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責備人時候,經常會說“不成器”、“難成大器”,意思是希望他“成器”、“成大器”。

可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卻說:“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成為像器具那樣的人。

什麼是“器”呢?“器”,就是我平常使用的這些器具,比如鍋碗瓢盆、桌椅板凳,乃至汽車、飛機、輪船等等。但是這些器具,一個器具只有一個用途,不能多用,所謂一器一用,不能互相融通。比如鍋是煮飯的,碗是盛放的,鍋不能當碗用,碗也不能當鍋用。飛機就只能天上飛,不能水裡航行;輪船就只能在水裡航行,不能在天上飛。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這裡用“器”做比喻,說明要做一個君子,就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功用,只做一種事情。

君子求學,要博學多聞,才藝廣泛。不僅大事能做好,小事也能做好;不僅這方面在行,其他方面也要精通,凡是有利於眾生的事,無論大小事情,都能盡心盡心,做的很優秀。不能說學醫的就只會看病,學書法的就只會寫字,學法律的就只會幫人打官司,讓他乾點別的就不行了,那就真成了“器”了。

我們現在的大學跟四書裡的《大學》,就完全是兩碼事。四書裡的《大學》學的是什麼?是“明明德”,就是證悟自性,這是聖人之學,培養出來的是君子,是聖賢,他不侷限於一門學問技藝。而我們現在的大學,講究的是專業,只培養人的一種用途,學的只是知識技術,培養的是“器”的人才,聖賢教育培養的君子,是“不器”的人才。

但君子博學多聞,他是有前提的,否則那就是“樣樣皆通,樣樣稀鬆”了。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德為本,是通往心性的學問,培養的是有道君子,道體一旦得到,它的受用無量無邊。所以說這是根,其他的才藝都是枝葉花果。就好比一棵大樹,它的根扎得越深,長出來的樹幹就越粗壯,枝葉就越茂盛,結的花果就越漂亮、碩大。如果我們只追求枝葉花果,就好比瓶中沒有根的花,只能供人觀賞,沒有什麼生命力。所以君子博學多聞的前提,是要先明心性。

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乾坤太極,皆器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無非器也。況瑚璉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雲:下學而上達,便是不器。此言得之。”

蕅益大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更究竟圓滿了。他說,形而上的叫做道,這個道看不見、摸不著,用言語也表達不出來,《道德經》上講“道可道,非常道”。君子求學求的是道,只要得“道”了,那就一通百通,其他的一切德行、學問、技藝都不成問題了。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他說什麼是“器”呢?凡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形相的東西,包括我們生活的地球、整個宇宙,都算是器。乃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人的主觀意識觀念,也都是器。也就是說在沒有得“道”之前,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說、所想,都是器。

所以他又說,更何況“瑚璉斗筲”呢,那就更不用說了,當然也是器了。子貢曾經問孔子,老師你看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汝器也”,子貢又問“我是什麼器?”孔子說:“瑚璉也”,瑚璉就是古代宗廟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皿,是一種很貴重的東西,在這裡比喻子貢是個治國安邦之才。所以孔子對子貢的評價很中肯,子貢雖然是一個很有能力、很有作為的一個人,辯才無礙,甚至能說服諸侯停止戰爭,但他還只是一個器,因為沒有證道。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那“斗筲”是什麼呢?都是很小的容器,鬥能容十升,筲是竹器,能容一斗二升。斗筲一般形容氣量狹小之人,跟瑚璉不是一檔次。有一次子貢問孔子,“當今從政者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孔子對當時的那些朝廷官員,根本看不上,說他們就跟斗筲一樣,都是氣量小、見識短的人,不值得一提。

李卓吾說:“下學而上達,便是不器”。意思就是說,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不可能頓悟證道,就要先從基礎學起,從形而下開始入手,一門深入,長時薰脩,一直到證得自性為止,就叫下學而上達,這就是“君子不器”。如果我們求學不是為了證道,只是侷限於一門技藝、學問,那就只是“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