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民日报权威发布50本传统文化经典,你读过多少?

我是五莲的


明人不装暗逼,我看到问题果断去搜了一下是哪50本,然后就看到了前面这句话。

说来惭愧,经常答题的时候说到这书那书,其实这个榜单一出来……通读过的就没几本。

虽然我现在依然保持每天1-2小时的阅读时间,但是有时候读书真的很烦,因为我阅读速度太慢了,别人看一本我才能看20%,所以读的书自然也不如别人多。

看了前面答主都读过那么多书,我真的很惶恐、很惭愧。

希望有大神能指点一下,怎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下面来数一下读过哪些,不装逼,实话实说:



《论语》:粗读读过大半,没有通读。大概是于丹最火的时候,老妈买了本《论语》,我拿来读了,于丹倒是没读过。

《周易》:买过一本精选版,读了个开头,以我的能力实在很难读懂。至今记得最清楚就是“潜龙勿用”,这特么还是因为看武侠小说记住的。

其他4本翻都没翻过。

《诗经》:这个基本上是读完了,太多了嘛,诗三百,也是粗读。

《左传》:算读过一丢丢,从《古文观止》里面读的,233333333

《老子》、《庄子》翻过,没怎么读,其他两本翻都没翻。

《孙子兵法》:通读+粗读。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了,那时候每天少儿节目要放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电视剧,觉得超棒,就买了一本,算是我文言的启蒙之一吧。

其他都没翻过。

《三国志》: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通读了这本书。其中精读的是《武帝纪》和《诸葛亮传》。

其他的……前面说《古文观止》里面读过《左传》,看到这里,好像不能这么算。因为这里面好像都在《观止》里出现过emmmmmmmmm

这基本全是启蒙读物啊,除了《名贤集》,其他都读过。

《楚辞》: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也是粗读而已。

《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苏东坡词集》:读过《李白集》、《杜甫集》、《苏轼集》,都是精选本,不是全集。

《乐府诗集》:没读过集子,乐府诗都很少读,没什么兴趣。

《白香山诗集》完全没读过。

《三国》、《西游》、《水浒》都读过批评本全本,分别毛宗岗、李卓吾、金圣叹批评本。

《红楼梦》:正在读脂砚斋批评本。

《儒林外史》:买了,没读,塑封都没拆- -

《聊斋志异》:读过了全本,大爱大爱大爱!

《世说新语》和《古文观止》读过全本。

《人间词话》:有一段时间超迷宋词,所以简单地看过一些。

《文心雕龙》和《文心》完全没有读过。

《浮生六记》:好像是汪涵推荐的?前年618跟某东买了,粗读了一下。

其他都没读过。



也可自话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很汗颜只细读了四书和四大名著。其它的就是乱读。

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人民日报开的书单有点昏聩!

年轻人小学阶段宜读《诗三百》和《伊素寓言》,其它迂腐的儒学经典以及道学经典暂时不要去读,多听儿歌,多读自然科学如《国家地理》,多做益智的游戏,否则祸害百年。

初中学阶段,读书应该首选:冯友兰《哲学简史》,胡适《哲学史纲要》,要精度,这是读儒学和道学经典的基础,没有读,读儒学祸害青年,浅读四大名著,精读《说文解字》,做好读经典的准备,。

配合历史教学,学习毛泽东思想,精读毛泽东《矛盾论》,《论持久战》,《论九大关系》等尽可能多的读毛泽东著作并搞明白其社会背景。

小学,初中以培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本。

高中尽量少读无用的书,安心高考最重要。适度读一些职业素养有关的书!

大学后以职业素养为中心,展开人文素养的全面学习。没有精读《哲学简史》,读四书以及其它道学经典犹如瞎子点灯,灯很亮,于己无益!不读毛泽东经典读哲学与帝王学书《资治通鉴》犹如盲人开车!


凯腾聚知


同样看到我这个问题时,我也去搜了一下人民日报推荐的书目有什么,也很十分惭愧的发现,我真正读过的不超过10本。

我觉得读不读这些书主要还是与自身研究学习所在的领域有关,我学习英语,因此外文读物我会了解得更广泛,传统文学涉及到是少了一些。

如果是文学专业的人士,这些书必然是要通读至少两遍的(一遍大概也只是囫囵吞枣,想要读懂是很难的)。

如果只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那还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阅读为好,不必死磕这50本书。

但,这50本书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必须要读的书一定得有《论语》。(就像英语国家,必然会读《圣经》一样,英语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

