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朱祁鈺: 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這一切變化得太快,是典型的“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現實版。

這個皇帝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鎮;皇帝弟弟,是明代宗朱祁鈺。原本手足情深、相親相愛的兄弟倆,為了權力互相廝殺。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01

命運跟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開了如此大的玩笑。尤其是朱祁鈺。他本是一名盡享清福的郕王,壓根兒就沒有做過當皇帝的美夢,卻陰錯陽差成為了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後來,當他把皇帝這份工作幹得順順當當的時候,哥哥朱祁鎮又將他從皇帝寶座上趕下來。並且,哥哥英宗指斥弟弟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簡直比大字報還大字報。

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親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鈺的生母,本來是個獲罪之人。宣德年間,明宣宗御駕親征,生擒叔叔漢王朱高煦,並將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侍女吳氏也在其中。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朱瞻基)

回京途中,明宣宗見到了吳氏,這一見從此改變了吳氏的命運。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為嬪妃。宣宗就把她安排在緊靠宮牆的大宅院,時時臨幸。終於,吳氏產下一子,就是朱祁鈺。

母憑子貴,吳氏生下兒子後,被封為賢妃,卻繼續住在宮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吳氏母子進宮,將之託付給張太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駕崩。二月,朱祁鈺封郕王。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鈺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駕親征,留他為監國。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危機局面,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開展了紛爭。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壓陣,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

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

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王振。朱祁鎮即位初期,張太后主政,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擔任內閣輔臣,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但好景不長,一切變故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王振嶄露頭角,走向了滑坡。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雖然死了,眾大臣仍不解氣,就出現了朝堂之上大打出手的鬧劇。

在朝堂上,都御使陳益上奏要求誅殺王振全族。這個時候,錦衣衛指揮馬順跳了出來,他是王振的親信,公然呵斥上奏的官員。

戶科給事中王竑一馬當先搶上前去斥責馬順。王竑本是言官,想不到拳腳也甚為了得,除了言語斥責,王竑捉住馬順就是一頓胖揍。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想到平時馬順為虎作倀的行徑,王竑恨得咬牙切齒,還用嘴狠狠地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跑得快的幾位大臣也趕過來了,立刻各種拳打腳踢,其他大臣不斷加入,大家爭先恐後地拳腳齊上。

不多時,大家都停手了,因為錦衣衛指揮馬順已經被活活打死。

群臣還不解氣,要求朱祁鈺懲處王振餘黨。太監金英立刻派人找來了王振的同黨毛貴和王振外甥王山,兩人剛進大殿,就被失去理智的群臣圍住,也是被圍毆打死。這一打鬥史稱“午門血案”。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02

朝堂上這一場打死人的鬧劇,把監國朱祁鈺嚇得夠嗆,想回宮去,于謙拉住他的衣袖,說王振罪當誅九族,馬順等罪當死,應不予追究。於是朱祁鈺下令馬順等罪有應得,眾臣無罪。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皇太后,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了。大臣建議朱祁鈺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我本來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的。現在把哥哥迎回來,我怎麼辦?

這個時候,于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儘快接前皇帝回來。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只得說:“聽你的,聽你的。”

《明史·于謙傳》是這樣記載的: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朱祁鈺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目的是先探聽一下虛實,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辦?哪想到派去瓦剌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自作主張,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朱祁鈺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朱祁鎮)

將明英宗迎回了北京,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這一鎖就是七年。

朱祁鈺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03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后命朱祁鈺監國,差不多同時又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孫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由於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鈺想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也不得不慎重考慮。他先試探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朱祁鈺很是隱忍了一段時間。然而,他仍舊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不惜武力威懾。終於換來宦官和朝臣的默認。

可是朱祁鈺的汪皇后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卻被廢了皇后,打入冷宮。就這樣,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眾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十六日內宮傳來消息,說朱祁鈺龍體康健了,於是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然而就在這一夜,奪門之變爆發。

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佈:“太上皇帝復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明·楊瑄 《復辟錄》記下了這一幕: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明英宗復辟當日即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徐有貞)

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並以孫太后名義,下詔斥責:

……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奉先殿(皇家家廟)的偏殿建宮殿讓妖妓居住。玷汙了緝熙殿作為受戒的場所來禮敬喇嘛。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度,橫徵暴斂無休止。國庫空虛,海內困窮。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神人共憤,上天震怒,屢次降下預兆,朱祁鈺不知反省,拒絕進諫、文過飾非,造孽越來越厲害……

一個月後,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1457年)為天順元年。

不久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景泰朝結束。

朱祁鈺:不想當皇帝時要他當;當皇帝習慣了卻不讓他當了

(朱祁鎮)

朱祁鈺死後,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其實從人性本質上說,朱祁鈺並不算太惡,對於哥哥朱祁鎮,他只是軟禁了他幾年,並沒有像李世民那樣把哥哥一殺了之,最後才讓自己落得如此下場。而哥哥復位後對於政敵的處置,可比弟弟狠多了。

朱祁鈺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