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宜昌可能成为湖北省会吗?

清睡一梦


肯定得说,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有两个前提:

1,武汉直辖;

武汉直辖后,湖北省就只有三个城市有竟争省会的可能性,那就是宜昌、襄阳和荆州。

宜昌和襄阳同属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个鄂西南,一个在鄂西北,目前在湖北和武汉一起,隐然是三足鼎力之势,政治地位较高,且经济发展也都比较好,所以武汉如果直辖,宜昌和襄阳成为省会的可能性非常大。

再说说荆州。荆州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为中国九洲之一,也是春秋战图时代,楚国的都城,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解放后的荆州,经济发展一直是中规中矩,如果武汉能够直辖,从荆州的历史地位、文化沉淀等方面来讲,我认为也是有竟争省会的机会的。

但武汉GDP占湖北省的比重太大,如果武汉直辖的话,湖北省基本上是报废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目前武汉直辖的可能性不大。

2,中国行政区划大调整;

中国现在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共有34个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与美国的930万平方公里面积相比,行政区域比美国少17个(美国共有51个州),所以一直有传言说,中国目前的行政区规划太少,最好是划分成50个行政区域。

如果这一传言最终能够实现的话,那么宜昌成为省会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感悟社会人生


最近有很多襄樊和荆州的网友认为宜昌地处鄂西,属山区丘陵地带,城市没有发展的潜力,因此不适合做湖北的省会,本人对此不敢苟同,结合以上几点“理由”,一一作出分析,望大家斧正。

1,大家可以看看江苏省地图,江苏省会南京也同样处于本身最西部,丘陵地形,与安徽接壤,三面环山,依江而建,在这一点上,宜昌与其是极其的相似,况且宜昌在湖北的区位度比南京还稍微强点,而宜昌的江面至少比襄樊的江面要宽些吧。因此“地理位置说”在事实面前是不攻自破的。

2,今天湖北的教育资源大部集中在武汉市,其它城市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只有黄石的湖北师范学院、宜昌的三峡大学和恩施的湖北民族学院(注:荆州的长江大学不久将搬到武汉),而这三所学校中,唯有三峡大学实力最强,其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武汉的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大学,大有叫鼎中国高校TOP100之势,相信在新省领导班子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其定会创造出一个不亚于上海大学的新的辉煌。

3,宜昌经济状况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市,且在其东西两边还可以依靠长江一线同时接受来自武汉和重庆两地的辐射,对刺激其经济爆炸式发展大有裨益。想必这点,襄樊、荆州则显得苍白无力,难道河南南阳能够辐射到襄樊吗?

4,宜昌可以依靠三峡建设的优惠政策高速发展,而襄樊,荆州没有大的工程上马,实难得到足够重视。

5,襄樊市区目前要比宜昌大,但是省会城市不一定是本省最大的城市,宜昌和襄樊就如同南京与苏州一样,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可以分庭抗礼,这样可以更好的刺激两座城市创造政绩,高速发展。

6,武汉直辖后,湖北+武汉的格局也将神似江苏+上海的格局,上海人也说吴语,认同吴文化,直辖只会在行政上割裂武汉和湖北,却永远割不断武汉人对于荆楚九头鸟文化的认同。而武汉的崛起也将带动湖北的崛起,就如同上海发展好了,江苏也跟着沾光一样。


阿志的农村生活


其外,培养和笼络一大批政客为之宣传,使梦想成为现实。
宜昌,地处湖北省西部,为三峡大坝所在地。境内风景秀丽,水资源丰富,全市人口不足五百万。

梦想成真后,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山水环境最优美的“省会”城市。

作为一个喜爱宜昌的“粉丝”,我认为梦想成真很难很难。先不说武汉是否会让出这省会宝座,省内城市是否会支持也很关键。

而且宜昌综合实力与武汉相比,GDP差距近万亿,如何才能让武汉甘愿接收领导?何况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三,于情于理都找不到能够说服湖北各地州及数千万人民群众。


看鉴襄阳


上次回答了一条类似的问题,襄阳和宜昌的朋友都争着为自己的家乡说话,也未必不是好事,要有竞争对手,才能快速发展,今天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说宜昌PK襄阳,咱们不争湖北“第二城”,共守第二方阵,好吗?宜昌有没有可能成为省会城市?我们先看看一些数据。

随着湖北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宜昌、襄阳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双城记"