《论语》包涵丰富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

《论语》有上百则都是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是现今书籍难以比拟的。

论语五百多则,就有一百多个成语,是成语的原始出处。

读《论语》的过程不只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还是价值观念,思想培养的过程。

《论语》教你信,教你做人处事,教你待人接物,领着你向上走。其观念,原则是几千年来国人内心一直认同的,一直默默奉行的,(当然也有不适用之处)。

现在鸡汤所传递的""认命"和"拼命"观念绝对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ps:来自一个曾经经常读鸡汤文,而如今重读《论语》的人最直接感受。



画酒家


特地去找了一下人民日报发布的50本传统文化经典,粗略地看一下,到目前为止,这50本书看过的有一半吧。有些书从小的时候妈妈就教过一些,但当时只能算是小孩子的诵读,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其余的书大部分是在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时候读的,因为我读的是历史系,有一些书籍是导师要求读的,有些是根据需要选读的,阅读的程度也深浅不一。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些经典书籍,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年轻时,我们为了学业或者名利,读了很多和考试职称晋升相关的功利书籍。等到长大了变成熟了,发现这些经典书籍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不知不觉间已霜染两鬓,已到迟暮。经典文化的书籍往往就是这样,它的作用往往不在当时当地,而是超越千年还能绽放光彩。

有句老话说的好“为什么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这句话的背后,我们仔细想想,甚至那些所谓的大道理,我们知道的都比较晚。很多时候,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才能领悟的最深。在阅历尚浅的时候,不妨多读一读经典书籍,读读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经验。读过以后,再结合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好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很多琐事也就不会再斤斤计较了。


这些书籍一部分是可以用作幼儿国学启蒙,从娃娃时代开始读起,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一部分书是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比如《论语》、《庄子》、《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这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做进一步的拓展阅读,这些经典读进去以后,你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可以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可以把《西游记》和现代职场的团队建设相联系,把《庄子》和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相联系等等。

后来在大学里,因为读的是历史系,所以人民日报规定的这50本书中,好多都成了历史学专业的专业教辅书,如24史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作为古文选集的专业课上学过的。后面的书如《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则是在写论文的时候,作为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读过其中的一部分。

《楚辞》、《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诗集。先秦诗歌散文中,非《诗经》和《楚辞》莫属。《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风格,《楚辞》则奠定了先秦文学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基调。

后面的书籍如《颜氏家训》在我练习书法的时候,不仅读过,而且用宣纸线装本抄写过全书。这50本书,目前读完的有27本左右。有三分之一是认真读过的,其余的是重点读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是当做工具书时常翻阅。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把这些经典书籍全部静下心来读完,希望子孙后代也能从老祖宗的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梦归秦淮


我自认为读了很多书,年均300本。于是还真搜了搜这50本传统文化经典,结果一看,真正算得上读完读懂的只有《三国演义》一本。

大概20本左右是浮光掠影一般的看了看、翻了翻,还有50%是完全没看过的。不得不说,感觉很惭愧。

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被传统文化熏陶的标准青年,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这些传统书籍(应试教育除外)。即使自己现在每天坚持读书,也没有将这50本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我的书单。

于是,我在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渴求读书,却都不去读这些国学经典。我想,答案可能有三个。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键关注,或许过往的内容能够帮到你~

第一,心不静、气不沉,就读不了国学经典

爱读书的你一定知道读书需要“心静”的,即使你的工作再忙、压力再大,但当你打开书籍,你的心是会沉下来的,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书。但读国学书籍,需要的却不是一般的“心静”,而是一种入道般的“静”。

试想,《论语》、《庄子》等书籍,且不说即使你看的是白话文翻译版,也必须要看很多遍才能看懂。

而如果真要领悟其中的道理,个人认为没有几个小时长时间的静心思考,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心还是不够静。

第二,过于关注“学以致用”,而忽略了知识的潜在熏陶

读书是个慢活,每个三年五载看不出来你有什么变化。虽然我明白这个道理,也做好了这个准备,但我在选书、读书的时候,依然会选择更“直接”的书籍。

比如,教你演讲、沟通、写作、做PPT的书籍。也会辅助选取一些名著、小说、传记等,但往往这些书的内容非常简单:解决一个问题或解释一件事情。

而对于这50本国学经典,他们是“解决很多问题、解释很多事情”,也就是说,读其他书,我很容易就能把握主线:这本书就讲了这件事。我读懂了,直接用就可以了。但读这50本国学经典,我很难把握主线,即使读完了我还是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事。

第三,缺乏氛围,没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一般来说,读国学书的人多是功成名就、老退赋闲的叔叔阿姨,而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尤其是普通的上班族,“主动”读国学经典的,估计100个里也找不出1个。没有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自然也就缺少了读这些经典书籍的动力。

至少,我虽然知道这些书很好,但还是没把它们纳入我的书单中。或许,在将来的某天会进行系统性的阅读。那你是否正在读,或打算读这50本经典书籍呢?


