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裡的李嚴?

金大諞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李嚴是一個有能力但無品行的人,不能控制的慾望毀掉了他,讓他和諸葛亮離心離德,從戰友變成了敵人。具體記載如下:

有能有為,可信之人

李嚴字正方,南陽郡人。年輕時任郡吏,以有才幹著稱。荊州刺史劉表派他走遍了州中的郡縣。曹操攻入荊州時,李嚴正任縣的行政長官,便向西進入了益州。劉璋任他為成都縣令,也以能幹而出名。


建安十八年,劉璋讓李嚴代理護軍的職務,在綿竹抵禦劉備。李嚴帶領部眾投降了劉備,劉備任他為裨將軍,劉備取得成都以後,任命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平亂有功,託孤之臣

建安二十三年,馬、高勝等盜賊造反,糾集數萬人的軍隊,打到了資中縣。當時劉備正在漢中,李嚴沒有讓朝廷增加兵力,只率領郡中士兵五千人前去討伐,便平定了叛亂。隨後李巖又多次平定叛亂,在章武二年,劉備徵召李嚴到永安,任其為尚書令。


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同受劉備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領朝廷內外的軍事,留在永安鎮守。建興元年,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建興四年,轉任前將軍。因為諸葛亮準備出兵漢中,李嚴應當處理後方事務,便轉移屯紮在江州,留下護軍陳到駐紮在永安,全都統屬於李嚴。

李嚴給孟達寫信說:“我與諸葛孔明一起受先帝委託,憂慮深而責任重,希望得到很好的同伴。”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信說:“處理公務就像流水那樣順暢,果斷的決定取捨沒有滯留,這是李巖的天生優點。”他就是這樣的被人看重。

因私廢公,難堪重任

建興八年,李嚴遷升為驃騎將軍,因為曹魏大將曹真要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命令李嚴率兩萬人赴漢中。諸葛亮又上表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主持處理李嚴走後留下的公事。諸葛亮因為第二年就要出兵,又任命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處理丞相府的事務。

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屯軍的祁山,李嚴負責催促都督後方運輸。到了夏末秋初的時候,正趕上大雨下個不停,後方的糧食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把這個意思告訴諸葛亮,請諸葛亮撤軍。諸葛亮聽從了李嚴的意見撤回軍隊,李嚴聽說軍隊退了回來,又變成一副吃驚的樣子,說:“軍糧非常富足,為什麼撤回來?”



李嚴想用這個辦法解脫自己辦事不力的罪責,顯示是諸葛亮不進軍的責任。又向後主劉禪上表說:“我軍是假裝撤退,想一次引誘敵人出來再與他們戰鬥。”於是諸葛亮把李嚴前後給他的信和給後主的奏摺全部拿出來,李嚴的過錯就明顯的顯露出來,理屈詞窮只好低頭認罪。

罷官免職,永不復用

於是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說:“自從先帝逝世以後,李嚴的任上治理自己的家產,喜歡使用小恩小惠,只求自身安全,沽名釣譽,不對國家的事擔憂盡力。在我將要北伐曹魏的時候,想得到李嚴的兵力,以鎮守漢中,李嚴對此卻用了各種手段進行抵制,絲毫沒有要出兵的意思,反而要求再給他五個郡,讓他當巴州刺史。去年我準備西征,想讓李嚴主持都督漢中的事物,李嚴卻對我說曹魏已經給司馬懿等輔政大臣特權,准許他們開府自行任命下屬官員。



我知道李嚴的用意,他是想逼迫我答應他的條件,從而為自己牟取利益。所以我上表請求李嚴的兒子李豐主持江州事務。提高對李巖的待遇也使得當時需要能夠得到滿足。李嚴到達漢中後,我把丞相府中的事物全都委託他辦理,群臣上下都奇怪我為什麼這樣厚待他。這是因為當時大業還沒有完成,漢朝的處境岌岌可危,當時糾正他的短處,不如對他進行褒獎。我只是以為李嚴的慾望在榮譽和利益方面,想不到他的心術不正到了這種程度,如果對這件事拖延不處理,將會導致禍亂失敗,這都是我的不聰明造成的。我不能再說了,說得越多越增加我的過錯。”
於是將李嚴罷官為民,流放到梓潼郡。建興十二年,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也發病而死。李嚴在流放的時候,常常希望會重新啟用自己。諸葛亮去世,他認為後人誰也做不到,所以激憤發病。李豐做官做到朱提太守。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永安的確稱得上是蜀漢與吳國之間的戰略要地。李嚴之後在此地任職的如鄧芝、羅憲等亦皆一時之傑,且所在治績有稱) ,而李嚴的軍政才能亦頗不俗,算得上負責永安內外守備的恰當人選。

