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又稱"亞聖府",重要的儒家府第之一。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軻被封為"鄒國亞聖公",孟府因此被稱為亞聖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廟內現存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宋仁宗景佑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用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這說明北宋景佑年間就已經修建了孟府,但不詳地址所在。根據孟府大堂前現存幾棵相當古老的檜樹,緊同孟廟毗鄰的建築佈局來考證,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於孟廟之西側。

孟府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孟廟毗鄰,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府第,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這裡就被稱為"亞聖府",也叫"孟府"。孟府開始建造的年代不祥,據推測是宋景佑四年(1037年),建孟廟的同時,建造了孟府。後經歷代變遷和擴建,就有了現今的規模。

孟子後裔嫡系長子在明代以前,襲封鄒縣主薄。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景點風景照片主薄相當於實職的副縣級官員,從那個時代開始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後從未間斷,到了民國,改稱"奉祀官"。"五經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虛職,雖是八品。卻沒有實際權力,其主要指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按說孟家世襲的"翰林院五經博士",其爵位並不高,但世代相襲,世代顯赫,而且經歷七八百年不衰,這樣的貴族世家就少見了。

在鄒城市南的104國道兩邊,有一片松柏掩映的紅牆壁瓦,那就是著名的孟廟。孟廟,也叫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廟初建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原在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的孟子墓前,因距城較遠,後遷至鄒縣城郊,宋宣和三(1112年),又建在現今地址。後歷經金、元、明、清數十次重修擴建,具有了現今的規模。現今的孟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周圍有紅牆護圍,總面積65.3畝。它是一座長方形建築群,五進院落,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錯落有致,起伏參差,遠院不同,充分體現了古代廟堂的特點,孟廟前部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景點風景照片2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研究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府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佔地2.24萬平方米,約合60餘畝。前後共有7進院落,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是目前國內規模宏大、保存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以主體建築孟府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1988年元月,孟府與孟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堂在儀門內,共五楹。前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有寬敞的露臺,兩側有精雕夔龍石欄,東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門上懸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書"七篇貽矩"匾額,簷下明柱門上懸有"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對聯。大堂內設有木製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籤筒、印盒。大堂左右兩側陳列各種"肅靜"、"迴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亞聖奉祀官"等牌匾,並有旗、鑼、傘、扇等各種儀仗。在封建社會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佈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東南有一株古老的荼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滿樹遍開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發出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蒼勁的石榴、核桃,年年碩果累累。幾株芭蕉、紫荊將庭院點綴的典雅幽靜。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傢俱、古玩字畫、鐘錶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

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孟府第七進院落是佔地十餘畝地的花園,由於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蕪,現還沒有恢復。

摺疊孟府大門

為三楹單啟硬山式建築。建國前當地百姓也稱為"衙門"。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2米高的彩繪門神。大門前東西兩側原各建有一座4柱3門式木坊,名為"旌忠坊"和"旌表節孝坊"(均於"文革"期間拆除,目前尚未修復)。兩坊上額正中皆懸掛"聖旨"2字的豎匾一塊,系明熹宗朱由校為表彰孟子第60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長子孟宏略(明天啟二年被徐鴻儒領導的"聞香教"農民起義軍所殺)忠於朝廷所建。大門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子雄踞於大門左右,門階兩側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側有一排磚瓦小房,是當年差役和守衛人員居住之處。

摺疊二門

穿過大門裡面的第一進院落,正北為二門,也叫"禮門"。其建築格式基本同於大門,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而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摺疊儀門

二門之內,是一座飛簷彩拱的門樓,名為"儀門"。其兩邊不與垣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全系木結構,左右僅有圓柱兩根,下面石鼓夾抱,上面承託著彩繪大屋頂,前後綴著4個倒垂的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此門平時緊閉不啟,只有皇帝幸臨、宣讀聖者、舉行喜慶大典或重大祭祀儀式時,才在鳴禮炮13響中徐徐開啟。這種儀門,在封建社會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之為"塞門"。

