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小小嬴政


叶志超是清朝时期的一名出色的将领,但也因为曾多次逃跑,被很多人瞧不起,综合当时情况来说,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我认为就是因为他的人品极差,害怕敌人。前期的骁勇善战只是因为清军的鼓吹和靠一些因为运气而胜利的战争。

叶志超一路走来离不开李鸿章的抬举,是李鸿章的老乡,安徽人,一生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热河起义,甲午战争等。小时候,自己的父母去世,这养成了他对死亡的畏惧,他害怕向父母那样年轻时就死亡。后来因为太平天国,战火烧到了安徽,他加入到了清政府组织的团练里,前期作战确实勇敢,这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并开始大力扶持他。正好当时李鸿章正在创建北洋军,于是了,理所当然的加入到了北洋军里,陆陆续续打了一些小仗,逐渐做到了总兵的位置。

后来日本侵犯朝鲜,朝鲜不得已向清朝求情援助,清朝允诺,李鸿章于是就派了已经成为总兵的叶志超前去帮助朝鲜。但在与日军的战争中,叶志超多次逃跑这是不争的事实,李鸿章对次为他求情,免于一死,解甲归田。这使得后来很少有人提及这个人,就算提及,也多是在批判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更是提及他逃跑的样子,弃城之后,飞奔500里,跨越鸭绿江,不管其余各将领,独自退回清朝境内。

基本所有的史书都指责他畏战,作为清军派往朝鲜的将领,在他国应该英勇杀敌,不畏强敌,不让你战胜敌人,最起码你别逃跑啊,给清朝的脸面丢的一干二净。但也有人为他辩解,说他逃跑,原因有二,其一,年龄较大,不适合指挥战斗,跑回境内,实属无奈之举。其二,清军弹药不足,已经无力抵抗日军的进攻,如果坚守阵地,只会全军覆没,把他的逃跑说成了突围,并且说成挽救了清军的败局。

但是从史料来说,后者基本是不成立的,因为刚到朝鲜时,叶志超就已经有了出现逃跑的记录。那场战役叶志超做的更绝,让自己的队友前去伏击日军,自己负责接应,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万无一失的了,但他觉得日军无法抵抗,并没有遵守约定,自己先撤了。并且他还厚着脸皮,上报清朝政府说自己打了胜仗,日军的进攻已经被遏制,朝鲜战局已经稳定,这使得清朝对于后来在朝鲜与日军对战,产生了极大的误判。综上所述,叶志超逃跑就是因为自己的害怕,事实不容更改,这种人典型的对内厉害,对外就怂的人,根本不值得我们了解!


历史深度揭秘


逃跑将军叶志超,

忠心报国有赵高。

勤俭治国老佛爷,

忠贞烈女潘金莲。

卖国汉奸李鸿章,

仁义君子刘玄德。

清廉自守和中堂,

积极抗日张学良。




好人作恶一次便堕入魔道,坏人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按照这个推论来说的话,李鸿章绝对是卖国汉奸,那他的铁杆下属叶志超就肯定是逃跑将军了。

1.小时候认定叶志超就是个逃跑将军,贪生怕死。

记得小时候,在近现代史课本上说: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镇压东学党。而带兵统帅叶志超在与日军作战中率先逃跑,他的部下左宝贵牺牲。于是逃跑将军,叶志超这个名字便记在了脑海中。


2.后来读的书多了,发现叶志超有个名号:额图巴图鲁(勇士英雄的意思)

而查阅清朝历史发现,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获得巴图鲁称号的不超过300人。那看来叶志超他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要不清政府怎么会将如此国家的荣誉赐给一个汉人呢?

