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能够成功?

司马长史


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能够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实现夺位成功,是显得有些奇怪的。为什么说奇怪呢?当时,明代宗朱祁钰虽然病了,但还活得好好的,第二天还准备上朝。同时,兵权也掌控在兵部尚书于谦手里。而且吏部尚书王文、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都拥戴朱祁钰。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立谁为太子,让谁来接朱祁钰班的问题,而且方案已经确定。可为什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就能够轻松帮助朱祁镇夺位成功呢?

(夺门之变)

我觉得石亨等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朱祁钰不信任于谦。

在朱祁镇被瓦剌也先俘虏,瓦剌也先用皇帝当人质,要挟明朝的时候,于谦力排众议,拥戴朱祁钰为新的皇帝,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又亲自指挥,打败了瓦剌也先对北京城的围困。可以说,居功至伟。

朱祁钰在位的时候,看起来对于谦非常信任,大小事都会和他商量。但实际上,他心里一直提防着于谦,害怕于谦夺位。尤其是害怕他病重去世后,于谦夺取了明朝江山。因此,在他病重期间,不是找于谦来商量事情,而是把石亨找来,给他交代。虽然交代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清楚。但他这样做,明显地就是用石亨来牵制于谦。

正因为他不相信于谦,而相信石亨,才让石亨看出了他的病情,并且有了复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投机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否则的话,不了解朱祁钰病情的石亨,也不会有那样的动议。

我说朱祁钰并不相信于谦,还有一个证明。第二天,本来说朱祁钰要上殿,讨论谁当太子的问题。当时朱祁钰正在梳妆,忽然听到上殿的钟声想起,当时朱祁钰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于谦吗?他的意思是,于谦当皇帝了吗?后来听说是朱祁镇复位后,他连说了三个“好”字,回躺到床上睡去了。他这样的表现,明显就是提防于谦。

如果朱祁钰相信于谦,石亨既不会有想法,于谦也会把一切都安排好。甚至立太子的事情,不必第二天上殿,在朱祁钰的病榻前,大家讨论一下就完成了。只要立了太子,朱祁镇就没有希望了。

(朱祁钰剧照)

二、于谦并不想擅权。

如果于谦是一个擅权之人,他就明白,在朱祁钰病重,同时朱祁钰又没有继承人的时候,是多么的敏感。既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要在这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留心一下朱祁钰找过谁谈话?京城里有没有什么动静?敏感人物朱祁镇身边有没有什么异样?

等他知道朱祁钰找石亨谈过话以后,他在心里自然就会嘀咕一下,朱祁钰找石亨做什么呢?由此,他一定会严密监视石亨的一举一动。只要监视了石亨,石亨后面的那些阴谋,也就不可能得逞了。

但正是因为于谦没有想做权臣,没有想把持朝政,他完全没有提防这一点。因此,他在和王文、胡濙等人把方案讨论好后,就安心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当于谦看见朱祁镇坐在大殿上的时候,他竟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如果他有做权臣的想法,他在见到朱祁镇的一瞬间,就会立刻有所动作,毕竟他是兵部尚书,而且朱祁钰还活着,他手上的筹码并不少。这样一来,朱祁镇当皇帝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朱祁镇剧照)

三、朱祁钰做事无章法。

朱祁钰千不该万不该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但既然已经废了,而自己的儿子又没活下来,那你就得早做立太子的准备。

如果你想要等再生儿子,其一,这儿子不知道猴年马月才生的出来。其二,生了儿子以后还得养,至少又得一个20年。这么长的时间,能够确保稳定吗?

要知道朱祁镇和朱见深都还好好地活着,他们的存在,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然了,我并不是说朱祁钰应该心狠手辣除掉朱祁镇和朱见深。但如果你做不到心狠手辣,你就把太子之位还给朱见深。否则的话,一旦发动政变,你是很危险的。

而朱祁钰最后在听说朱祁镇复位以后,竟然在连说了三个好字以后,就安然地睡去了。难道他就没想过,他能容忍朱祁镇、朱见深的存在,朱祁镇却肯定不能容忍他的存在吗?

