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法老的黄金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静笃君按:法老的五行不缺金。

埃及吉萨金字塔群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造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的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每一位到过尼罗河西岸吉萨高地的人,都会为古埃及建筑水平之高所震撼。夕阳西下,当一阵裹挟着细沙的微风吹过骆驼们的厚嘴唇时,你大概会对着大金字塔傻傻发问:这金色沙漠中的金字塔,刚刚建造完成之时会不会是真金的?

法老的黄金

▲ 《吉萨金字塔》(1838)

出自石版印刷画集《埃及与努比亚》(伦敦,1846)

苏格兰著名风景画家罗伯茨(D. Roberts,1796-1864) 作

法老的黄金

▲ 《沙尘暴袭来》(1838)

出自石版印刷画集《埃及与努比亚》(伦敦,1846)

苏格兰著名风景画家罗伯茨(D. Roberts,1796-1864) 作

导游说:会的,当年新建的金字塔贴了一层金,璀璨夺目亮瞎眼。建筑史家说:嗯嗯~过去只有金字塔的尖顶(pyramidion)是贴过金的,这样既能反射阳光突显神圣,同时还不至于亮瞎眼。好吧,无论事实如何,法老的五行是不缺金的。

法老的黄金

▲ 巴黎协和广场方尖碑的金尖顶

来自埃及卢克索神庙

建于公元前十三世纪,古埃及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金字塔刚刚建成之时,应该就有着这样的金尖顶。

1831年,法国人用一座不能走的破钟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驻埃及的总督换来了这座永恒的方尖碑(名义上是总督送给法王的礼物)。负责押运方尖碑抵法的就是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著名埃及学者商博良(Champollion,1790-1832)。

古埃及盛产黄金,古埃及语中称黄金为“努布”(nub),当时盛产黄金之地在阿斯旺附近的努比亚;拥有托勒密王朝著名“双神庙”的努比亚大城科蒙波(Kom Ombo),在古埃及即被称为“金城”(Nubet)。

法老的黄金

▲ 《科蒙波的神殿废墟》(1848)

出自石版印刷画集《埃及与努比亚》(伦敦,1849)

苏格兰著名风景画家罗伯茨(D. Roberts,1796-1864) 作

罗伯茨创作此画之时,“双神殿”还未经考古发掘与修复

法老的黄金

▲ 尼罗河畔的“金城”科蒙波神殿遗址

古埃及缺银子,白银依赖进口,比黄金还要昂贵。古埃及人对黄金的看重并不在于其自身价值上,而是赋予黄金一种信仰上的象征意义。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质极其稳定——超强的抗腐蚀性,几乎很难被氧化——黄金那永恒不变的耀眼光芒就使古埃及人将黄金与神性联系起来:他们认为黄金可以体现神所具有的属性。在世俗世界,黄金则代表着权力——法老就是“黄金荷鲁斯”的化身

法老的黄金

▲ 《金头荷鲁斯神像》

作于古埃及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350年

现藏于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

隼头荷鲁斯(古埃及语为Ḥr)原为天空之神,光芒之神。在古埃及信仰体系中,他是法老的守护神;他头戴黄金王冠,象征着对王权的护佑。埃及国博收藏的这件制作于四千四百年前的金头荷鲁斯神像,向所有现代观者展示了古埃及黄金锻制技艺的高超,其精湛程度令人惊叹。为避免脱落,神像上的荷鲁斯之眼甚至不是两块石头,而是由一根完整的黑曜石磨制而成的。

法老的黄金

▲ 《法老图坦卡蒙的金棺》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323年

现藏于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

永远灿然的黄金甚至被古埃及人视为“神之肉”,他们毫不吝啬:散尽千金——特别是在棺材和亡灵面具上大量使用黄金,以期这金灿灿的“神之肉”能护佑亡灵顺利走完充满艰险但通向永生的阴间路。

法老的黄金

▲ 《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罩》(正面)

作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323年

现藏于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

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罩——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埃及文物,由重达十公斤的18到23K黄金制成。图坦卡蒙头戴法老巾冠(Nemes),前额饰有眼镜蛇(Wadjet)和秃鹫(Nechbet),分别象征着法老对下埃及和上埃及的统治。

法老的黄金

▲ 《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罩》(背面)

作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323年

现藏于埃及开罗国家博物馆

那么,这些精美绝伦的黄金艺术品究竟是由谁制作的呢?请见下文。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