3.后来查阅,叶志超老家肥西县县志,在2018年2月12号发布的最新版中,对叶志超从军经历描述的非常清楚。摘抄如下:

  1. 叶志超参加过镇压太平军,两军的战斗,官职从士兵最后升到记名总兵,并获得了巴图鲁称号
  2. 1875年,至署理隶正定镇总兵。
  3. 1889年升任直隶提督(负责管理直隶的所有军事力量,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4. 1894年6月,叶志超率领2000人到朝鲜牙山,准备对日作战,那时清军总数4000人,日军总是1.9万人。


从这里看叶志超不像个贪生怕死的人。但逃跑将军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5.叶志超在朝鲜的对日作战经历

  1. 1894年6月26号清军与日军在牙山打了一仗,杀伤大批日军。
  2. 7月下旬叶志超率军,从牙山撤至平壤,与国内援军汇集在平壤。这是清军总数为1.3万人。资金总数为1.9万人
  3. 7月15日日军派出7000人偷袭平壤的后路安州。
  4. 7月16日,日军攻击平壤,部将左宝贵阵亡,镇守平壤北门的部将江自康擅自撤退,清军有被人包饺子的危险。
  5. 在与其他部将商量后,叶志超率军撤退。
  6. 7月17日,中日大东沟黄海海战爆发,制海权被日军夺去,海路撤退已被封锁。
  7. 叶志超率队,6天奔驰500里,回到了鸭绿江边。保存了清军的主要力量

6天奔驰500里,这就是逃跑将军称号的由来。不黑不吹,用事实说话,由您来判断。


少校柳下惠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叶志超本身是淮军的一员猛将。他是安徽合肥人,跟从刘铭传从普通一兵干起,因为骁勇善战,在讨平捻军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积功升为总兵。在战斗中,他受伤后依然带伤奋战,夺取胜利,被清廷授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勇号。

这样一员将领,不能不说是一员勇将。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勇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却是让人跌破眼镜。他丧师弃地,连连败绩,最后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从朝鲜逃回东北。那么,这样一位勇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我们今天看甲午战争,依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那场战争,就像一场闹剧,可是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了。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哀。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场悲剧,叶志超当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叶志超之前,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场胜利。由于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努力,中国的军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海军不敌法军,但是陆军在尚存的刘铭传、冯子材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将领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尤其是镇南关一战,彻底打消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了法国当时内阁的倒台。

但是,让所有中国人失望的是,中国和法国接下来的谈判里,中国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消息传来,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人人寒心。试想一下,他们还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去拼死效力吗?

叶志超就是这样被李鸿章驱赶上战场的。当时的叶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鲜打仗,他停留不进,直到被李鸿章斥责才不得不到朝鲜。战后,日本公布了一封缴获的信件,是叶志超的夫人给他的家信,信里面说道,“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

连叶志超的夫人都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见叶志超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他怎么可能会在沙场死战呢?

叶志超没有坚强的斗志,如果在战局顺利的情况下,还可以一战。可是,如果在战局不顺利的情况下,叶志超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在当时,从各方面来说,一切都对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开始了和西方列强的斡旋,它通过“脱亚入欧”的国策,把自己伪装成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员。而为了瓜分中国,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都希望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它们扶植日本,给它提供资金、军火、外交舆论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国际社会上的孤立。

在军事上,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陆海军,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和北洋水师。

在时机上,日本挑选了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生日的时机,利用清朝急于解决争端,不惜让步的心理。

可以说,日本对这次战争是机关算尽,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却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经有人向李鸿章献策,日本吞并朝鲜之心日萌,中国干脆先下手为强,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李鸿章答道,大清国我还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寿命,我还管朝鲜何事。

在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上,以光绪为首的一派人,为了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逼迫李鸿章应战。后人评价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应战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前线的指挥官当然也不会死战了。

叶志超本身有畏敌保命之念,李鸿章有了抛弃朝鲜保存实力之心,朝廷有速战速决宁事息人之意,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叶志超一到战局不利的情况,就起逃跑的念头。由于李鸿章对朝鲜战局的处置失当,先是怕与日本产生冲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战事一起,又让北洋水师保船,使得海路运输被日本海军切断。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实力远超过了清军。

所以,看到形势不利,叶志超就弃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军作战后,发现军备不足,就又丢弃平壤,逃奔国内。

因此,叶志超在朝鲜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统治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环境下,象叶志超这样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关头当然会动摇逃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原因有很多

日军兵分四路冒险奔袭到平壤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段电报线 使得驻平壤清军与北洋指挥中枢-天津之间的联络完全中断 平壤清军已经成为孤军 粮草与补给全变成了未知 则军心大受影响