襄阳,屹立汉江南北两岸;宜昌,坐拥长江中上之界。前者是三国之乡,后者有巴楚文化。

进入新世纪,襄阳挺进汽车产业,宜昌开发三峡工程,两个城市各自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既增强了自身实力,同时也似乎进入了并驾齐驱、你追我赶的状态。

论GDP,去年两城都是3700亿级别,且旗鼓相当了好多年;论发展机遇,两地都是湖北自贸区的片区之一;论交通区位,襄阳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宜昌则坐拥长江之利……一时瑜亮,难分伯仲。

在湖北,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省城市发展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但湖北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担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003年,为改变武汉“一城独大”的局面,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确立了“一主两副”发展战略,襄阳、宜昌被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事实上,这是两个既有竞争、更多合作、共同发展的城市,他们毗邻而居,你追我赶,共同担起了湖北经济“一主”“两副”“多极”三角支撑中重要的“第二角”。

城市实力大PK

1、宏观GDP总量:诚实的数据,惊异的相近

直观的对比,更容易看清双方的真正实力。

近年来,两地的GDP总量在我国中部除省会外的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以2016年为例,两地GDP总量仅次于中部第一名的河南洛阳(3782.9亿元),省域副中心名号当之无愧。而近6年的GDP对比发现,两地也是如影随形。

(▲图一 2011-2016年襄阳和宜昌GDP总量对比)

2003年之前,襄阳的GDP总量一直高于宜昌。之后,宜昌超越了襄阳并维持至今。2011-2016年间,宜昌GDP一直略高于襄阳,差距多则14亿元,少则3亿元。

如果用武林高手来形容两座城市的话,二者可以说是叶孤城对上西门吹雪:都是高手,谁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在战斗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如果一定要决出个胜负的话,也许就要看一招一式里的你来我往了。嗯,我们必须将宏观的GDP指标解构,去看看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差异——谁更合理,谁更有后劲?

2、产业结构:襄阳有工业之强,宜昌得三峡之利

襄阳和宜昌,都已经发展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襄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业上,犹以重工业最为突出。早期,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襄阳培育出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相比之下,宜昌在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历史使命下,产业结构呈现出轻重工业兼备、但以轻工业为主的特征,主要产业包括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和新材料产业。

以2016年为例,两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状况如下图:

(▲图二 2016年襄阳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

(▲图三 2016年宜昌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产值)

2016年,襄阳和宜昌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产值分别为7034.7亿元和6219.1亿元,差距为815.6亿元。因此,从工业结构角度看,尽管襄阳和宜昌虽各具特色,但襄阳的重工业更具竞争力。

襄阳的重工业占比较大,主要产业产值也略高。这与工业类型本身的特征有关:相比轻工业,重工业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在财政税收方面也更具有相当的优势。如果说汽车制造成就了襄阳,那么三峡工程则繁荣了宜昌。

宜昌正是利用了三峡翻坝运输带来的机遇,发挥其作为交通集散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物流产业。如今,翻坝经济已成为宜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孕育出以旅游、交通运输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使其拥有襄阳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

(▲图四 2011-2016年襄阳与宜昌旅游总收入)

首先,依托长江和三峡工程,宜昌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三峡大坝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等,在湖北省内可谓“一枝独秀”,成为省内旅游产业的一大龙头,其对旅游品牌的宣传,也成为省内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

反观襄阳,则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 “三国文化”,并有古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古城墙等特色资源。尽管两个城市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但是从旅游业的产值看,宜昌的优势远胜襄阳。

小结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两个城市的现有主要产业呈现以下特征:第二产业方面,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襄阳更具竞争力,轻重工业兼备、轻工业为主的宜昌略逊一筹;第三产业方面,宜昌的旅游和物流比襄阳更有优势。

3、 交通条件、城市规模等:各具优势

除了GDP总量和经济结构之外,交通条件、城市规模及规划管理、房地产行业投资等因素,也是城市实力比拼的参考内容。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襄阳)

从交通区位看,襄阳和宜昌仍然各具优势:襄阳的铁路运输优势明显,宜昌则水、陆运输方式共存。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境内不仅早有汉丹、襄渝、焦柳等铁路,近年来又发展汉十高铁、郑万高铁和蒙华铁路。这使襄阳成为省内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铁路枢纽,也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要塞。

而宜昌,近几年动车得到发展。宜昌成为连接武汉、重庆等西南城市的枢纽,交通地位明显提升。当然,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城市和三峡工程所在地,其最大的优势,当属航运