所以,没有章法手段稚嫩的朱祁钰,就这样被人家活活地夺取了皇位,接着又被夺了性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夺门之变能够成功原因如下:

一、景泰帝朱祁钰病危,又无亲生儿子,让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即位是当时大明百官的共同愿望。

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部队二十万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活捉。为了防止瓦剌太师也先用祁镇当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提款机,大臣们上书新立皇帝,祁镇儿子朱见深才三岁,显然不能撑起危局,于是在皇太后的支持下,推英宗弟弟朱祁钰由摄政王上位,同时朱见深被立为太子,言明将来要由朱见深继位,朱祁钰也是同意的。兵部代理尚书于谦等大臣全力辅佐,万众一心、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也先攻占大明都城的阴谋。朱祁钰威望空前,但能力和资格不是一回事,朱祁钰上位是文武百官推的,说白了还是有群众基础的,但大臣们和太后的想法一致,祁钰百年之后,还是要还政于正宗皇帝朱祁镇一支的。


朱祁钰后来象征性地用四百两银子先收买内阁六成员(首辅、次辅各一百,其余半价),后又收买群臣,终于在景泰三年五月,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继任太子。但第二年,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再也没生出儿子。到景泰八年正月,祁钰病重,于是许多大臣又有了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想法。

在正月十四的朝会上,大臣们与祁钰的心腹大学士王文、陈循等争吵不断,祁钰不同意侄子重做太子,约定十七日早朝复议。正月十六日,晨。于谦、胡濙、王直等重臣决定推举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请连中三元的商辂写好了奏折。

二、于谦功在千秋,本就遭人嫉妒,为官过于刚正不阿,又把朋友变成了敌人。

北京保卫战的前敌总司令于谦立下旷世奇功,部分大臣自然“羡慕、嫉妒、恨",大将石亨因功封侯爵,他见于谦仅得少保虚名,他保举于谦儿子于冕为官,于谦竟对景泰帝无线上纲:石亨身为大将,保举私人,应予惩戒!把石亨好心当成驴肝肺,两人从此分道扬镳,石亨成了于谦的敌人。


三、朱祁镇、朱祁钰委托郊祀的侯爷石亨、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贞这支参加夺门之变的还乡团骨干成员,不仅对朱祁钰有仇恨,而且有实力(石亨、张軏是武将重臣)、有便利(太监曹吉祥做内应,可以内外勾结),有计谋(徐有贞人品差点,可有胆有识,是还乡团的智囊、灵魂人物\\)、更有太上皇朱祁镇这面合法的旗帜!



这帮还乡团骨干成员带着对景泰帝深深的仇恨或埋怨:朱祁镇被成太上皇,囚禁南宫,受尽虐待;徐有贞因主张迁都,遭于谦呵责、百官嘲笑,后被迫改换姓名,辗转地方数年,因政绩显赫才重回朝廷;石亨拍于谦马屁拍到马腿上;太监曹吉祥,原是王振同党,祁钰上台,王振的许多党羽遭到清算!曹吉祥也度日如年!他们都对朱祁钰带着深深的仇恨!都是亡命之徒!

徐有贞这个狗头军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计划缜密:

A先利用边关报警的消息,让都督张軏率一千兵进京城;

B利用石亨保管的宫门钥匙开内城门放张軏入城,以防朱祁钰的反扑。

C去南宫接英宗朱祁镇进大内宫城,趁景泰帝病重,宣布复位。

正月十六曰夜晚他们按部就班地守门,到了东华门,守卫不开门,还乡团没钥匙,进不去了!如干等到天亮,只有全军被镇压,关键时刻,朱祁镇大喝一声:我太上皇也,开门!于是宫门洞开,朱祁镇重登皇位。

