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襄阳是这次湖北之旅的最后一站,行程中唯一的景点古隆中也是整个行程中仅有的自费景点。由于我们这个团只有11个人,并且有3个人在襄阳就结束行程,因此,湖北行程开始的时候,导游就流露出了不打算安排去古隆中的意思。导游的动议没有得到我们3个家庭8个人的首肯,大家都表示,来趟湖北不容易,况且古隆中又是那么有名,已经到了襄阳却不去看看诸葛亮的隐居地,实在说不过去。导游和司机在经过一番“商量”后,提出了加收车费、严格控制游览时间、确保下午5点以前赶到武汉的方案,大家均表示同意。

早上不到8点,我们就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前往古隆中。笔直的卧龙大道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跨过汉江上的卧龙大桥,然后向西转入檀溪路。昨天下午从武当山来襄阳的路上,谷城、新野、樊城等一个个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频频提到的地名不时出现在路牌上,让我这个“三国”迷突然有了穿越回东汉末年的感觉。眼下正走着的檀溪路,其名字一定来自刘备骑马越过的檀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中说,刘备在襄阳遭蔡瑁追杀,骑马冲出襄阳城西门,狂奔十数里后,被水流湍急、波浪翻滚的檀溪阻住,幸亏所骑战马“的卢”神助,一跃三丈,飞过檀溪,不仅让刘皇叔脱离险境,而且巧遇水镜先生司马徽,从而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查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襄阳府志》得知,檀溪原为汉江支流,在汉魏之前因修筑老龙堤而使其与汉江隔断,“日久淤塞”,逐渐干涸,至近代只存其名而无其水。现在的檀溪路应该就在原来檀溪所在的大致位置上,我们从襄阳来古隆中的轨迹八成就是刘备落荒而走的路径。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在襄阳城西约20公里的地方,从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景区高大的汉代风格门楼。

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到景区核心部分有两三公里的样子,需要乘坐景区提供的摆渡车。在游客服务中心等候的时候,看到一份古隆中景区的介绍资料,说景区占地面积为209平方公里。当时我以为是印刷错误,把小数点印错了位置,因为我居住的城市有差不多50万人口,城区面积也只有不到50平方公里,一个内容比较单一的景区怎么会有209平方公里?但坐了20多分钟的摆渡车才到达核心景区后,我知道资料上的数字没有错,因为襄阳方面显然制订了一个宏大的古隆中景区发展规划。相信若干年后,在景区大门到现在的核心景区之间的广大区域,一定会出现一大批与诸葛亮、三国故事相关的新景点、新景观。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甫一进入景区,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的幽雅环境让人一下子想起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景致的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密,地不广而平坦。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由于没有导游,我们几个人正琢磨如何游览的时候,透过林木的空隙,我看到了古隆中的标志物——石牌坊。顾不上招呼大家,我已经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牌坊前面。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 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青石材质,四柱三门三楼,楼脊两端饰以鱼龙吻。牌坊明间正面坊额“古隆中”三个字的书写者是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曾任湖北兵备道、总理湖北、四川、江西等八省漕运的陈维周,题写时间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

