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一般练功夫的人,都喜欢兼收并蓄,凡是他接触到的功夫,都去学来,以多为能。特别是个别武术教师,以为自己既懂外家拳,又会太极拳、八卦掌……,货色齐备,如百货公司—般,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爱好者。这本来也不足为怪。但此风流行起来,连个别提倡太极拳的人,也无定见,受其感染,主张练太极拳也兼练其他功夫了。若你自己愿意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旁人自然不便反对,但如用这种观点来提倡太极拳,则有使太极拳越来越走向末路的危险。是本欲爱之,实反害之也。

工了里生产某种产品,都非讲求质量第一不可,一量出了次品、废品,就一害国家,二害自己,三害群众。武术又怎能不讲求质量的精良而只求数量的众多呢?须知多必然妨碍精,终身专练一艺,都未必能达到高超的境界,不专一又如何能提高质量呢?(少林寺武术易筋经洗髓,道教形意拳桩功站桩)从锻炼身体方面说,各种拳术有各自不同的锻炼效果。但从拳术本身的内容,从技击、从增长武术的功夫方面说,各种拳术,有的劲道相同,可以兼练。有的劲道不同,就不能兼练。而太极拳呢,和其他各派拳法大为两样,不仅是不同,而且还完全相反。形意拳、八卦掌与太极拳虽同为内家拳法,彼此劲道尚且不同;若说外家拳与太极拳,则劲道全然迥异。一是以刚致用,一是以柔称能。有一些外家拳师,且是以千斤大力士自居(在重庆,过去就有千斤大力士和双千斤大力士的)。太极拳以练到柔若无骨,丢尽一切硬力,舍己从人为目的。南辕北辙,方向各异。太极拳以松柔为法,以虚无为最高境界,一个人尽一生的精力,尚且不容易松柔到家,练成太极拳高手,又怎能既是外家拳专家,又是太极拳专家呢?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看到刊物上介绍的很多拳师,都是精通内外各家拳术的时候,有识之士,是只觉好笑的。

雅轩老师主张太极拳不能与其他拳法兼练,这实在是很有见地的金石之言。真正有志于太极拳、酷爱太极拳者,应极力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精研拳理,勤学苦练,努力提高其质量,这才是在真正提倡太极拳,爱护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艰深繁难的功夫,所谓“功夫吃工夫”,要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严肃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解放以后,为了更易于普及,有关部门编了“简化太极拳”,这就够了。可个别人总喜欢在缩短套路上用心,将太极拳套路越缩越短,以为这就是越好。即使编者志在普及,用心良苦,无奈运动过少,就不能达到将身体练柔软的目的,与太极拳架的作用不相适应了。而月.编来编去,编去编来,还是在外形上着眼,套路越来越多,不过使后学者眼花缭乱,徒增烦扰而已!对提高太极拳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决不是我们所应努力的方向。(少林寺武术易筋经洗髓,道教形意拳桩功站桩)看来,今后在普及的基础上,该如何提高太极拳质量这样的重要问题,还有待解决。本书即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希望专家们多出谋献策,使我们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大国,和乒乓球大国一样,为国争光。拳理探讨临摹名家拳照

张卓星在他的《太极拳锻炼要领》中说,在太极拳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急于求成,二是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和普及不够,质量上不如人意,太极拳内功的“味道”不浓。这些,和我的看法都很一致,简单说,就是理论太差,拳味不对,还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普及的数量大了,质量却不一定合格。

我想补充一点,在大量推广“简化太极拳”和“太极拳运动”时,对前辈名家在功夫上的成就重视不够,或者说对他们高质量的拳架的模范作用认识不足,因而未能采用他们高质量的拳照来做教材。

从60年代起.大量推广“简化太极拳”、“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在国内、国外,深入人心,可谓遍地开花,对促进人民健康,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无疑是应该称道。但作为样板的图像,则和广播操差不多,生硬而直挺,并不具有太极拳松柔稳静、神宜内敛的特色,没有拳味,不像太极拳。可是为了适应推广之需,这些图像大量印制成册,于是“以书为证”,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太极拳就是这个样子了。