我是千城,谢谢你读到最后,觉得有用就点赞、留个言吧!

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读书,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今天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发生口有它的特殊历史地位,也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近些年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上的创新,是走在了大部分媒体的前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五十本传统文化书单是之前人民日报列出来的,基本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大学期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古代文学史上基本都翻过这些作品,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时间有限的话,有几本必读,会长久受益:

1、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蕴含的日常智慧非常丰沛,对于人间世的看法虽是两三年前,但是到今天它其中依旧有通明的道理可以学习。

2、道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德经五千言真是天地之大智慧,虽然很多层面是形而上的,但是那种视野是可以给读者带来历史感和通透感的。庄子是逍遥人士,读出自由来。

3、《诗经》,汉语之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难有相媲美的,那种最初的汉语之美,也可以帮助你今天去面对汉语的陈词滥调。

4、《史记》,无韵之离骚,最好的史家,最好的一部历史书,历史之中的人物,也能想象你在当下变成历史之后会为何。


老李有刀


本来不知道推荐的五十本书有哪五十首,看了一下朋友祁门小谢贴的图,才发现这五十本书和这个问题槽点满满。

要说这五十本书大概分为了四大类:经学(儒家经典)、子学(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史学(历史类)、集(古典文学)。

放儒家经典我不反对,但是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幼儿启蒙读物,比如糟粕弟子规。给小孩子启蒙,与其灌输教条的道德,不如去看《声律启蒙》这样艺术和美的启蒙读物。做人应该怎么做,不是说说就懂了,而是自己去经历,把别人的想法强加在自己的经历上也是无趣。

而其他书,诸如诸子百家的《列子》,这本书真伪存疑,学术圈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本伪书,是魏晋之人的高仿品。当然了,伪书不代表没有学术价值,但,推荐这本书却不谈真伪问题,容易让人走入误区。


《文心》我并不知道是什么书,《文心雕龙》倒是可以谈一谈,《文心雕龙》有专门的“龙学”,《红楼梦》有“红学”,《史记》有《史记》研究会……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一本书都有无数前人研究,成果丰硕。与其追求读多少书,不如追求质量,认真读其中几本,再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肩膀上收获更多东西。

吃透一两本足以,贪多嚼不烂,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所以,读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半卷


这50本书当中,有48本是读完了的。


说到这几十本书啊,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学生年代,思绪猛然回到了过去。这其中有的很早就开始看了,比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这几本,初读的时候,可以说字都认不全,认全了也理解不透什么意思。


小学、初中都陆续度过很多,包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等等,也算是因为学习的需要吧。


我记得高三那年,自己觉得明显语文的功底还不够,于是在书店去买了成套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文学书籍,这五十本里边,有好多都是那个时期买的,包括《周易》、《老子》、《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尔雅》、《战国策》等等,我自己非常感谢当初的自己,我一个理科生,高考语文能考那么高的分数,跟这些书是离不开的……


正巧了,《浮生六记》这本书我刚看完不久,工作了这些年,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着实不多,但我觉得看书这个事情,一是得坚持,而是得看得进去才行,此话一点都不假。


没看过的有两本,《红楼梦》、《颜氏家训》


说道四大名著,我要说没看过,怕是会被人打死,但我确实没看过《红楼梦》,不过多少倒也听了一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都还没看,非要找一个理由的话,我想,可能是因为个人不喜欢“红楼梦”这个名字吧,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至于《颜氏家训》,我决定近期买来看一看。


看书的用处很多,文字功底的积累也离不开,曾经我也能大段的背诵《周易》、《老子》,这些书在当年并非考纲所要求的,仅仅只是个人喜欢而已,另外,除了这五十本书,还有很多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都是值得一读的,华夏几千年的文学底蕴太过深刻,需要我们学习的也还有太多……


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评论区讨论,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分享不易,且读且关注。简繁y社区不仅仅是证券分析师,也是文化爱好者,一起讨论“钱”的问题,一起讨论书法、太极、茶道等传统文化。


易论招财圈


我一名冶炼行业炉前工,业余爱好国学。从2004起研读诸子经典。对法家的研究,最为精深。


我读过的诸子经典有《论语》、《孟子》、《荀子》、《孔丛子》、《孔子家语》、《左传》、《礼记》、《周易》、《尚书》、《诗经》、《老子》、《庄子》、《列子》、《公孙龙子》、《韩非子》、《尹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尸子》、《鬼谷子》、《战国策》、《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山海经》、《孝经》、《竹书纪年》、《世本》,《黄帝四经》、《淮南子》、《史记》、《楚辞》、《管子》等。