两边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取自杜甫的《蜀相》诗。东西次间坊额分别为“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语句源自诸葛亮《诫子书》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牌坊背面明间坊额“三代下一人”把诸葛孔明誉为夏、商、周之后政治、军事才能和人品第一人,评价不可谓不高。两边的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将诸葛亮与历史上的名臣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提并论,足见作者杜甫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粗略检索了一下,杜甫涉及到诸葛亮的诗作有八九首之多,且均为颂扬、赞美之作,杜甫对诸葛亮的尊崇和敬仰之情可见一斑。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紧邻牌坊,是一池碧水,称荷花池,池上架设的小桥叫小虹桥。这座小虹桥,就是刘备二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地方。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走过小虹桥的时候,惊动了草丛中的一只水鸟。水鸟在水面上盘旋了两圈,落在了远处池水中的一块石头上,只留给我一个背影。以我有限的鸟类知识,我判断这应该是一只鹭,至于是什么鹭,不敢确定。罗贯中说隆中“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此番来游,猿鹤未见,有鹭相迎,也算不枉此行。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池畔,立有一通石碑,正面阴刻楷书“隆中路”,北面镌“襄阳隆中路记”。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碑记作者为民国年间时任湖北第八区行政督察刘骥。碑记有3个内容:纠正“隆中”不属于襄阳的说法;记载1932年11月蒋介石莅襄至隆中祭拜诸葛武侯的历史事实;记述修复隆中古迹和修筑隆中路的过程。碑文书写颇见功力,只是其中的“蒋公介石”四字和刘骥的“刘”字因人为破坏而漫漶不清。刘骥主持修建的这条隆中路非常简陋,勉强可以通行汽车,但却是湖北省内第一条专门的旅游公路,在湖北旅游发展史上地位特殊。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隆中路”碑面对的小山叫隆中山,海拔只有306米,古隆中的大部分历史遗迹都集中于此。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偱路上山不远,游路右侧可见一座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坊额是“隆中书院”,坊柱联“才需学学以广才;学需静静以修身”同样取意诸葛亮的《诫子书》。

“隆中书院”的前身“武灵王学业堂”,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史载,唐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李晔加封诸葛亮为武灵王,改其故宅为庙,并立碑作记。从此,诸葛亮由“侯”晋升为“王”,在主流社会的尊崇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武灵王学业堂”名字的来历。至元末,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始称“隆中书院”。广德寺为襄阳名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中国佛教鼻祖释道安讲经弘法的地方。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现在的隆中书院重建于1987年,主要有静砺堂、致远堂等仿古建筑,其中布置的展览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展现了诸葛亮为国、为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院中有一尊汉白玉青年诸葛亮雕像,与《三国演义》中刘备看到的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形象还是比较接近的。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重建隆中书院碑记”碑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设有廊檐的书室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书院里放置“三顾茅庐”铜像有些不伦不类。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展厅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从隆中书院返回主游道继续上山,路右侧可见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称“明碑亭”。

亭内所立石碑上刻有“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记载了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重修隆中武侯祠的有关情况。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这是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明碑亭旁边的说明牌竟然把都察院的“都”字写成了“督”。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石阶路尽头台基之上,是古隆中的主要建筑武侯祠。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台基下东侧立有一通大理石碑,上刻描金的郭沫若《诸葛草庐》文。文中把诸葛亮与陶渊明类比,肯定了诸葛亮的“出世”精神。这是郭沫若1964年到访古隆中时题写的。

与郭沫若碑相对的位置,还有一通碑,上面是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确认诸葛亮躬耕之地即在襄阳隆中的考证文字。长期以来,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在“隆中”究竟在豫还是在鄂争论不休,学术界也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为两家的纷争推波助澜、摇旗呐喊。以我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和对相关资料的辨析,觉得诸葛故地在襄阳的说法更为合理。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武侯祠正门为坊式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坊式门明间门楣上嵌有一块石雕门额,上书“汉诸葛丞相武侯祠”,两侧有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东西次间门楣上分别有额“掀天”、“揭地”,应是对诸葛亮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中,冷静分析天下大势,开辟三国鼎立新时代的中肯评价。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该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渐升高。门殿,也就是坊式门所在的大殿,殿中塑有峨冠博带、手执羽毛扇的诸葛亮全身铜像。这尊铜像由诸葛后人捐赠,据说是按诸葛亮的实际身高塑造的。塑像背后太师壁上绘有战伐之神白虎,这是只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大家才佩享受的“待遇”。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太师壁上端悬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的“卧龙遗迹”横匾,左右联语: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东西两壁嵌有历代著名人物颂扬诸葛亮的文字,包括蜀汉杨戏的《赞诸葛丞相》、西晋镇南参军李兴的《祭诸葛丞相文》(又名《诸葛亮故宅铭》)、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袁宏的《诸葛忠武候赞》《孔明赞》、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和唐太宗李世民对诸葛亮一段评语。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前殿在更高一级的台基上,面阔三间,硬山顶。殿门两侧有两副对联,内联是“画三分烧博望出岐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外联是“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后面这副对联是一副集联,均出自杜甫诗句,上联前面已经提到,来自《咏怀古迹五首》;下联则出自《醉时歌》。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太师壁壁心中堂画上的郭沫若题字与祠前石碑上的为同版;两边的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也由郭沫若撰写。太师壁上方悬“三顾遗迹”匾额,一副对联是: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东壁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诸葛孔明论》;西壁为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赞语,誉其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人”。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第二进院子两侧廊庑里是蜀汉荆州籍知名文臣武将的彩塑坐像,东侧6位文臣是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西侧6位武将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中殿为一过殿,也是面阔三间,硬山顶。殿门两侧有两副对联,内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外联为“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前面那副对联,最早出现在成都武侯祠里,其作者是清代曾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一般认为是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一副。殿内一派商业气象,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在第三进院靠近西侧门的地方,有一通“重修隆中祠记”碑,上面记载了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武侯祠的基本情况。碑记的作者永升有一长套官衔“诰授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兵备道兼理水利事务”,让人一下子还真记不住。