从城市规模看,襄阳常住人口数量比宜昌多。2011-2016年间,襄阳常住人口均高于宜昌,且差距逐年扩大。

(▲图五 2011-2016年襄阳与宜昌年末常住人口)

人口数量,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level——武汉入列超大城市,过千万的人口也是重要指标之一。仅以人口数量为参考,襄阳的城市规模更大。但是,宜昌在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上,成效较为显著。其中,宜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被当成样本,在全国推广。

人口多寡和城市管理水平,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市场。但有意思的是, 2016年襄阳的房地产投资总额较高,但是销售总额低于宜昌,如下图:

(▲图六 2016年襄阳与宜昌房地产相关数据)

小结:从GDP指标、产业结构到交通条件、城市规模,襄阳和宜昌在各方面各具优势,难分高下。

如何继续齐头并进?

目前看,宜昌和襄阳正处于你追我赶、难分伯仲的阶段。

那么,两座城市如何继续齐头并进?有专家指出,一是各自实现产业转型,二是相互取长补短。

(一)产业转型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对两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

不只是襄阳和宜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发展都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产业转型。秦尊文认为,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而言,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方向如下:

1.襄阳:利用第二产业政策优势,开发第三产业潜力

襄阳的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问题,但是,问题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变成机遇。

襄阳的汽车和装备制造发展现状不错,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新能源汽车、研发高新电池电极、充电设施等。但是,汽车产业转型应注重市场的变化。例如,新能源汽车看似前景广阔,但是短期内汽车市场需求难以变现,颇有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另一方面,襄阳可以与周边城市协调,与十堰的商用车、卡车,随州的拖拉机、洒水车等专用性汽车,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这或许是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同时,襄阳建有专门的航空航天工业园,也是国家和湖北省批准的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背景下,襄阳应合理利用政策带来的机遇,开发军民融合产业的潜力。

第三产业中,襄阳的铁路运输优势明显,又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大的城市,可发挥铁路物流优势,发展商贸和物流。另外,襄阳的信息服务、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因为持续的人才引进也初见成效,应继续加强。

旅游产业方面,襄阳虽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6年的旅游收入却不及十堰(襄阳297.2亿元,十堰361.2亿元),似乎有点对不起丰富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因此,襄阳应奋起直追,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

如何把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转化成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襄阳已经开始在信息产业、航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出了探索,但转型之路漫长。

“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本次党代会报告里这段话,或许意味着襄阳迎来了新的机遇。

2.宜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重化工业转型

现阶段,宜昌现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金融已占据重要位置,但从产值看,重化工业比例仍然较大。然而,在长江重化工业饱和的背景下,化工污染也成为长江污染的重要源头,因此,宜昌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产业转型的困境。

从第二产业看,过去,宜昌的化工、建材、水力为主的电力产业较多,但维护三峡生态环境的使命,需要宜昌做出一些“牺牲”

。如今,宜昌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布局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向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向转型。

但是,宜昌现有的特色产业仍然需要加强,应注重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安琪酵母、人福药业等传统产业的特色。此外,宜昌的卫星导航和航空产业也初具规模,可以分别与武汉、荆门联合,获得进一步发展。

从第三产业看,宜昌应继续发挥三峡的自然旅游特色,巩固水电旅游名城的品牌。另外,近年宜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过钢琴节,并建成了钢琴文化产业园,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联动效应,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增强旅游城市的竞争力。

另外,宜昌的翻坝产业一直争论比较大,重庆等上游城市积极要求兴建三峡第二航道,而湖北希望留住这个产业。

对此,秦尊文说: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第二通道的必要性存在争议,随着经济的增长,水运到后期基本处于缓慢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下降状态,美国和德国都是这样。因为当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主时,需要水运的大宗货物会减少。如果投入巨资修建第二通道,修好后因货物量下降又用不着了,岂不是大的浪费。

相比之下,宜昌的而翻坝产业已经不需要投资,就算国家决定修建三峡第二通道还要考虑到地质、生态、投资等多方因素。因此每年几百个亿的翻坝产业宜昌接着做,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

小结由此看来,在这一轮的经济转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果襄阳产业转型顺利,在高科技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突破将稳胜宜昌;如果宜昌沿江高新科技产业园成功,宜昌可胜襄阳。