不是不主动南下进攻,而是兵力不足。叶志超原计划增兵三万 留一万严加守备朝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朝鲜半岛地形狭长,如被敌军两侧海岸登陆穿插 则兵败如山倒)再来两万精锐淮军一举拿下汉城 如果以现有的一万淮军倾巢而出 那估计日本人就要预先上演五十年后的仁川登陆了

日军故意在平壤北部安插了七千多人 多出北路清军数倍 并一举攻下全城制高点牡丹台 这牡丹台有如诸葛亮北伐时的街亭般重要。一旦失手 平壤清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因为日军可以居高临下的用炮不停轰击

叶志超提议趁日军未完成合围 战略转移到鸭绿江沿岸有粮草的地方 这样最起码与后方联络 站稳脚跟后再一举进剿 否则以当时形式 平壤清军走走不了 留下了只能坐以待毙 但无奈走晚了 致使日军半路截杀


劳伦斯602


中国自古出名将,这是铁一般的规律,特别是在乱世中,时势造英雄是历史必然。但是,有时候,英雄变成狗熊的事件也是有的。清朝末年的将军叶志超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以骁勇善战闻名全国,可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却弃城而逃。因此一直被人们所辱骂,认为以前都是眼瞎,居然认为一个逃兵会是英雄?导致中国大败,再一次签下了丧国辱权的条约——马关条约,在历史上永远挥之不去,成为了无数国人心中的一种痛。

叶志超成名就是在清朝的时候为了平定叛乱而不断作战而出名的,特别是剿灭捻军和热河土匪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上司是这样说的——不取敌军首领的首级誓不退兵。

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当时日军火炮更多,有60门,而且炮火更为准确。清军大将左宝贵在宣武门被炮弹击中,战死。

叶志超则有40门火炮,但炮兵素质低劣,胡乱炮击,很难击中目标。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大体一致,但日军勇猛顽强,敢于冒着清军枪林弹雨冲锋。激战中,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这种军官都冲到第一线,中弹受伤。

而清军的士气低落,形同雇佣军。他们只是在较远距离开枪,一点日军突破到较近距离,清军就立即放弃阵地逃走,不敢近距离作战,因为太危险。

牙山战役叶志超败于日军,损兵折将退回平壤城。平壤战役中折损大将左宝贵,叶志超一看不妙,狂退500里,逃回国内,将平壤城送给日本,大批辎重落入日本人手中。甲午战争的失败,叶志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在李鸿章的周全下,叶志超保全了性命去职回乡,老死于乡下。也算是有一个安享晚年的结局。


l海上明月l


叶志超是甲午战争中倒数第一的能跑将军,是中国人最羞于提起的一名战将,但只能说叶志超是晚节不保,因为他并不是天生的孬种,光绪再昏庸,李鸿章再糊涂,也不会把一个怕死鬼派到前线去担当大任。

叶志超早年的经历还是很值得一提的。他的英勇善战在晚清可以说是少有人敌,数一数二。

叶志超有"虎将"之称,光绪曾说他跟僧格林沁一样厉害,是"僧帅第二",叶志超曾被朝廷授予一个"洋"名字巴图鲁,这是满清为了奖赏能征善战的功臣特别设立的。当然叶志超也曾达到过打工仔的最高荣誉证书——黄马褂。由此可见,叶志超真不是泛泛之辈。

叶志超是安徽人,安徽是淮军的大本营,因此叶志超自然也是在淮军中成长起来的。自从叶志超从戎之后,他的命运就跟淮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叶志超(1838~1901),字冠群,也确实是勇猛冠群,出类拔萃。叶志超壮年的时候人称"叶大傻",其实他人不傻,就是打起仗来不要命地往前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因此叶志超身上的刀疤遍布,跟纹身一样。