四、景泰帝病危,于谦应该在事先得知徐有贞、石亨的阴谋,但他保持了沉默,没有报告朱祁钰,对还乡团进行有效地反击。

甫遇夺门之变,于谦得知英宗参与后,他的内心一定经过痛苦的挣扎。凭心而论,作为兵部尚书的他只要讨得祁钰一手圣旨,消灭千把人的还乡团是分分秒秒的事情!但他的内心也一定认为:朱祁钰病危,膝下无子,理应还政于英宗一支。既如此,朱祁镇登基,和他儿子朱见深登基,几乎可以划等号一当然这只是对大明而言!但对他个人而言,则有天壤之别,他和王直等人的奏折如能被景泰帝认可,景泰薨逝后太子朱见深上位,于谦仍是新朝新君的股肱重臣!但朱祁镇夺门上位,于谦就成了明英宗首诛的对象!于谦这个人,是个大大的忠臣。他谋国堪称第一,谋生的计谋却要被谋国的计谋甩几条街!于是,他选择了沉默,也就选择了坐以待毙!这一不作为,还乡团就如愿以偿啦!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夺门之变”的历史背景。

明英宗朱祁镇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于谦以及孙太后支持朱祁钰为皇帝(明代宗),一年左右,明英宗回朝,尊为太上皇被软禁起来。朱祁钰废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1457年,太子朱见济夭折,景泰帝朱祁钰已经无后,并且病重,重臣一致推荐拥立朱见深为太子,这时发生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的缘起

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将石亨召到病榻前,让他代自己去祭祀。石亨一切都答应下来,但他亲眼看见朱祁钰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后,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朱祁钰已经不行了,商议要为自己谋后路。

“夺门之变”的经过

第一步:寻找支持,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在内廷获得了支持。石亨和张鞁则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老奸巨猾的许斌推脱年老,推荐徐有贞,朝堂的文武官员都有了代表。

第二步:石亨率自己的家将、徐有贞联络的家将、曹吉祥的家将以及张鞁率领的京营兵。四股势力集合,向皇城而去。石亨掌握了皇城大门的钥匙,张鞁假借瓦剌进犯调动军队,四方顺利进入到软禁明英宗之地,顺利解救。

第三步:朱祁镇被扶上了奉天殿皇帝宝座。群臣觐见时,发现皇帝已经变了,大臣们是吃瓜群众,谁当皇帝就拥护谁。

“夺门之变”出奇的顺利,朝堂上没有反对之声。

“夺门之变”顺利成功的原因

一、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是正统,这是朝廷主流思想。“夺门之变”的当天,众位大臣已经再次拟好推荐拥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只不过这些人提前拥立了朱祁镇而已。

二、孙太后本意支持拥立朱见深为太子,代宗朱祁钰不同意,曹吉祥询问太后复辟朱祁镇时,她点了头。

三、拥有控制权的朝臣和太监里应外合,顺利控制皇宫局势。

四、于谦的默许。曾经有人专门研究过,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在军队内耳目众多,这四方人吗在京城调动数千人马,于谦不可能不知道,只是采取默许的方法。主要从国家的全面来考虑,也先放明英宗回朝,其目的是造成明朝内廷的混乱,如果于谦调动军队和石亨、曹吉祥等人混战,不管是从国家角度,换是个人角度都没有好处,因此,于谦没有调动军队镇压。

“夺门之变”的评价

明代宗朱祁钰留恋皇位,自身病重,并且自己的太子朱见济已经亡故,已经无后。从道义上来讲,理应传位于朱祁镇一脉,其实他自己也是拖延而已,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也是晚些的事情,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只是为了贪功,把这个时间提前了些。

《明史》评论说: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夺门之变参与者的境遇

一、徐有贞争权,被石亨、曹吉祥排挤到广东做广东参政。

二、石亨。因拥立有功,权倾朝野,广布党羽。1459年,也就是拥立明英宗两年后,石亨受其侄子谋反和凌辱亲王罪株连,停止上朝参见,削官为民,并究治石亨朋党,悉数罢黜。1460年石亨死于狱中,其子侄都被处斩。