此外,由於在夷陵敗退之後劉備並未直接返回都城成都,而是停於永安,因此,此時永安相當於皇帝行宮,有著更為特殊的地位。 在章武三年劉備困篤之時,距離夷陵之戰結束尚不到一年,雖然蜀漢與吳國已經開始重新互通使節,著意修補和慢慢恢復原先的同盟關係,但大戰剛剛結束,作為慘敗的一方心存警惕加意嚴防也是完全正常的情況,更由於永安有著如前所述的特殊地位,因此其守將當然要選擇重人( 蜀漢在此地守將的選擇上慣用重人,

按照《李嚴傳》的記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可見李嚴在犍為太守的任上表現了頗高的軍政才能,故而劉備召其前來並將永安託付於他,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綜上所述,《李嚴傳》中“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的真實意思應該是: 以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對吳一線國境內外的軍事事務,留鎮永安。


李三萬的三萬裡


李嚴,(?—公元234年)字正方,後改名李平,南陽人。原是劉表手下秭歸縣令。曹操南下後,李嚴去投了劉璋,被劉璋重用為成都令,獲得不錯名聲。


李嚴曾帶軍抵抗劉備取益州,後來投靠了劉備。劉備也重用李嚴。他是《蜀科》的五位制定者之一。

《三國演義》李嚴出現的不多。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在白帝城託孤時,李嚴被命為中都護,知內外軍事,留守永安(白帝城)。

李嚴與諸葛亮同樣是託孤大臣,他卻逐漸被諸葛亮邊緣化。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由於他糧草辦理不力,本來前線形勢還不錯,他給諸葛亮說因連續有雨,糧草接濟不上不如退兵。諸葛亮無奈只好放棄大好形勢,退兵。


不料,李嚴在諸葛亮退兵後,為了塞倘自己辦理糧草不力事實,在劉禪面前反問諸葛亮:“糧草充足,為何要退兵”?諸葛亮只好拿出他的書信作證。李嚴自相矛盾,原形畢露,被劉禪貶為庶人,遷徒枝潼。

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獲得消息,知道自己無望被起用,激憤而死。

李嚴的才能,是被劉備和諸葛亮所承認的。諸葛亮在用李嚴上,還是十分的忍讓的。歷史上,諸葛亮曾想讓李嚴把守漢中,來幫助他北伐。李嚴推脫不去,甚至要求劃出幾郡,讓其做太守,被諸葛亮拒絕。


李嚴在北伐糧草的事上,明顯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屬於掩耳盜鈴。劉備託孤使李嚴出現了私心,被私慾矇蔽。對諸葛亮大權在握,心存嫉妒。本來是一代名臣,卻落個晚節不保。


路遙lgy


李嚴,字正方,他是蜀漢的重臣,於劉備臨終之前,李嚴和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後來在諸葛亮一次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督運糧草,但是因為連天多雨故而道路難行,結果就延誤了時日,諸葛亮不得已回師。然而作為蜀漢重臣的李嚴為了推卸責任,反而把責任推到諸葛亮身上,責怪諸葛亮北伐回師。

雖然李嚴在之前就和諸葛亮有些不和,但是諸葛亮覺得李嚴和自己同為託孤輔政大臣,如今天下又未定,是不宜自相攻擊的,所以諸葛亮心中還是覺得李嚴能和他一道同心協力為蜀漢效力的。

然而因為李嚴推卸責任之事,讓諸葛亮對李嚴失去了信心,覺得李嚴不顧全大局、只在乎自身的利益而無為國效力之忠心,於是就上表彈劾李嚴,結果曾經為劉備臨終之時的託孤重臣李嚴就被廢為庶人,流放梓潼郡。

諸葛亮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事小事都親自辦理,結果諸葛亮因為蜀漢操勞過度就積勞成疾而去世。

本來被廢為庶人兵流放梓潼郡的李嚴,還是希望能被起用的,而他覺得蜀漢滿朝文武大臣,只有諸葛亮有可能會起用他,所以他就一直靜靜的等待著。然當他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他認為別的大臣不可能在起用他。結果李嚴就激憤發病而死。

這是歷史上的李嚴,那如何評價《三國演義》裡的李嚴?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是卻是以歷史為基礎而創作的。內容雖有虛構的,但還是有不少真實的故事。而《三國演義》裡的李嚴雖然和歷史上的李嚴有著出處。但基本上還是相同的。

