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土掌房是雲南的土生建築,與幹欄式住屋、木楞房、漢式建築構成雲南的“四大住屋體系”。其中,土掌房、蘑菇房是最具特色的典型住屋形式。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佈在元江和瀘西境內。

彝族、哈尼族、傣族住屋雖然外部都是土掌房頂,但是內部結構卻各有不同。土掌房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族群的住屋,而蘑菇房是哈尼族獨有。

傣族逐水而居,生活在氣候炎熱的乾熱河谷地帶,寨子地勢相對較平,單戶人家住屋佔地面積普遍較大,不像彝族住屋一樣有三間兩耳、一正兩廂的結構。內部佈局鬆散隨性,通風光亮度較好。夏日的夜晚,床上的孩子裹著熱風枕著樹影,數著星星看著月亮,聽著大人的鼾聲進入了夢鄉。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土掌房和蘑菇房本出同源,只是土掌房適應降雨少氣候乾燥地區,蘑菇房適應雨量大氣候潮溼地區。

哈尼族蘑菇房房頂的演變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大概十年的時間,四面斜坡的茅草房頂就被兩面斜坡的石棉瓦房替代了。這一次的演變只是外在表面的,對哈尼族住屋的內部構架、功能佈局沒有絲毫改變。

土掌房所使用的一切材料都是天然的。土掌房的房頂一物多用,主要功能除了防水外,還可作為曬場及大人聊天交流、小孩玩耍甚至請客擺飯的場所。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隨著時代變遷,包括土掌房、蘑菇房在內的各種傳統住屋正在消亡。

如今,雲南瀘西縣的城子古村還保存著1000多間彝族土掌房。該村還有明代昂土司府遺址,由於昂土司府的存在,使城子成為當時滇東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相傳彝族白勺部的先民們選中這裡,曾用一棵樹的枝葉搭建了二十四間土掌房,住了二十四家人,於是便長久地居住下來,生生不息。

明朝成化年間土知府“昂貴”,在這裡建造了自己的衙門,改白勺(城子村舊名)為“永安府”,使這裡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城子的建築特點就是平的屋頂,下面的屋頂是上面那家的露臺,家家戶戶都是通的,可以隨意走動,大家也從不閉門。

全村完整的保留了舉世罕見的代表古人利用適宜地形、當地材料和較為先進技術建造的、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東暖夏涼、造型獨特、結實耐用的土掌房群落。

正在消失的雲南少數民族土掌房

城子古村分為小龍樹、中營、小營三部分。小龍樹為最早建蓋的土掌房,至今已270餘年,樣式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大多數民居在吸取了漢式建築的精華後,在屋頂與外牆的建造上依舊保持傳統彝族土掌房的特徵,成為漢彝建造技術完美結合的鮮明例子,堪稱民居建築文化與建造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從昆明汽車客運站東站乘瀘阿旅遊專線至瀘西縣汽車客運站,再乘車到城子古村。瀘西縣至城子古村約25公里,也可以租車前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