑堡垒确立大国边界,切断了鲜卑利亚和中亚迁徙通道。与俄国合作而不是驱逐俄人,可以实现对蒙古高原两面夹击。经数十年交战重创蒙古诸部后,方可画地为牢,以盟旗制让剩下蒙古人变相定居并控制人囗规模,从此再无能力侵扰中原政权。这无疑是螨蜻少有的政治智慧展现。


白马非马1001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外兴安岭的割让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天津大沽口海战英法美海军都参战了,实际上沙俄也参战了东北地区对晚清来说只不过是体面撤出避免沙俄参战占领顺便让沙俄出面调停二次鸦片战争。

这个地方与沙俄的卖掉阿拉斯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区别在于这个地方如果真的在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守不住完全可以卖给别的国家。

西北的问题和中国的科举有关,中国的科举不考地图测绘导致在晚清时期地区测绘能力不佳。西北的丢失起因是西北中俄勘界,丢失的土地在中国的粗略的地图上并不明显而在沙俄高精度地图上却非常明显,确定边界后一开始朝廷和派去的谈判大臣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过了一段时间沿海地区的报纸上报道用西方的地图一看才发现出了大问题,外兴安岭问题次要原因也是地图不精确。

中俄勘界以后中英勘界(英属缅甸与云南)吸取前者的教训使用了先进的地图测绘技术虽然领土有一定的损失(好像是果敢地区和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并没有出现西北勘界那样的大问题。


用户83859908181


近代中国落后绝对不是始自清朝,而是始自宋元时期(是时期,不是朝廷),要理解这个,需懂两个概念,一是转折,二是加速度。

先说转折,中国古代一直沿一条轨道发展,外儒内法,朝代兴替只是换当家人,本质上没有转变,而西方古代远落后于中国,有过黑暗的中世纪,恰恰在这时,西方发生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这是伟大的、划时代的转折,摆脱了宗教束缚后,现代自然科学在西方诞生,涌现出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启蒙运动又产生大批思想家,在新科学和新思想助推下,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新的利益阶层——资产阶级,进而暴发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在最后,但最彻底也最成功,这就是西方有而中国无的——重大转折。清末变局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转折,却是被动的!

再说加速度,比较简单,中国一直在发展,基本是匀速的,加速度几乎为0,经历转折后的西方发展速度一代比一代快,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存在一个很大的加速度,终于在清朝中期赶超中国,于是中国人的日子不好过了,屈辱历史开始了,清朝承受了屈辱挨打这个果,因却早已种下了。

明粉整天夸明朝领先西方,乃上方大国,其实,鸦片战争前,中国(清朝)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占比35%,美国再强也达不到这比例,然并卵,大而不强,有鬼用。明朝,历史一过客而已,打不赢农民军、打不赢几万清兵,还有脸夸!

补说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发展进程没有出现转折呢?根源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好、不优秀吗?不是,是很好,但不足,不足是不足够,不充分,这是一个有和不足的辩证关系,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早熟,系统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固化,可塑性差,难转弯,相反,西方古代也很多先哲,但他们思想没有统一为治国主导思想体系,文化上轻装上阵,容易转弯。

明未蒙古诸部、大顺(李自成)、后金、南明并立,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一百年,西方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必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四个割据政权成了各国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背后各有靠山,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那就再难统一了,好在,历史没有如果,一统天下的价值观帮了我们,清朝抓住机遇完成一统天下的历史使命,从这角度讲,庆幸有清!


见血一针


满清落后的工业、交通,造成了它很难守卫住边远地区。

被俄国所占领的地区,大多都是东北、西北、北方等边疆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往往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对于满清这么落后的农业国家来说,是很难有效控制的。

但俄国就不一样了。俄国是西方大国,其工业、经济水平是远超大清的。在侵占了远东大量地盘之后,俄国修建了西伯利亚铁路,大大加强了对远东地区的控制。铁路修到哪里,统治的铁蹄就可以到达哪里。有了铁路,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移民,物资、军队可以快速运达。而落后的清朝哪里有能力把铁路修到边疆呢?

清朝边疆地区人口稀少,很多地方都无人居住,也没有军队驻守。俄国甚至不需要动用武力,只需要不断移民,就能占领这些边疆地区。而清朝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兵力去收复这些遥远的地区,也没有实力去支撑外交谈判。清朝还有求于俄国,需要它去制衡更有威胁的日本。所以只能是吃哑巴亏,默认沙俄的侵略。

而像英国、日本,侵略的是清朝的东部、南部核心区域。这些地方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清朝还是有能力反抗一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