在我的众多书籍中,叶蓓卿先生译注的《列子》最为经典 。黄克剑译注的《公孙龙子》同样经典 。由于俺文化程度低,基础差。为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专门读了王力版的《古代汉语》。

我读书时,做详尽的读书笔记。大多数经典俺都读三遍。读第一遍时作篇内笔记。读第二遍时,就补充篇内笔记,又对读书笔记整理归类。 第三遍进行补充整理。最重要的是第二遍。当然也有例外,《韩非子》读了八遍。两年后,诸子经典全部读完,还会再重读。《鬼谷子》只读了两遍。因为《韩非子》博大精深,而《鬼谷子》则相对浅薄——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马屁。可以说《韩非子·说难》篇,就是一部《鬼谷子》。


我读书最疯狂的时候是2011—2015年,每天读书、写札记的时间达五六个小时。耗时最长的是《左传》,用了五个月才读完三遍。其次是《周易》,用了两个月才读完两遍。

现在,还有《鶡冠子》、《新序》、《法言》等少数诸子经典读。读过这三五本经典后,我再把所有的书再重读一遍,然后准备办个草根版的国学讲坛。所有对国学有研究,独到了解的工人、农民、个体户都可以参加讲解。文史专业的教授谢绝参加。这些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99.99%的人,要么是糊涂蛋,要么是狗奴奴。


杨朱学派


我看到底下已经有好多朋友罗列了这50本书都是什么,我在这里就不费笔墨再说一遍了。如果问我读过多少,我只能说大概有30本吧,而且让我汗颜的是,里面还有我第一次听过的书比如《名贤集》、《文心》等。

我其实是想说点题外话,也算是一种吐槽吧。首先,我不懂《人民日报》为什么要选这50本书,在我看来,其中有些书是不值得选的。最搞笑的是,为什么要选《白香山诗集》而不选《白氏长庆集》或者中华书局版的《白居易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白香山诗集》是什么,但是一说《白氏长庆集》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白居易。没错,《白香山诗集》其实就是后人编辑的白居易的文章和诗词的,但是只节选了一部分白居易的东西。

而且,最让我无语的是,放的图片是广陵书社的《白香山诗集》。其实,我们现在的出版社都不会出版这套书,因为有好好的《白居易集》。广陵书社这套书定价1200元,还是影印本,我不知道推荐者是给大众开书单,还是给文学系的研究生、博士生(还得是专门研究白居易版本的)开的书单。而且,白居易的文章与韩愈、柳宗元相比,价值差了很多,因为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更有章法,也更易读,容易学习(钱穆就曾建议学写作先学韩柳)。

此外,这50本书封面选的也有些随意。比如《礼记》吧,为什么要选择上海古籍版的?我不是说这个版本不好,而是这个版本有些偏难,这个书是元代学者陈澔根据个人理解对《礼记》做注的版本,作为给大众的普及读物,应该选择中华书局王文谨译解的《礼记集解》。我们知道,《礼记》这部书文字晦涩难解。所以,大众没有必要非要边看边查字典,对于大众来说,了解里面的内容即可,所以为什么不推荐权威带有注解的呢?

还有,里面推荐的《诗经》、《左传》、《大学》、《中庸》也是如此,我就不一一说了。最后,再来说说《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版本吧。《汉书》、《后汉书》是中华书局版,版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两个版本的既没有注释,也没有翻译。《汉书》还好说,毕竟班固的文字好,有古文功底的人还勉强可以读懂,但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文笔着实很差,还使用了很多冷僻的词汇。所以,应该选用中华书局另一版带翻译的比较好。


最后再来说一下《资治通鉴》,我很纳闷,《白香山诗集》推荐了个1200元的影印本,为啥《资治通鉴》却推荐了个节选本呢?明明中华书局有更权威的全本,还出过由沈志华主编,囊括很多名家翻译的《白话资治通鉴》,其实放这两个中的哪一个都更合适。

最后,我想说,现在出版泥沙俱下。很多典籍,因为没有版权限制,很多出版社都为了赚钱肆意出版,有的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会找名家点校,但有些出版社就胡乱拼凑,甚至随便印点原文就出版了。我们很多媒体,应该在推荐书的时候,为大众甄选好的版本,只有这样,大众才能不至于花冤枉钱买到质量差的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