三、曹吉祥因拥立有功,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总督三大营,内廷都受其管辖。1461年,因石亨事件的发生,曹吉祥心生反意。曹钦(曹吉祥的侄子)曾问门客冯益,“历史上有没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冯益说:“您的本家魏武帝就是。”曹钦听后非常高兴。

曹吉祥的子侄等密谋里应外合,占领皇宫,夺取帝位。被马亮告发后,曹氏一族尽被诛灭。

本来就是一群小人,为了获取高官厚禄,得势后竟然谋取帝位,下场可想而知了。


另附:明英宗和内阁首辅李贤的对话。

曹吉祥和石亨控制了内外大权,飞扬跋扈,有时根本不把英宗放在眼里。英宗有感觉,问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贤。

明英宗询问“夺门”一事。李贤答说:“如果说迎接皇上大驾则可以,‘夺门’怎能作为后世榜样?天位本来是皇帝固有的,“夺”反而说不是本来应有的了。而且当时万一失败,将把您置于何地?何况当时郕王已经病重,他病死了,群臣自然会请您复位,何必如此多事?他们又怎能借此强要升迁赏赐呢?”


穿越再现彼岸


夺门之变能成功,有许多原因,但是的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最大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于谦于少保!

或许有人会问,夺门之变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的,跟于谦有什么关系?

那你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忽略了背后的内容。

打个比方,以色列弹丸之地,为何能与中东诸国抗衡?因为它有靠山啊,美国就是它的大靠山。

于谦在景泰朝大臣中的地位,大致就相当于美国,为什么,因为他控制着兵权。

徐有贞、石亨等在朝中地位虽然也不低,但如果要跟于谦掰手腕,那是半点胜算也没有的。

英宗被俘后,由于拥立代宗有功,加上北京保卫战表现逆天,同时于谦为官清正,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代宗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相当重用,简直就是言听计从。

举个例子,代宗本不想让英宗回来,于谦发出不同意见,并表示代宗已即位,帝位不会更改。代宗才同意接回英宗。

许多人嫉妒于谦,上奏章弹劾他,代宗从来不理,力排众议,无条件的信任,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无不听从。

作为朝中第一大臣的于谦,对石亨、徐有贞这几个小人的事会不知道吗,不可能的事!

徐有贞、石亨在密谋时,于谦就得到了消息。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

明朝的兵权掌握在于谦手中,由于长期主持兵部事务,他在军中威信也很高,一呼百应。

徐有贞、石亨等人并没有兵,只有自己的一些心腹和私人武装,加起来不过一千多人,这点兵,在于谦眼里算什么呢,要灭掉他们,就像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

“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

如果你是于谦,作何选择?我估计大多数人会出手灭了徐、石。

“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可是于谦做了什么选择?

他按兵不动,任凭事态发展。于是,后果大家都知道了。

于谦傻吗?能做到这个位子的,会是傻子吗?

他为什么不阻止呢?

当然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让两个皇帝就此势不两立。

“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势不俱全”。

他是舍小家而保大家啊,这样的节操,如何能不让人感动?

所以,说夺门之变能够成功的原因,或许能分析出十条八条,但分析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于谦的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


假设于谦出手阻止,凭他的实力和威信,不管其他条件再多,夺门之事没有成功的可能,再退一步讲,如果于谦为自己利益考虑,完全可以自己出面迎回英宗,甚至是立其他宗室为帝,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

实在可惜了我于少保,最后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这件事,我觉得是大明最让人悲痛的事!