据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襄阳府志》记载,隆中武侯祠始建于东晋时期,唐宣宗朝有维修记载,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改祠为庙。此后各朝,对武侯祠均有增修,多次重建。现存的武侯祠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乃由时任荆南道观察使蒋兴芑从东山洼移建而来。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后殿是全祠的主殿,样式和前两殿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殿门上挂有一块横匾,上书“诸葛武侯”。看落款,题写者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大家的书法自然不差,但制匾的水平实在不高,把其中的飞白弄得像强加上的,可惜了李铎先生的这几个字了。殿门外也有两副对联,内联为“公已去千年留得胜迹长存风光无限;我来才一瞬想到古人三顾感慨何深”;外联为“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居中为诸葛孔明坐像,上悬“天下奇人”匾额。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侧为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像,上悬“志存高远”匾额。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志存高远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西侧为诸葛亮孙诸葛尚像,上悬“汉家遗风”匾额。

诸葛瞻曾官至蜀汉尚书仆射、兼军师将军;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在绵竹与魏将邓艾交战中,诸葛瞻父子双双战死,父亲时年36岁,儿子还不到18岁。诸葛一门三代人,在诸葛亮的引领下,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特殊贡献。殿内东西两壁挂有木刻条屏,内容多与前殿重复。

武侯祠的西跨院有两座建筑,一个是“娘娘殿”,一个是“三义殿”,前者奉祀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后者奉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娘娘殿夹在武侯祠后殿和三义殿之间,面阔只有一间,举架比两侧房屋都要低许多,显示出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门楣上所悬的“智慧贤淑”匾额,由毛泽东的次女李纳在1996年题写。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对女人的评价标准里,贤淑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而在黄月英身上贤淑和智慧相叠加足见这位诸葛夫人的不同寻常。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陈设简陋,黄月英塑像上下左右无匾、无联。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西两壁有两幅木质浮雕壁画,以承彦择婿、羽扇定情、牛车迎亲、同耕共读、本人磨面和教子成才6个画面再现了黄月英作为一代奇女子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于诸葛夫人黄月英,正史并无记载,但民间故事极为丰富。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在其风土民俗著作《桂海虞衡志》中记载:“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木牛流马”的知识产权至少有一半应该是黄月英的。另外,诸葛亮与孟获缠斗于南中,蜀军为避瘴气而使用的药物“诸葛行军散”,据说也是黄月英提供的秘方。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三义殿面阔三间,前有出廊,月台青石栏板上雕有马跃檀溪、草船借箭、长坂坡等“三国”故事。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樨头装饰也很讲究,并且与院墙连成一体,形成阶梯式结构;;院墙上同样镶嵌有石雕“三国”故事,技法简洁,传神生动。从建筑规制和装饰上看,“三义堂”的规格显然比武侯祠的几大殿都要高,刘备的君主地位在这里没有被忽视。檐下悬“三义殿”匾额,前廊左右兵器架上分置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刘备的雌雄双股剑不知所踪。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西廊墙上身部分装饰有石雕“三国”画,西为刘玄德白帝托孤。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为关云长单刀赴会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三尊青铜坐像,刘备居中,左为关羽,右为张飞。刘备像两边有一副抱柱联: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张飞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关羽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殿内东西两壁绘有两幅彩绘壁画,东壁为“桃园三结义”,西壁为“三英战吕布”。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桃园三结义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庭院西侧立有两通石碑,碑额镌有中国国民党党徽的一通叫“志铭功德”碑,上面记载了1932年蒋介石莅临隆中,感念于诸葛武侯的赤胆忠心,捐资大洋5000块重修武侯祠、三顾堂,新建铜鼓台、荷花池的历史事件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另一通叫“重修隆中武侯祠记”碑,竖立于1933年,是对蒋介石捐资重修、新增隆中景点项目完成情况的回馈。前一块碑在“文革”时因匍匐在地充作铺路石而幸免于难,后一块则是根据碑拓资料重刻的。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蒋介石当年捐建的铜鼓台在武侯祠的东侧,其中安放着清同治初年在广西出土的“诸葛铜鼓”。铜鼓台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建筑在高台上的四角攒尖顶小亭,亭南面辟门,其它三面封闭;环亭围以青石栏杆,东西南北四面皆有踏跺。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亭内铜鼓据信为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所铸,在广西出土后,曾为广西蕃司李承思所得,后捐于隆中。