说来也怪,越是在战场上不怕死,玩命杀敌的人,越是死不了。每次叶志超都是九死一生,每次都能被上天眷顾,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越是这样叶志超也越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说来也怪,叶志超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上过军校,没有上过宋江武术学校,更没有跟人拜师学武,但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叶志超小时候父母双亡,在舅舅家长大。据他舅舅回忆,叶志超小时候梦里在跟人说话,醒来后到院里自己使刀弄棒,使得有来有去,叫人诧异。因此村里人都说他是天兵天将下凡,来拯救大清江山的。

就连叶志超的上级领导也深信,他不是普通人,不会被打死,所以打仗总派他去打头阵,而叶志超也总是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总能出色完成任务。

叶志超开始在淮军中比不出名,是捻军作乱造就了他。

清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捻军,捻军从1853年开始造反到1868年被镇压,历时十数年,影响到皖苏鲁豫等地,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仅次于太平天国,把满清皇帝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但满清命好,太平军遇到克星湘军,捻军遇到天敌淮军,如火如荼的捻军硬是让淮军给轻松地摆平了。

而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一马当先,无战不上,战功显赫、一举成名。对于叶志超的表现,满清皇帝当然是非常开心,给予充分肯定,叶志超"巴图鲁"的称号就是在摆平捻军之后获得的,这可是好多汉人大臣一辈子孜孜以求而难得的最高荣誉。

这时候的叶志超可谓是国家栋梁,常胜将军、盖世英雄。

可是人说盖棺才能定论,在甲午战争的朝鲜战场上,叶志超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向后冲锋的逃命将军。丢尽了中国军人的脸,辜负了大清对他的殷切希望。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满清政府发出求救。中日虽然没有正式过招,但李鸿章心里对日本人也发憷,先打探日本人的口气,那意思是说,朝鲜邀请了,你看咋办。

日本国力强盛,铆足了劲等跟满清较量,于是就挖了个坑,说你看着办吧,我们不管。

李鸿章这才吃了定心丸,让叶志超带了两千人就过去了。日本人一看李鸿章上当了,立马出兵,中日之间的一场对决开始了。

叶志超是第二批到达朝鲜的,是增援先期到达的中国军队的,承载了朝廷的殷切希望,因为叶志超英勇善战还是个大福将啊。

可是叶志超的表现出乎意料,先是欺负朝廷没有千里眼谎报军情,把吃败仗说成是取胜,哄得光绪屁颠屁颠的。当日军兵临平壤城下的时候,叶志超先是举白旗对日本人说我要投降,等日本人满心欢喜张罗着受降的时候,叶志超丢下武器带着万余清兵夹起尾巴就跑。

朝鲜军队一看我们搬来的救兵这副孬种样也哭笑不得,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枪就开火,枪口不是对准日本人而是对着中国逃兵的屁股打起来。

叶志超在逃出平壤后,还有机会利用朝鲜的地形站稳脚跟阻击日军,等待援兵.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打的意愿,拒绝了部下阻击的建议,一溜烟往回跑,风驰电掣般跑了几百里直到过了鸭绿江才长出一口气。

叶志超的糟糕表现把皇上气坏了,提起刀子要宰了他,李鸿章赶忙劝阻,叶志超才免于一死,被免职回家。回家之后又羞又愧,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看到这段历史,好多人都会纳闷,叶志超在国内和朝鲜的表现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能征善战的叶志超变成了逃跑将军?

1、 对手变了。

中国的军队向来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镇压自己人很有能耐,跟外国人打就成草包了。那时候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国力空前强大,就像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年轻力壮。而满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百病缠身,两国实力太悬殊,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2、 地位变了。

早年的叶志超出身贫苦,没有顾虑,所以到战场上奋不顾身、无所畏惧。功成名就的叶志超锦衣玉食、美人娇妻,去打仗就顾虑重重了。

出征的时候,叶志超就不想去,托老乡周馥(李鸿章亲信)给李鸿章求情。李鸿章说到那儿也不一定真打起来,你怕什么?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生出犄角像老鼠。叶志超得到的东西太多了,难以舍弃。

3、 目标变了。

早年的淮军拼命镇压义军,想在主子跟前邀功,一旦有了资本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本,别被吃掉,一旦没有资本,自己在权斗中就没有了筹码。