双手扶明光日月;一心救国壮山河。

位于西湖边的于谦祠堂上这两句题词,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小院之观


夺门之变能成功原因有三:一是景帝得重病,不能起床,消息外泄;二是于谦得罪的人太多,包括得罪了英宗、徐有贞、石亨、太监曹吉祥等等,他们污蔑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人谋划等景帝死后迎立外面的藩王;三是武官与内监勾结,参与夺门之变的石亨、张靰都是有兵权的人。


1.景帝重病消息外泄。

明景帝景泰八年,明景帝得了重病,朝廷百官都还未得知病得厉不厉害,有一个人就先知道了,他就是武清侯石亨。

当年正月十三日夜里,景帝独自召见总兵石亨,想让他代自己去祭祀,此时石亨发现景帝已经病得不轻,恐怕很难再好了,于是石亨找到都督张靰,徐有贞,内监曹吉祥,英宗近臣袁彬等人商议,要拥立英宗复位。


2.夺门之变的参与者深恨于谦。

参与夺门之变的大部分人都特别恨于谦。要说他们为什么恨于谦,还得从土木之变说起。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消息传到京城,立刻有人上疏迁都,此人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徐有贞。而于谦坚决要求抵抗,并力扶景帝继位。后又惩治了这个徐有贞,并严令有再敢言迁都的,一概格杀勿论。因此这个徐有贞特别恨于谦。

土木之变以后,瓦剌太师也先俘虏英宗想要以此要挟大明朝廷,也先押解着英宗连续到大明的北方边关扣关,想利用英宗达到不费一兵一卒攻入大明城池的目的,但是在于谦等人扶持景帝继位以后,曾经严令边关将领,新皇帝已经确立,英宗已经是太上皇,如果也先以英宗为要挟要求开关的,一律不准开城门,从而打破了也先的阴谋诡计。因此英宗也开始怨恨景帝和于谦。

石亨本来是跟着英宗和王振的几十万大军的,土木之变时,石亨捡了一条命,逃回了京城,按照律法,应该严惩,但是于谦为石亨求情了,说罪不在他。后来北京保卫战,石亨也立了赫赫战功,于是石亨想报答于谦,就举荐于谦的儿子,结果这惹毛了于谦,说石亨举人不当,于是石亨巴结于谦不行,也开始怨恨起于谦了。

至于内监曹吉祥,则是王振的余党。当年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有几个内监就是于谦带头打死了,曹吉祥因此深恨于谦。

都督张靰曾经打败仗被于谦弹劾。

总之这些人各有恨于谦的理由,这次景帝病重,他们正好借机会整倒于谦,复立英宗。


3.夺门之变计划周详,武官自城外调兵入内

当时这群人商议于城南,谋划好以后,当夜诸人就先去各个城门,跟守城士兵要到了城门的钥匙,然后秘密调集了数千人马从从长安门偷偷进城,负责守卫城门的官军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等这数千兵马入城以后,又把各城门给锁上了。接着徐有贞把钥匙都扔在水窖里完事。

之所以锁上城门,是害怕万一打起来,朝廷从外调兵进来,内外夹攻,夺门的计划有可能失败。

接着这些人就带着这些人打开软禁英宗的宫门,迎立英宗复位了。

英宗一复位,就把于谦给杀了。后来打仗,英宗无可用之人,又后悔了。


西堤君


为什么会成功?这要说当时的政治形势,景泰帝本来就是代替明英宗做的皇帝,可明英宗回来之后景泰帝没有让位的意思,大明朝出现了“国有二主”的现象,景泰帝把明英宗囚禁南宫,甚至希望他死在南宫。明英宗恨透了这个弟弟。景泰帝不仅囚禁了明英宗,还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然后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这个朱见济没多久就死了,导致储君之位虚空,后来景泰帝病危,又无储君;在景泰朝过得不如意的太监曹吉祥,文官徐有贞,武将石亨等人看准时机,带人打破南宫大门,迎立明英宗到正殿复位,上朝的大臣一看台上坐的是明英宗,懵了,在那种政治氛围下,帝位本来就是明英宗的,大臣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了这个结果。但是这个“夺门三巨头”成功发动夺门之变并不是出于政治谋略,就是政治投机,他们没有什么政治谋略远见,所以很快他们三个都被搞掉了。投机的成功注定不会长久。