关于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时候为什么铸造铜鼓,历来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应该是铜鼓不怕潮湿,能够适应南中地区的潮湿环境,而皮鼓在受潮后很难敲响。另外,铜鼓比较特殊的声音容易在笃信鬼神的南中民众中制造诡异和恐怖气氛,是诸葛亮“攻心”战术的一部分。类似铜鼓在成都武侯祠也有陈列。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亭前筑有一堵青石砖雕照壁,壁心雕有隶书“铜鼓台”字样。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环绕亭及照壁建有半廊,廊内墙壁上镶嵌着数十块历代名人讴歌、称颂诸葛亮的书法、碑刻作品。蒋介石捐建的铜鼓台在1950年倒塌,现在的铜鼓台重建于2000年。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从铜鼓台出来按照游览图向西寻找三顾堂的路上,先看到了“六角井”。六角井井筒呈六边形,井壁以清石砌成,井台上围以六角形栏板。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俯身观井内,水波如镜,清澈见底。

有关六角井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又名《襄阳记》),书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此后,南北朝时期鲍至的《南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都提到六角井,且具体位置始终没有变化。特别是明弘治年间隆中诸葛故宅遭到破坏后,六角井更成为确定诸葛故宅准确位置的最重要依据。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六角井后面的山坡上,建有一座六角重檐攒尖顶小亭和一通石碑。石碑是明襄简王朱见淑墓的标志碑,亭为“草庐亭”。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古隆中 看到朱见淑墓标志碑的时候,我就好生纳闷:明代藩王的墓怎么会出现在隆中?难道这位藩王建墓的时候不知道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诸葛故宅吗?阅读完标志碑上面的说明文字,方知其中原来还有一桩公案。

朱见淑是第三代襄王,封地在今天的襄阳。一个偶然的机会,朱见淑发现隆中诸葛故宅一带风水极佳,遂命人将诸葛草庐拆毁,在草庐原址上为自己修建起了陵墓。可能是这位无知藩王的无耻举动迁怒了上苍,朱见淑及其家人在其即位仅一年后即突然集体暴毙。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1月,李自成义军攻占襄阳,并在襄阳称“新顺王”,朱见淑墓被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朱见淑墓遗址上重建武侯祠,同时在草庐原址修建草庐亭,以示纪念。

转身靠近草庐亭,打算仔细看看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是什么内容时,脚下一滑,斜歪着身子,重重地摔在了草庐亭旁边的青石板上。爬起来后的第一件事,是看看手里的相机是否损坏,然后才是活动手脚,看看是不是有骨折的地方。初进古隆中的时候,我就发现这里非常潮湿,铺路的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脚踩上去非常容易滑倒,我就是不小心踩到了草庐亭旁边有些坡度且长满青苔的石板摔倒的。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尽管摔了跟头,但还是没忘看那方石碑。碑文的作者是光绪年间一位叫刘保林的官吏,当时的官职是权兵备道使者。碑记有考证诸葛故宅真伪的意思,但显然不够深入,只是泛泛而谈。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战战兢兢,踩着被雨水打湿后更加润滑的石板路从山坡上下来,前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后门门楣上镶嵌着一块石雕门额“松竹苍茂”。进去之后才知道,这就是“三顾堂”。