摺疊孟府大堂

穿過儀門,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臺,兩側豎立有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圍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檜,在臺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幾叢翠竹亭亭玉立,給人以官府衙門幽深雅靜之感。丹墀的東南角,設置有"日晷";西南角,設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宮的格式。其後,便是五楹出廈的正廳,即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之所。大堂高大寬敞,堂前簷下正中懸掛著清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門兩側簷下廊柱上,懸掛著隸書金字抱柱楹聯:

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

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內正中,設有高出地面的木製暖閣,內設公案。案上擺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放著文房四寶、籤筒、印合。兩邊有一幅對聯:"禮門儀路加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大堂內原還懸掛一副孟子嫡裔、七十代孫孟廣均書題的楹聯:額曰:敬守七篇;聯曰:傳家世守三遷訓,七篇仁義報國常。暖閣兩側陳列著"肅靜"、"迴避"、傘、扇、旗、鑼等各種執事和"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等紅底貼金大字的官銜牌,以及黑紅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前東西兩側,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事等辦公機構的場所。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為奏樂之處。

摺疊五代祠

在大堂東側一處獨立小院中,有一3楹硬山式建築,是孟氏宗族家祠,稱"五代祠"。祠內懸掛楹聯兩幅。其一書:"溯懿訓於三遷二千載踵出哲嗣,薦蒸嘗於五世億萬祀禮重宗孫";其二書:"德借七篇極之昂元雲仍元承世澤,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稱近荑馨香"。為古舒、姚元之書。祠內安放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則遷放到孟廟"祧主祠"內。

摺疊見山堂

大堂西側,有一曲尺形獨特建築,名為"見山堂",是當時孟氏後裔接待和宴請賓客之所。與見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山堂相對月亮門外,豎著一塊玲瓏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元和孔子後裔"玉虹樓"主人書法家孔繼涑的手書詩詞。

摺疊內宅門

大堂之後是孟府內宅。內宅門的外簷木坊上,鏤空雕刻著"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鶴鹿同壽"等各種圖案,門兩側倒懸著雕花垂珠,工藝相當精美。內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內,為加強防範,門前闢有一條幽徑,左右兩則各有一角門,名為更道,是當年為內宅巡邏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摺疊世恩堂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

“一卡在手,走遍濟寧12州”系列第12集孟府

孟府裔翰林博士居住處。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院北是雕樑畫棟、彩繪華麗、明三暗五、前後都有迴廊的正廳,即"世恩堂"。明間正上方懸有"世恩堂"楷書巨匾,傳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所書。堂內陳列著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正壁上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孫孟慶棠書題對聯一幅:錦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兩次間以雕花菱龍及格扇門相隔,兩稍間為硬夾山,有房門通連。堂內陳設古木傢俱、櫥、櫃、八仙桌、太師椅,雕花頂子床,壁上掛有蟠桃祝壽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畫。案几上陳列有玉器、古玩等。1948年前為孟子嫡裔第74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夫婦居住。院東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里香),每當春夏之交,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此外,院內還種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荊等花木,把小院點綴得格外幽靜典雅。

摺疊賜書樓

世恩堂後為賜書樓,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系兩層樓房,每層3間,前後出廈,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築。上層前後對開3對較小樓窗,木製樓梯設於西山牆處,扶手欄杆古樸典雅。為了防火,木質樓板之上又加鋪一層方磚。上層正中曾懸掛清代吳企寬所書篆體"賜書樓"橫匾一塊。

摺疊緣綠樓

位於孟府第6進院落。為2層樓房,每層各5間,前出廈的臺樓。該樓與賜書樓後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亞聖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處。此樓正中明間南北直對孟府大門,為孟府第7進院落的中軸線。清末圮毀。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款重修,現為存放珍貴文物的庫房。

摺疊前學、後學

"前學"位於孟府第一進院落西側,為一組四合院。"後學"位於孟府第6進院落"緣綠樓"西側,亦是一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間,孟子第70代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曾在"前學"、"後學"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稱"三遷書院"。後"兩學"逐漸荒廢。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側建一兩層樓房,每層各5間,開辦"孟氏子弟學校",招收孟氏後裔入學,至建國前夕停辦。孟府最後是孟府花園。

孟府內現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家族檔案、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