在出发前,李鸿章反复叮咛"点到为止",让叶志超有恃无恐。所以在吃了败仗皇上勃然大怒的时候,李鸿章才敢冒着风险为逃将说清。一般情况下,躲避还来不及呢,李鸿章竟然奋不顾身为叶志超求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在李鸿章看来,朝鲜战场就是一个小品,无关紧要。也不会危害大清江山,保存实力才是重头戏。

以上三条原因让叶志超从一头战场猛虎变成了一只怕死的老鼠。


历来现实


能不能打,主要要看对手的。在甲午战争当中,一路狂奔500里,从平壤逃到鸭绿江边的直隶提督叶志超,本是农民出身,靠围剿太平军起家。年轻时,敢冲赶打,是一员猛将,人称“叶大呆子”。

叶志超是淮军名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曾被清政府赐号额图浑巴图鲁,是和刘铭传齐名的淮军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和围剿捻军的战争。叶志超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一路摸爬滚打敢玩命被提升上来。

叶志超入朝作战,已年过半百。这与他在镇压捻军时的精、气、神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早就功成名就,战斗精神涣散。当一名将帅丧失了战斗精神,即使他过去立过战功,也不能弥补其精神上的重大缺陷,其后他指挥作战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未战先败的结局也将成为必然。

牙山之役,提督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谎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清廷不但不追究其领导责任,还令他统帅平壤诸军,诸将以其庸懦无能,皆轻视之,失败之命运,不需日军来攻,已可预知。果然,叶志超故伎重演,率部“一夕狂驰三百里”,退过鸭绿江,彻底溃败。

可以说,叶志超曾经的战斗经历,不过是以淮军引进的西洋武器,打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土枪土炮和少量洋枪。到了甲午战争战场上,近代化的日本正规军,可不是太平军和捻军那种实力。

而且,他早就丧失了战斗精神,安享荣华富贵,丧失了精神。一次失败,还继续用他统帅,其实,不是他的错,而是任命他的李鸿章的错误。是李鸿章任人唯亲,海军1个老乡丁汝昌,陆军1个老乡叶志超,都是落后于时代的旧式军人。哪里打得了近现代化战争?


深度军事


中日甲午战争,清军统帅叶志超表现诟病已久,放弃平壤,狂奔500里,得了个逃跑将军的外号。如果真如传言所说是个逃跑将军,那么他怎么可能成为清军统帅呢?直隶总督,官拜一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官,那这逃跑将军必有原因。

先了解一下他的履历。

叶志超,合肥肥西人,从小父母双亡,由他舅舅带大,出身贫寒,既没钱又没人,想要翻身就得拼命,从参加团练开始到加入淮军,打了20多年的仗,先后打过太平军,东捻、西捻,拼命三郎般的叶志超得到了“叶大呆子”的浑名,并且因军功晋升为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15年又升任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成为将领的叶志超表现也是优异。

光绪17年,热河朝阳金田道教起义,叶志超出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定叛乱,擒获起义军首领,由此得赏黄马褂,截止光绪20年,叶志超作为将领,表现堪称完美,直隶总督是对他的认可,那么这么一个优秀的将领怎么会成为逃跑将军呢?

因为这场仗根本没有胜算,两军的差距是巨大的

清军的军队编制还是和明朝的戚家军一样,以营为最大作战编制,步兵营400-800人编制,骑兵营和炮营100-300人,别看晚清的战事动辄几十营的往上调,其实也就1万左右的人数。编制过小带来的就是指挥和执行的混乱,没有高一级的编制,一个统帅需要同时协调指挥几十个营,头都大了,营级单位往往各打各的,近代的指挥系统对清军而言就是个传说。

反观日军,以师团为作战单位,师团之以下还有旅团、大队、中队,各司其职,一个师团12000多人,相当于清军的几十个营,战时2-3个师组成军级作战单位,一个军3-5万人,除此之外,日军还有近代化的后勤,战地医疗,这些对于清军更是不知为何物,清军是粮食自己抗,受伤自己扛。