李嚴在投向劉備之前,是劉璋的手下。在劉備入川時,李嚴曾被任命守綿竹以拒劉備,曾和黃忠大戰四十多回合不分勝負。之後投降劉備。劉備去世後,李嚴亦是劉備的託孤重臣。後來因督運糧草不力而推卸責任,因此獲罪廢為庶人。諸葛亮去世後,李嚴因認為無人再起用他,就發病去世。

李嚴能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的託孤重臣,說明李嚴是才能不錯的。但是李嚴卻是一個自私、不以國事為重的人。比如他曾主動要求分地建立巴州,他為巴州刺史,並且還曾慫恿諸葛亮受九錫、晉位稱王。

當然不管如何,李嚴能成為劉備的託孤重臣,說明他是有才能的,是受到劉備信任的。而劉備之所以信任他,是因為他有才能、為劉備的蜀漢做出貢獻的。比如李嚴曾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蜀科》,而這又奠定了後來蜀漢的法律基礎。


中孚鑑


李嚴在歷史上飽受爭議,與後來叛漢的孟達一樣,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猜想。

要說才幹李嚴是非常能幹的,在任期間他所治理的郡縣皆為上佳。犍為太守任上,他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雖有面子工程的嫌疑,但其優秀的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還參與過蜀漢律法《蜀科》的條文制定,說明這是個非常全能的行政人手。

論及軍事,他也曾多次平定過治下叛亂,更有一次以5000郡國兵便擊潰了數萬馬賊的壯舉,後來更是被劉備任命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這樣的託孤任命與孫策任命周瑜掌武張昭腐輔文之策一般無二,顯然在那位識人極明的劉備眼中,李嚴是堪比周瑜的託孤重臣。

可就在他仕途如日中天之際,劉備的病逝使得李嚴愈加狂放,開始陷入權力的漩渦。他不顧蜀漢的實際情況,自恃甚高不肯與諸葛亮合作,一心爭權論勢,最後借兵糧押送不便之事令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被諸葛亮識破後貶為庶人。



他的老鄉陳震曾評價他“嚴腹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在李嚴尚未爭權奪勢前來暗諷他。

“鱗甲”這一詞在漢代可不是什麼褒義詞,是指一個人猶如蛇一般狡詐,用心險惡。


歷史小跟班


應答,簡單點,蜀國內部就有兩大勢力,一股劉備舊部,二就是以李嚴為代表的投劉備的一股,李嚴身份重不重要,只看白帝城託孤,就諸葛,及李嚴,實標上就是劉備自知大限已到,用李嚴來平衡諸葛權力的手段,劉備死後諸葛與李嚴的關係就開始惡化,對諸葛一手遮天的有反感,而李嚴也不支持六出祁山的連年戰亂,損兵折將,勞民傷財,而諸葛又掌兵權,又是承相管國內大小事宜,李受排擠而無能為力,國內混亂,託孤大臣也就閒在家中直止病故,其實李嚴很有能力的,否則劉備也不會這麼信任他,僅服劉備而不服孔明,這也就是蜀國強不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淺談。


9紫氣東來


也許,劉備讓李嚴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本身就是一個錯。李嚴是南陽人,曾經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下面做官,幹練精明,很得劉表和劉璋的信任,是一個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官僚。   212年,劉備準備進攻成都,但軍事實力不夠。213年,劉璋派李嚴指揮駐紮在綿竹的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誰想,這位一向以“忠心”著稱的前線指揮官卻率領軍隊和一些官員投降了劉備。劉備經過幾次大戰,最終攻佔了成都。   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嚴得到劉備的信任是理所應當的。但這的確不是他成為劉備託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讓他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根據地的舊人這一身份,劉備為了籠絡劉璋集團,擴大新建立的蜀漢政權的基礎,只能對李嚴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可是,他同時又讓李嚴擔任中都護,駐守永安。   也就是說,李嚴名義上是託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職責是鎮守邊疆。從古到今,沒有一個輔臣是在中央之外的。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於後主劉禪的影響似乎都是間接的,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確實是空有託孤虛名,並無照顧劉禪之實。   那麼,是他不想照顧嗎?是他真的不想有託孤實名嗎?   當然不是。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   蜀國的政治制度是兩漢的延續,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勳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皇宮衛隊長,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瞭然。   按漢制,李嚴的中都護是沒有軍事大權的,反而是司隸校尉有監察之權。另外,李嚴的尚書令本為九卿之一的屬官,掌管皇帝收發公文書函,而諸葛亮的錄尚書事則為加銜,也就是超越尚書檯,總領檯閣諸事。最後,漢末三國地方權重,州牧刺史更具影響力,就地方職稱而言,孔明以領益州牧,已為地方大員。   事實就是,李嚴遠在永安,距離成都甚遠,僅這一點就對李嚴堅守崗位的職責造成非常大的打擊。首先,光祿勳是衛隊長,他應該時刻在皇帝身邊,可李嚴卻無緣兵巡皇宮,只能駐留邊境,實質上不可能盡職護衛皇帝。其次,尚書檯為處理皇帝奏章等文書的官職,若是尚書令人不在皇宮附近,所有文獻、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遠在天邊的李嚴經手,因此李嚴的尚書令更無法實地掌握尚書檯各項事務。最後,中都護本來就是邊將,擔任這個職位的人根本就無法影響到中央。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更何況李嚴位處邊陲,即使皇帝有事發生,他也不可能在有效時間內趕到。確切地說,他完全被趕出了中央。我們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劉備根本就沒打算承認李嚴輔臣之實,他讓李嚴空頂著輔臣的帽子,不過是為了穩定當時的局勢。   可李嚴並非是逆來順受之輩,如果說,他不明白這是劉備奸詐的話,那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攬朝中大權就讓他極為不舒服了。