过去即历史


大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的夜晚, 大臣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带兵赶往幽禁英宗的南宫,将英宗迎出后,被迎出的英宗随即宣布复位,同时将代宗废为郕王,这场发生于明朝皇室内部的兵不血刃的政变被称为南宫复辟,它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夺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徐有贞石亨等人会在代宗的眼皮底下轻而易举的发动政变并成功呢?这应该有三个重要的原因,首先这场政变得到了朝中当时皇室内部最高的长辈孙太后的首肯,其次代宗因废黜英宗太子而失去了人心,第三就是病重的代宗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英宗和代宗是其的皇太后孙氏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孙氏原为明宣宗的贵妃,因其为宣宗所宠爱所以废掉了当时的皇后胡善祥,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宗驾崩后,孙皇后的儿子朱祁镇继位,孙氏得以晋位为皇太后。之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朝廷内部乱成一锅粥,为了避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奏请孙太后立郕王为帝,孙太后当即同意。可以说,景帝朱祁钰的册立,只有得到孙太后的首肯才合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孙太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后的夺门之变也是如此,当时石亨和徐有贞让宦官曹吉祥上奏孙太后,说明了他们要拥立英宗复辟。英宗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并且此时景帝正病重,于是孙太后当即表示同意。也是在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后,徐有贞等人才敢行动,因为只有得到了孙太后的首肯,拥立英宗复辟才是合法的。孙太后的首肯是政变成功的重要原因。

明代宗即位后虽然于抗击瓦剌、澄清吏治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却犯下了两个影响全局的重要的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他即位之后废黜了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在废除太子之后,代宗为了使皇位永远在自己子孙的手中传袭,于是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这件事情看似是皇室内部的事情,但是仔细分析是影响很大的,代宗此举使自己的私心昭然若揭,群臣也因此对代宗心灰意冷,尤其是在皇太子朱见济夭折之后,群臣奏请将朱见深立为太子时,代宗默然不许的态度更令群臣失望之至。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之上的。

另外,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的直接原因是代宗的患病。景泰七年开始,朱祁钰就开始生病了,朱祁钰生病之后,群臣再次奏请立朱见深为太子,代宗仍然不许,此时的代宗虽然年近三十岁,但是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也正是因为如此,徐有贞、石亨这些见风使舵的小人才会趁机拥立英宗复位。这些人并非为了社稷江山着想,而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前程着想,因为一旦英宗复位,自己将是有着拥戴之功的新朝功臣,而这些人在代宗时期,都是被边缘化了的不受重用的臣子。

代宗授命于明朝最危难之时,其登基后力挽狂澜,使明朝转危为安,他任用贤臣,驱逐宦官,澄清吏治,原本应该是一位青史留贤名的好皇帝,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私欲太盛,私心太强,才使得自己最终落得了悲哀的下场。或许皇位这把魔椅,无论谁坐上都会欲罢不能吧.


历史课课代表


“夺门之变”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延伸。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草率亲征瓦剌,致使在土木堡被俘,以天子之身沦陷漠北。



然而战争还在继续,国又不能一日无君,在于谦等主战派的拥护下,英宗的异母兄弟朱祁钰临危以监国的身份继位大统,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而主张迁都南京的徐有贞和以功臣自居的武将石亨又与于谦等素有嫌隙,所以朝廷派系就此而成。



战争结束后,瓦剌放回了英宗,被代宗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严加看管。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官场失意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拥立英宗辟位,以功邀赏。



而之前,代宗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他这一脉已经后继无人,故而病重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百年之后要还位于皇兄朱祁镇。所以在病榻上的代宗得知英宗被拥立辟位时只说了“好,好”,并没有宣臣调兵另做安排。

可怜英宗被小人利用,致使一大批能臣干吏在这次政变中枉死。除了一些奸佞小人借此上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实质意义。因此这次政变也就被称为“夺门之变”。


为卿沉沦


小人遇到君子时,胜利的永远是小人。虽然于谦当天在值夜,但他认为这是皇帝的家事,所以没有干预。如果于谦干预,十个徐有贞等都不是对手。


手机用户6023096340


内庭外官皆与南宫勾连。景泰帝又病重将亡,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