明成化初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维修隆中古迹过程中,增建了供有刘关张塑像的“三顾堂”,此为古隆中建设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纪念堂之始。吴绶还有《题三顾堂》诗“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现存的三顾堂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之后屡有修缮。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三顾堂的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两侧八字墙上有两幅石雕“躬耕隆中”和“三顾茅庐”。门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作者是明代文人游俊。门前有三株古柏,相传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曾经在此树上拴马。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门前还有两通古碑,东侧一通漫漶不清;西侧一通为“重修武侯武侯祠宅碑记”碑,碑记作者是时任中宪大夫、湖北分守使李敏学,时间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侧一通漫漶不清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三顾堂为四合院结构,进入大门,迎面就是主堂。主堂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有出廊。廊柱上有联:大猷是经谋国早读隆中对;淡泊明志慕公好为梁父吟。门联较长“与孟德同时先后相汉而行谊判若霄壤大节凛孤忠孟德能无死悔;为仲达所畏进退视蜀倘将星不陨渭滨王师捷六出仲达焉得生还”,把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相比,切入点比较新奇,耐人寻味。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堂内是一组“隆中对”彩塑,诸葛亮与刘备纵论天下大势,不甚服气的关羽和张飞在一旁窃窃私语。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东西两厢为碑廊,里面陈列着历代碑刻数十块,包括《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前院有一架双木轮棚车,相传诸葛亮当年就是用这种车迎娶的黄月英。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前院三间草房明间为客厅,东次间为客房,西次间为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的卧房。诸葛均曾官至蜀汉长水校尉。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后院三间草房明间为小客厅,东次间为书房,西次间为诸葛亮的卧房。著名的“隆中对”就应该是在这个小客厅里进行的。

雨势渐大,天色更暗,草堂内外让人感觉都是湿漉漉的。有史学家根据诸葛亮在行军时只坐车而不骑马,推断孔明可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或风湿病。身临隆中诸葛草庐如此潮湿的环境,我马上认可了史学家们的推断。古隆中山川秀美、风景宜人,但过于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合人长期居住。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在后院石板路上拍到一条让人毛骨悚然的虫子,有差不多10公分长,身上有黄色条纹,多足。把照片上传到百度,得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毒虫——马陆,一种喜欢在潮湿环境生活的节肢类动物。此种骇人的虫子,在隆中随处可见,隆中的潮湿可想而知。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和导游约定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不能再往远走了,只能依依不舍地原路返回。透过林木,看到山坡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龙卧处”三个朱红大字。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我让妻女先慢慢往回走,自己三步并作两步下了石阶,一定要好好看看这通如此雄壮的石碑。走近才看清,我刚才看到的是碑阴,碑阳书有“草庐”二字。碑阳上的其它文字告诉我们,该碑竖立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题写者叫江汇。江汇是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湖广按察副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景点的相关资料介绍说,“草庐”碑是古隆中景区里明代碑刻保存比较完整的一通。

心怀三国事   隆中吊孔明

由“草庐”碑沿山坡下行,有一座三重檐六角攒尖顶亭,名:抱膝亭。相传,诸葛亮隐居隆中时,长在此抱膝长吟。吟者何?《梁父吟》者也!抱膝亭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时任湖广襄阳道赵宏恩主持修建。现在的抱膝亭是由时任湖北提督程文炳在清光绪年间重建的。亭前立有一通“抱膝处”碑,碑文由程文炳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题写。

匆匆忙忙游览完古隆中,汗水和雨水已经将身上的T恤完全打湿。坐在去往武汉的旅行车上,信口吟出四句顺口溜:隐居隆中待明主,一旦得召震乾坤。智慧忠义堪双馨,诸葛至今无数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