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民主革命者所领导的旨在推翻独裁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转眼已过去整整一百周年。在回顾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时,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辛亥风云人物浮现在眼前。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也有顽固守旧的保皇派(如康有为);有壮怀激烈的新军将领(如蔡锷),也有异军突起的北洋军系(如段祺瑞);有同情革命的社会贤达(如江孔殷),也有阻挠革命的遗老遗少(如张勋);有踌躇满志的立宪派(如张謇、谭延闿),也有海外声援的爱国华侨(如伍廷芳)……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作为特定年代的辛亥风云人物,他们为历史留下了可圈可点且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到了民国时期,无疑成了群雄并起的时代。这一时期,不仅政治、军事方面风云人物辈出,在学术、文艺方面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兴盛时期。尤为特别的是,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军中豪杰,还是运筹帷幄的政客儒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同时,大多雅擅临池,留下令后人可圈可点的书法墨宝,成为我们了解那个辉煌时代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辛亥风云人物,还是民国政要,他们大多受过旧学的熏陶,不仅在国学素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或绘画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不少人同时也是在书画史上名垂后世的佼佼者,在20世纪早期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近十几年来,一方面由于收藏热的复兴,另一方面由于对晚期民国时期政治、文化的追怀,有关晚清、民国时期文人、政要的书画越来越受到书画鉴藏者的追捧。很多以晚清、民国时期书画为专题的收藏家群体或相关展览也应运而生。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本文借助各地均在举办相关展览和出版图录之机,对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中的书画名家大致疏理,尝试在这批风云人物中搜寻在书画上亦享有盛誉者,以略窥那个风云变幻的特别年代,让人们在缅怀其轰轰烈烈的政治业绩时,也分享其满怀激情的艺术作品。。

因其不同的文化涵养、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在政治、美术上的不同定位,可将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家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重要政治人物书法

这类人物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或伟岸、或奇崛甚至惊天地泣鬼神的身影。他们首先是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特殊人物,书法纯属余兴。这些人物构成了晚清民国政要之主流,其书法亦成为民国政要书法之佼佼者。他们以孙中山、徐世昌、蒋介石、何应钦等为代表。

孙中山(1866—1925)的书法浑厚苍劲,平生所书写之多件“博爱”、“天下为公”等擘窠行楷书,以其特有的沉稳、内敛与气势纵横在民国政要书法中首屈一指,而《行楷书五言联》则随意潇洒,不拘一格,反映其厚实的书法功底,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行书轴》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1、孙中山《行书轴》,纸本,广东省博物馆藏

徐世昌(1855—1939)曾在清廷任职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辛亥革命后为袁世凯谋士和盟友,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后被安福会选为总统。国学功底深厚,兼擅书法、山水松竹及书画鉴藏,被称为“文治总统”。晚年退隐天津,潜心著述。书法博采众家,于苏轼得益甚多,兼得黄庭坚笔意。其书诸体兼善,尤以行草最为擅长,结体随意,挥洒自然,晚年用笔更游刃有余,人书俱老。其《草书七言联》和书于1922年的《草书轴》(均藏香江博物馆),用笔流畅,飞扬中不失风骨,乃其晚年典型书风作品;其《草书七言联》(汉唐书风馆藏)纵横有度,运笔有势,无论就书写之法度,还是体现出的艺术个性,均与专业书家未遑多让。(图2)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2、徐世昌《草书七言联》,纸本,香江博物馆藏

二、既是政要,又是书法家者

以于右任、陈树人、林直勉、胡汉民、谭延闿、叶恭绰等人为代表。

于右任(1879-1964)早年加入同盟会,参与主办《神州日报》、《民呼》、《民主》等报,倡导民主革命,长年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既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创造的“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追随其书风。传其艺者有刘延涛、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其流风余韵甚至影响至日本、韩国。他所形成的书法流派被称为“于派”,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书从王羲之、李北海得来,并参以历代草书名家之精髓,形成自己的风格。《行书顾亭林诗》(香江博物馆藏)看似率意为之,实则于草法及行楷中取精用弘,融古于今,体现出一种“标准草书”特有的恢宏气势,是其代表性书风作品;其《行书五言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行书五言联》(中国美术馆藏)等纵横捭阖,气势憾人。有论者谓其书法“以北魏碑志的结字、用笔与章法融入楷书、行草,一扫前清妩媚秀丽之风,于是面貌为之一新,风格卓然独立”,从这些作品可看出,这种评论是很贴切的。(图3)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3、于右任《行书轴》,纸本,香江博物馆藏