退守平壤前,叶志超的左宝贵所部已经和日军对战过了,清军3500人,日军3000人,结果是设置好阵地,以逸待劳的清军完败,日军损失几十人,清军损失200多人,单兵战斗力,被甩了几条街,而且日军攻击平壤的军队有16000左右的人数,当时的清军四大军加上叶志超的军队也是16000左右的人数,人数上也没有优势,单兵作战能力,清军远不如日军,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无法取胜。

除此之外,后勤补给也有很大的问题,弹药严重不足,从9月12日到9月15日,三天,清军的弹药差不多消耗完了,没有弹药,大炮,枪派不上任何用处,另外,清军的粮草运输困难重重,原本主要靠海运,但是有日军的军舰盯着,海运差不多被堵死了,被压缩到旅顺到营口的一小段,致使粮食大量积压挖朝鲜义州,无法即时供应军队,没有吃的,怎么打仗,到15日激战之后各个阵地失守,大将左宝贵阵亡,再死守下去只能是全军覆没。

相权之下,他决定撤出平壤,但这也是召开军事会议,决议出来的结果,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撤出平壤把平壤交给日军,但是交城意味着投降,需要缴械,才能保证部队的安全。可如果武器全部被缴的话回到大清,下场依旧很惨,所以他想了个计策,派人给日军送信,宣布放弃平壤,等到15日夜晚暗度陈仓带军队撤离。

但是计谋被日军察觉了,在撤退的路上被日军伏击,损失超过4000人,加上平壤之战的损失,这一个被清廷托付重任的精锐军队,已经七零八落。

纵观全局,战败之起因是清廷的无能,战争要素无一能足,诸葛亮再世也无力回天。


若星540


中日甲午战争有两个比较出名的能逃跑的,一个是水师的方伯谦,一个就是陆军的叶志超了。

叶志超的骁勇善战说的那是小兵的时候,不然怎么出头?出头之后富贵了,也就腐化堕落了,自然贪生怕死起来。

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一共跑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牙山,当时见日军势大,叶志超就让聂士成在前面顶着,然后自己跑到了平壤。

叶志超也知道主将逃跑的责任挺大,于是就跟上面撒了个谎,说自己是打赢了。隔着千山万水的,光绪皇帝不知情啊,于是就信了,不仅信了,还任命叶志超为入朝清军总指挥。

因为是逃跑,叶志超部的损失并不多,入朝时五六千人,现在手头还有四千多。而且有一万三千多的援军在路上了。只不过这些援军比较杂,四大军分别是左宝贵的奉军、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丰升阿的盛字练军。大家伙急赶慢赶地就是为了配合叶志超夹击日军,结果一到平壤,发现本该在牙山也就是汉城一带的叶志超居然逃回来了。虽说胜败兵家常事,可没听说过打败战还升任总指挥的啊。各个军头不服是肯定的了。

这时候日军已经进逼平壤,叶志超为了减轻自己的无能拼命夸大日军实力,劝大家伙一起撤。这时候左宝贵站出来了,“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较!”

叶志超一听,行,你行你上吧。而且要求左宝贵把三千奉军分出一半去支援别部。

面对日军六千人的进攻,左宝贵亲自登上平壤城楼指挥作战,结果被炮火击中当场殉国。

一听左宝贵战死,叶志超马上要求各门树白旗,然后趁着混乱,就开始跑了。他这总指挥跑了,别人也只能跟着跑了,于是在日军的追击下,大清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让人气愤的是,这丧师辱国之辈居然还能善终。这当然离不开他有一条好大腿,就是李鸿章了。说穿了,他是淮军的将领也是李鸿章的爱将。

这背后呢,说政治因素的话,那就是李鸿章主和,而光绪帝的帝党主战。

更可气的是,叶志超居然把逃跑的锅甩到了几乎拼光的奉军头上,他汇报说,“奉军营官副将杨建春、都司徐玉生、守备杨建胜,首先开城脱逃。”而杨建春、徐玉生已经英勇地战死沙场。锅得有人背,大清国最后捉拿了已经血战致残的杨建胜。

最为可气的是,现在还有人给叶志超翻案,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叶志超家乡所在省份的一些人写的研究文章。叶志超是肥西人。


辽风物语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让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侵略的甜头,刺激了它扩大领土的野心。这场战场,清王朝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像叶志超这样的军队领导人的腐败和贪生怕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熟悉清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淮军名将叶志超,在其发迹阶段,那是以骁勇善战,不怕死而闻名的,因此,清王朝曾把额图浑巴图鲁(汉语勇士的意思)的称号赐给叶志超。那为什么内战如此骁勇的叶志超要弃城而逃呢?


