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细菌耐药机制手稿


细菌耐药机制手稿 | 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机制手稿 | 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机制手稿 | 耐药机制分析

关于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药物的治疗疾病或改善病人征状的效力降低。当投入药物浓度不足,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残留的细菌可能具有抵抗此种药物的能力。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有4种机制:

1.使药物分解或失去活性: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例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药物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或不易发挥作用。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改变细胞特性: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或其它特性,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将药物泵出细胞:细菌产生药泵,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①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于细菌结构与化学组成的不同,本身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②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淋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获得性耐药性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遗传后代,成为固有耐药性,也可因不再接触抗菌药物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