胡汉民(1879—1936)和林直勉(1887—1934)都是同盟会会员,也都是国民党高官,前者曾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时期广州军政府总参议、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后者曾从海外筹得巨款支援辛亥革命,历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广东省政府秘书长、大元帅府秘书等。冯玉祥甚至称胡汉民为“大政治家”。两人都是以隶书著称,受汉隶影响较深,尤得力于《礼器》、《张迁》、《校官》、《西狭》、《石门》诸碑,不仅在岭南书坛别树一帜,在整个民国书法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胡汉民的隶书从汉碑中得其精髓,尤得力于《曹全碑》,用笔灵动,气韵飘逸。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很多招牌、碑碣题字大多出其手,《隶书七言诗横幅》(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其书风之典范;林直勉以隶书擅长,兼擅行楷,其隶书用笔粗放,笔意圆润,蚕头燕尾中饱含厚重、朴实,与胡汉民的细劲飘动有异曲同工之美;其行书则与隶书之用笔相近,融粗率与静雅于一体,其《行书五言联》(香江博物馆藏)正是这种书风的表现。此外,胡汉民堂弟胡毅生(1883-1957)亦是同盟会会员,曾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反袁世凯及护法运动,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军,同时亦擅长书法,曾与陈融(1876—1955)一道共同订立润例卖书,是近代岭南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其《行草七言联》(香江博物馆藏)行笔流畅自然,格调高雅,颇有晋唐人风致。(图4)(图5)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4、胡汉民《隶书六言联》,纸本,汉唐书风馆藏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5、林直勉《隶书五言联》,纸本,100x28厘米,香港艺术馆藏

谭延闿(1880—1930)在辛亥革命后历任参议院院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湘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是晚清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相比较书法而言,谭延闿在书坛的名声甚至远远超越其在政坛的业绩。他不仅位居国民党要职,在书法上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宗霍(1897—1976)《霋岳楼笔谈》谓其“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说明其书法博采众家,不是一般浅尝辄止者可比拟。不过从其传世作品看,仍然是学颜真卿较多,尤其得益于《大字麻姑仙坛记》。所以,时人黎叔平认为其书法“峻拔温润,深得颜书神髓”,是不无道理的。《行楷七言联》(香江博物馆藏)中的结字、用笔及风韵,都有颜字之痕迹,体貌丰韵而遒劲,有天骨开张之势。

叶恭绰(1881—1968)早年为同盟会会员,曾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北京画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他既是学者,也是书画家,同时也是书画鉴藏家。家中富藏历代名家翰墨,长期耳濡目染,因而一出笔便不凡,顾廷龙(1904-1998)称其“才能卓绝,余事尤工书法,见重当世”,是对其较为客观的评价。启功称其书法“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长之势”,黄苗子亦谓其书法“以中锋悬腕作大小字,气魄沉雄挺秀,因多见古人名迹,取精用宏,卓然成一代大家”,虽然有过誉之嫌,但从《行书七言联》(汉唐书风馆藏)可看出,无论是用笔,还是气势,都不失典雅遒劲之致。叶恭绰主张“书法应当以篆隶为根本,学书应以出土木简、汉、魏、南北朝石刻和晋、唐人写经为基础”,他的书法也是按照此理论取法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晋唐以来名家法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无一笔不合古人,而又无一笔没有己意,转折有度,既有柳公权、颜真卿的古雅,也有赵孟頫的秀媚。《行书七言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中的结体、用笔都是其成熟时期的风貌,岭南画派的传人张坤仪便受其影响,传其衣钵。叶恭绰也擅画兰竹,极具文人雅趣。(图6)

(未完待续)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上)

图6、叶恭绰 《行书七言诗》,纸本,广东省博物馆藏

(本文作者朱万章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