事情該從他駐守永安時說起,在這期間,發生了幾件很不尋常的事。第一件事是,益州從事常房去南中巡視,但他在巡視途中卻不宣傳他上司諸葛亮的教令,卻以都護李嚴的書信去曉諭益州郡各大姓家族。第二件事是,李嚴的好朋友孟達投降魏國以後,很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兩人互有書信往來。李嚴這個人在三國時的名聲並不好,他歷事三劉(劉表、劉璋、劉備),朝秦暮楚,當時,他率軍鎮守蜀國的東大門,如果他像當初投降劉備一樣投降曹魏,蜀國的前途不堪設想。這些徵兆首先就引起了諸葛亮的重視。   第一件事可看做是李嚴在與諸葛亮爭權力;而第二件事則完全可以看做是李嚴又犯了三心二意的毛病。   但是,諸葛亮畢竟顧忌李嚴。首先,李嚴並非好惹之輩;其次,諸葛亮自己正在為蜀漢王朝開疆拓土,無暇顧及。226年,李嚴被調往江州,到了這個戰略要地後,他多年來對中央政權和諸葛亮的不滿開始發洩出來。  


 首先,他在江州修築大城,周圍十六里,修建蒼龍門和白虎門,還計劃在城西十里處鑿通後山,匯通兩江,建設一個新城市,作為他的勢力控制的據點。同時,他要求諸葛亮把五郡劃給他建立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緊接著,他又希望中央政府允許他開府治事。要知道,當時在蜀國,只有丞相諸葛亮一人才有這個資格開府治事。   無數事情都讓諸葛亮感覺到,如果不把李嚴除掉,遲早有一天,他不但會飛走,並且還會掉過頭來咬蜀漢政一口。諸葛亮猜得沒有錯,當李嚴手握蜀國四分之一的重兵後,他就開始違抗中央的命令,並且對諸葛亮派來的人故意冷落,進行排斥。   這個時候的江州儼然已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軍事中心,要同蜀國的中心成都分庭抗禮,平分秋色。李嚴能發展得這麼快,完全是靠著劉璋舊部的身份。諸葛亮與李嚴的關係也成了當初西周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二公分陝而治的勢態。   諸葛亮當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開始向李嚴進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晉升江州都督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命令他帶領軍隊兩萬人前往漢中。同時,又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辦理善後事宜。李嚴找不到任何藉口來推辭,並且也沒有必要推辭,在他看來,江州還在他姓李的手裡。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達漢中,諸葛亮就命令他留駐漢中,署漢中留府事。   第二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讓李嚴負責供應軍需物資。但事情就出來了,有人告李嚴施展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手段,企圖誣陷諸葛亮。李嚴的“罪行”被揭露後,諸葛亮“當機立斷”,聯合高級官員二十二人上表給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外地。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李嚴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簡直是扯淡。   接著,諸葛亮掌握了江州都督李豐的兵權,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揮官,從此後,江州這個戰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國政府的掌握之中。   而隨著江州的歸來,劉備的政治遺囑也宣告了破產。這個中國歷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溫和實質卻最狡詐的皇帝的政治遺囑從開始就註定要破產,他讓李嚴作為輔臣之一,不過是想安撫劉璋的舊部,但諸葛亮徹底打破了這種安排。後來,蜀漢政權的滅亡仍舊是由新人(劉備這一面的人)和舊人(劉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導致的。


昭烈名臣


李彥是蜀中名將,秉性忠厚,很講究義氣,先為劉章麾下,後在張飛的感召下,歸順劉備,為劉備入川,李下來汗馬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