两个城市发展前景如何,与外在的国家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但谁能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让高科技人才来得了、留得下才是关键。谁能更好地利用时代赋予的机遇,谁就是时代的英雄。

(二)取长补短

宜昌经济之强,强在县域经济。夷陵区、枝江市、宜都市、当阳市4个县市区跻身湖北县域经济20强,稻花香、枝江、兴发都是从县里走出来的企业。

相比之下,襄阳经济强在大企业,过百亿的企业有三个,过千亿的产业有两个,但弱在县域经济。但襄阳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其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天籁,楼兰,英菲尼迪三条汽车生产线在襄阳,每个汽车都有上万个零配件,延伸产业链,做好产品配套就够襄阳人吃的了。

如能实行一镇一品,让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产品与汽车配套,乡镇经济强了,何愁县域经济不好。关键是当地的干部要想办法,打入汽车供货商原有固化的圈子。

襄阳高新区的发展值得宜昌学习。襄阳从全国引进技术人才,与武汉合作着力打造信息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襄阳云谷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越做越大,襄阳的航空航天产业让其成为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可以说,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互联网+的产业开发上,襄阳已走在宜昌前面

宜昌现在也布局沿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起步晚,步子慢,关键还在于人才引进方面落后了。宜昌是2015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学习襄阳经验,以合作、挂靠、办博士后流动点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科技人才大有可为。

就城市风貌来说,宜昌作为旅游城市,干净,整洁,规划好。城市网格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而襄阳的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望:第二方阵,三足鼎立

综观全文,襄阳和宜昌两个城市的比拼,无论发展现状还是未来展望,都各具特色和优势,终究还是难分高下。从湖北经济发展全局看,二者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像两个“副班长”一样,兢兢业业,与“班长”武汉共同进步,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印象清江






爱宠君


对于武汉从湖北划出去,成为直辖市,然后省会搬到襄阳的问题,已经谈了很多年了。作为一个在武汉呆了很多年又在襄阳混了这么久的人,有必要来我觉得有必要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武汉成为直辖 ,湖北直接在中部沦为二流省份。

目前对于中部地区,具体的就是湖北 湖南 河南 山西 江西 安徽 6个省份,进行比较。2010年数据

省份 亿元 常住人口(亿) 人均GDP(元) 美元河南 22942.68 0.96 23898.63 3530.34

湖南 15902.12 0.69 23046.55 3404.47湖北 15806.09 0.59 26609.58 3930.80

安徽 12263.36 0.62 19684.37 2907.80山西 9088.06 0.36 25244.61 3729.17 江西 9435.01 0.44 21210.37 3133.23

在看各省会占全省GDP的比重

中部各省中 以湖北最为明显 武汉市的GDP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

湖南 长沙占了全省的百分之28

江西 河南 安徽 的比重就相对小一些了

很明显的看的出来 在中部各省中 武汉市对于整个湖北来说就已经是占了一个大头

如果要在湖北省内把武汉市为直辖市 可想整个湖北的GDP少了三分之一

也就是刚刚一万亿的GDP 这样的总额 就基本和江西 黑龙江省持平了

2011年中部非省会城市GDP十强名单第1名:洛阳(2723亿)【河南2】第2名:南阳(2200亿)【河南3】第3名:宜昌 (2140)【湖北2】第3名:襄阳( 2132亿)【湖北3】第3名:岳阳(1900亿)【湖南2】第4名:衡阳(1700亿)【湖南3】第5名:常德(1700亿)【湖南4】第6名:芜湖(1658亿)【安徽2】第7名:安阳 1560亿【河南4】第8名:平顶山 1560亿【河南5】第9名:许昌 1550亿【河南6】第10名:株洲(1550亿)【湖南5】

其实可以看到中部城市的GDP 比较 因为现在是谈论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

我就先说总量不谈人均 人均的等会在说

总量来说 武汉是 是绝对的中部第一 毕竟有一千万的人口支撑 为中部的第一大城市

整体上讲从科教文卫来说都是整个中部首屈一指的城市

在中部省会中 武汉超5500亿的GDP 属于第一梯队

长沙4500亿和郑州4100亿处于第二梯队

其他属于第三梯队 襄阳和宜昌与其他省会城市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2011年城市GDP排名(前50名)

1、上海市 16872.42亿元 增长 9.9% (沪)

  2、北京市 13777.90亿元 增长10.2% (京)

  3、广州市 10604.48亿元 增长11.0% (广东1)