面临大战,清政府无将可派,叶志超属被赶鸭子上架而临危受命

公元1894年,也就是大清光绪二十年,大清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发电报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早就觊觎朝鲜的日本见有机会,于是也诱请清政府出兵,一面悄悄调集大军准备登陆朝鲜,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他们“必无他意”。

见此情景,李鸿章决意派一位得力将领带兵赴朝鲜参战。但此时的清王朝已是无将可派,与李鸿章同为安徽人的名将刘铭传又拒绝出山。李鸿章只好派遣当时已近六十的叶志超出任朝鲜清军总督,其实叶志超也不想去,毕竟此时的叶志超已没有了年轻时“叶大呆子”的勇气了。

叶志超其人:年轻时骁勇善战,人称“叶大呆子”

叶志超,是李鸿章以及刘铭传的老乡,都是安徽人。其父母都在他小时死去,是舅舅将他养大的。后来参加解先亮的团练,猛力过人。

在一次和太平军的战斗中,被一枪击中了腰部,居然没事(其实是打在了腰刀上,且是土铳枪)。解先亮认为,叶志超一定不是个平凡人,于是后面的战斗都让叶志超一马当先,而叶志超也不负所望,功勋卓著。

后来,叶志超加入了淮军,在与太平军与捻军的战斗中更表现得勇而善战,且智谋过人,深得李鸿章赏识。叶志超也被清政府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名号,成为了淮军的主要将领,李鸿章的心腹。

此时仓促上阵的叶志超已在荣华富贵的享乐下今非昔比

叶志超生于1838年,到此时(1894年)差几岁就到六十岁了,年事已高。而成名经年的他在荣华富贵的腐蚀之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骁勇,也不再是当年的“叶大呆子”了。

在开始出兵前,叶志超就请同为李鸿章手下的周馥帮他说情,李鸿章说又不一定会和日本人打起来,怕什么。叶志超才勉强带兵到了朝鲜。到了朝鲜后,还曾多次电联李鸿章要求换将回国。

李自然是不同意了,叶志超只好无奈地上了战场。

贪生怕死的叶志超战时退逃,狂奔500里跑回中国境内

由于叶志超无心战斗,贪图享乐,在6月23日,日本海军和陆军同时向中国舰队和陆军发走进这入时,仓促迎敌。在聂士成杀伤千余日军,但因弹药将尽,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退抵公州时,叶志超却逃到平壤去了。

到平壤后,叶志超却谎报军情而获得嘉奖晋级,天天饮酒作乐,不积极分析敌情。既不主动积极的进军,也不布置防守,以致错失战机。

8月初,日军分4路进攻平壤。叶志超主张弃城而逃,在左宝贵等人的反对下没有成功,但他却拒发援兵给守城的左宝贵。左宝贵只得一面监视叶志超,一面和敌人战斗,不幸战死。

此时,日军虽然占领了平壤城的玄武门,但却因不明城中情况而不敢悍然入城。加上大同江岸的日军遭到毅、盛两军的打击已开始撤退,本来局势并不在日军一方。但叶志超却树起白旗,妄图投降。

叶志超趁日军停下战斗,正准备受降事宜之时,下令军队弃城逃跑,将40多尊大小炮和上万去枪及粮草全都丢给日军。宛如惊弓之鸟的叶志超一路狂奔了500多里,跑回了中国境内。

从这场战斗来说,是叶志超贪生怕死,浪费了大好机会。如果他接受左宝贵、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积极进攻,有效防御,日军不一定能取得胜利,毕竟当时在朝鲜的中国军队的装备还是不错的。可是主将怕死,临阵逃脱,想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

但从当时整个清王朝来说,已极端糜烂,叶志超的逃跑,反映了整个王朝腐败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