倘若从太极拳的质量方面看,从发展技击的内容看,“简化太极拳”和“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也可以说是不无遗憾。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我们向来有“师高弟子强”的谚语。凡是学习一种高深的技艺,总是特别强调要找明师。所谓明师,也不过是说明他达到了高质量,是明白人,有利于学者模仿,不致引错路而已。

有志于书法的人,总会以名家的碑、帖为师,长期认真地临摹,即使未必能超越前人,总可以取得相当的成就。近代不就出了于右任、沈尹默和谢无量等等,大量的书法家么!从来不见有以中小学生低水平的字为范本而练成了著名书法家的先例。取法乎下,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我们推广简化太极拳时,就未能得到重视,也真是遗憾。如果再寻根究底地推论下去,倒是很有意思的。

我曾想,如果当年在发行《简化太极拳》和《太极拳运动》时,就特别强调一下太极拳的独特拳味,并采用杨澄甫的拳照作榜样,那末,今天的太极拳质量,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吧!

可惜,咸丰年间还没有摄影,杨露禅未能留下他练拳的风采来。稍晚的杨班侯、杨健侯,仅仅留下了一些轶事和只言片语,也未能留下他们的拳照。如今只能凭我们的想象、猜测,去捕捉他们练拳时的流风逸韵了。倘从他们功夫上的精纯,去推测拳味,无疑该是超绝的。

万幸的是,杨澄甫、吴鉴泉的拳照留下来了,雅轩老师的拳照留下来了。这就为后辈留下了优良的传统和拳味纯厚浓郁的种子。后学就能从他们身上生牢固的根,发健壮的芽,开繁茂的花,结丰硕的果。正如书法中的二王、欧、颜的字帖一样,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少林寺武术易筋经洗髓,道教形意拳桩功站桩)作者见闻有限,也许还有很高成就的拳照,未能耳闻目睹,或因种种原因,还一时未能发表出来。但如将已经见到了的,放在拳理的“天平”上,客观地加以衡量,细加品评.就不能不承认,尽管前人创造了太极拳这样技击超绝的拳种,和它独具的精深细密的理论,从而使它获得了美好的声誉,而我们这些后人是不够争气的。很多拳照,实在看不得,不是扬眉怒目、剑拔弩张;就是神情拘滞、硬而不柔。差点太极拳味,比上述前辈差远了。

太极拳是技术,也是艺术。可惜,一般人或由于师承不高,“先天不足”,或智慧不够、钻研不勤、发掘不深,等等原因,只是在技术的漩涡中回旋了一生,彷徨在练体、练气的阶段,未能向练神的境界转化深入,没有能进入艺术的领域。这只要将各种太极拳书中的拳照,与上述名家一比,就明显地看出了他们的差距。

名家的拳照,充分体现了拳理,表现了深厚的功力,或者浑厚沉着、气魄雄伟,或者松柔稳静、神气飘逸,或者兼而有之。都带有极为浓厚的艺术趣味。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正如欣赏名家书、画一样,是一种极为愉快、令人陶醉的艺术美的享受。但这种美,要内行才有欣赏的眼力,外行也不是绝对欣赏不了的,只是情趣迥异罢了。

如果真喜欢武术的话,建议大家站桩,练练桩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比较认可的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无极桩修正身法,混元桩进行换劲,然后三体式或者太极拳套路练劲,经过进一步练劲用劲,效果非常显著。

想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这种现代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深邃,被肤浅的认为落后!由中医及武术,我心痛哉!很多习武的人,对传统武术莫名爱好,但却缺少明师指引,难以客观正确的认识武术,即便是自己修炼,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带文化属性,很多地方很多窍要,非指点无法突破。正因为传武的误解泛滥,急需拨乱反正,我师兄应众人邀请,提笔著书,成《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一书,广传武术思想,点破修炼窍要,为广大爱好者答疑解惑,帮助广大爱好者了解武术,练习武术,其拳拳之心实为我等钦佩!师兄常说,虽水平有限,但也愿做法布施,以弘武道。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缘得见者,望惜缘!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功夫吃工夫”,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去钻研,才能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