  4、深圳市 9510.91亿元 增长12.0% (广东2)

  5、苏州市 9168.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1)

  6、天津市 9108.83亿元 增长17.4% (津)

  7、重庆市 7894.24亿元 增长17.1% (渝)

  8、杭州市 5945.82亿元 增长12.0% (浙江1)

  9、无锡市 5758.00亿元 增长13.1% (江苏2)

  10、青岛市 5666.19亿元 增长16.0% (山东1)

11、佛山市 5638.47亿元 增长14.0% (广东3)

  12、武汉市 5515.76亿元 增长14.7% (湖北1)

  13、成都市 5500.00亿元 增长16.0% (四川1)

  14、大连市 5150.00亿元 增长15.2% (辽宁1)

  15、宁波市 5125.80亿元 增长12.4% (浙江2)

  16、南京市 5086.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3)

  17、沈阳市 5015.00亿元 增长14.0% (辽宁2)

  18、长沙市 4500.00亿元 增长15.5% (湖南1)

  19、烟台市 4358.46亿元 增长14.9% (山东2)

  20、唐山市 4300.00亿元 增长13.0% (河北1)

21、东莞市 4246.00亿元 增长10.3% (广东4)

  22、郑州市 4100.00亿元 增长13.0% (河南1)

第二,换省会 ,面临太大的经济压力和交通压力

而湖北省内作为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和宜昌都只有2000亿GDP 约为武汉市的三分之一,城区人口的估计两百万 我说的是城区人口 。

所以以目前的形式看,如果省会到了襄阳,在武汉一系列的与湖北有关的科教单位已经省政府都要搬到襄阳, 目前襄阳的交通还是承受不了的,襄阳的交通已经处于车多路窄的阶段 由于属于古城 ,在城市道路上拓宽上受很大的限制,成为省会,整个城市的规划必须进行大改。而且在襄樊换成襄阳这个名字的时候都花了几个亿,如果真的迁省会,为何不趁着改名直接,换省会。

如果在武汉的一系列以湖北挂名的学校迁到襄阳 ,光是在学校选址 ,甚至在学校的建设上估计就要花上五年时间,甚至面临学校办学无法进行改组。例如: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大学 ,都需要费相当大的力气来重新在一个城市上进行建设。一个在高等教育上并没有深厚的积累,估计不好在教育这一块进行最好的规划。

第三,历史文化因素

从湖北省的历史文化上讲,从古以来,湖北省形成,就基本上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趋势,清末时期的湖广总督的首府就是在武昌,湖北做为中部的中心,全省各个地区的差异比较大,特别是发言上,鄂东鄂西各有不同,需要一个有实力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如果以襄阳为省会,到达鄂东或许会有诸多不便,而且文化上的相容性比较小,襄阳以中原文化为主,而鄂东则多近徽赣。所以在文化上还是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的。【如上文章转自新浪微博】

【关注惠益农,蓄力健康,共筑美好生活!】


惠益农


如果武汉直辖。省会之争在襄阳,宜昌二选一,宜昌山区较多,城市发展必须挖山平坑,襄阳则不同,一马平川,有利于城市发展。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也是考核一个作为省会城市的重要目标值,还有就是襄阳市现任领导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被宜昌市领导抢走省会帽子的,都需要政绩的


lv渝小2


宜昌要成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前提是武汉必须成为直辖市,一旦武汉成为直辖市,宜昌才有可能成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而且跟宜昌同样有可能的还有襄阳,宜昌和襄阳同时作为湖北省的二副,都非常有实力成为湖北省的省会。

宜昌,宜居之城昌盛之城,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地产富饶周边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丰富,各色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不仅有各个五百强企业入驻在这里,而且无论是轻工业还是化工企业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我想既然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那么把宜昌评为全国十大养生城市应该不为吧。

宜昌人杰地灵景色秀丽,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周边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文化底蕴丰富城市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宜昌,著名的世界水电之都、钢琴之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列前茅、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自然流域漂流之都、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四名、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


嘿宜昌


湖北下一个省会是襄阳,虽然宜昌gdp和襄阳gdp差不多,甚至高一点,但是宜昌gdp主要来源于旅游,而襄阳已经大量的发展工业,轻工业,农业,金融等,更适合作为省会,这已经是内定的事实,传言湖北省政府已经在襄阳打好了地基准备从武汉迁过去。


loki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