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懂得緊,不叫真正懂太極拳

鬆緊的問題無疑是拳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記得當年曾經向姚宗勳先生請教什麼是鬆緊,姚老笑答:“你要懂了鬆緊就懂拳了”,也就是說,解決鬆緊的矛盾貫串學拳的始終。關於這一點,老前輩們有很多經典的語錄,如“鬆緊緊鬆緊相連”,說的就是鬆緊之間有無窮的轉換變化;又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說的是鬆緊都要適度,不可絕對化。王薌齋先生說“沒有對與不對,只有當與不當”,就是回答眾多從學者經常問“到底是松對還是緊對”這樣的問題。王老的意思是說,談論鬆緊不能離開前提條件,是松還是緊都要以具體情況為轉移,否則是無的放矢。

不懂得緊,不叫真正懂太極拳


那麼,什麼條件下該松,什麼條件下該緊呢?對此,姚宗勳先生給出了明確的答覆。原則上,除了發力的瞬間,其他時間都應當是松的。這個松當然不是絕對的,起碼要保持基本的站姿和間架,不能和睡覺的松一樣。當年看姚先生站樁,全身肌肉鬆軟下垂,給你的感覺就像囊膪一樣。內家拳的老前輩們一再告誡要松著練,就是因為初學者的通病是身上過緊,在練習時使了不少多餘的勁。人在使勁的時候是無法揣摩意中力的。如果平時練習都松不下來,大敵當前、性命相搏之際就更別想鬆下來了。對敵時,不松就不能神志清逸、揮灑自如,不松也不能靈活多變,更無法做到引進落空。和姚先生推手時,他是很鬆的,不慌不忙,沒有一處跟你頂勁。

不懂得緊,不叫真正懂太極拳


你想使勁,一使就空。很多菜鳥憤青級的習武者,對手尚未接近就開始跟自己使勁,全身緊成一個,滿腦子對抗意識。對高手來說,這種人是極好的靶子,可以打得很漂亮。這不單純是實作經驗的問題,更是平時練習的問題。身上一緊的結果是百骸不靈,機動性差。各關節呈剛性而不是彈性連接,鬆緊調節的功能盡失,被對方牽一髮而動全身。渾身發緊的人很容易被牽動,老前輩們稱之為“茶壺嘴”,好比一把茶壺,一按嘴整個壺就翻倒。其實茶壺嘴現象是很值得深入討論的,身上緊只是原因之一。因為本文是討論鬆緊的,所以就不談其他方面了。據說摔跤界的老前輩有的抱著女人試,因為女人軟,對抗性差,反而不易牽動,也就摔不漂亮。武術高手要是看你不緊,還要把你叫緊,然後打你才打得漂亮。其實站樁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調試鬆緊,沒有鬆緊緊松的轉換,就沒有生生不已之動,結果站成死樁。有人以為站樁就是要站出整勁來,這隻說對了一部分。體察如何全身整體一緊當然很重要,但這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體察周身哪裡還沒有鬆下來。因為松是緊的前提,如果平時就緊,發力時怎麼還緊的出來?你自己還跟自己使著勁呢,發力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如果平時身上鬆緊不一,你對身體各部分的調動就不會同步,發力時你的那一緊肯定不整,所以,以緊求整必然不是真整。鬆緊是一對矛盾,相反而相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所以沒有絕對的松,也沒有絕對的緊。平時沒有充分的松也絕不會在用時做出充分的緊。推手時對方和你一搭手,你還要不要松?當然還要松。不松你需要的時候怎麼發力呀?說松,松和松也不同;有人搭手的松和沒人搭手的松肯定不會完全相同。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不使多餘的勁兒。這個原則說起來簡單,真做可並不簡單,很多練習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初學拳的往往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一搭上手,我緊還擋不住,你還讓我松?”沒錯,功力不到讓你松你也松不下來。這不是簡裡提個醒、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要想松著對敵,需要脫胎換骨的一番功夫。否則實作時,一著急,用力對抗的本性不由自主就又出來了。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脫胎換骨談何容易!除了明師指點,訓練對路,還要刻苦用功,用心體悟。練了一輩子過不了這一關的何止千千萬萬,誠可嘆也!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要不全松、要麼全緊。全松是全面放棄,這樣的松不是真正拳學意義的松,是所謂的“懈”。全緊是指對方一進手就全力以赴,要禦敵於國門之外。就像一個低水平的指揮員,在戰場上手頭不留預備隊,光拼消耗,想反攻手裡都沒人。這麼幹,碰上低水平的對手,可以僥倖打個平手,碰到高手就只有捱打的份了。習拳者還應當注意到,鬆緊也有很多層次。經過一段訓練,也許能做到站樁、試力都能松著做了,那麼有人和你搭上手了,你還能很放鬆地推手嗎?對方緩來時你能松,對方急來時你還能松嗎?來力輕時你能松,來力重你還能松嗎?推手時能松,散手時還能嗎?對方用驚、彈、炸等不同的力會不會把你叫緊呀?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在訓練中逐個解決。一般來說,如果有正確的指導,本人悟性不是太差,又勤奮努力,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可以見到效果。那麼,怎樣才能鬆下來呢?記得當年問姚先生“什麼是松腰?”,老先生沉吟了一下,然後一字一頓地說“松-腰-就-是-松-腰”。這不跟沒說一樣嗎?可也不敢再問了,自 己琢磨去吧。現在輪到年輕人問我了。這麼說吧,無論你想摸什麼勁,必從站樁摸起。樁裡摸不到的,別處更摸不到。放鬆一般需要意念誘導,再用意念省察體認。用語言說不清怎麼就是鬆了,但你自己有感覺,當你身體的某一部分真鬆下來的時候,是一種被抻開抻長的感覺。比如松肩,一旦鬆下來,你會感嘆說,敢情我端了多半輩子肩膀啊!又比如含胸拔背,背不鬆開就不是拔,越想使勁拔背越緊,越緊反而越拔不了。怎麼是松真不好說,但只要呼吸一不自然,一有努氣,憋氣,屏住呼吸,橫膈膜發緊等等都是有沒松之處。此外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分有意地追求松也松不下來,因為一有意就會在潛意識裡放進緊的訴 求,精神上已經先緊了。這裡用得到王薌齋先生的一句話,叫做“勿忘勿助”,過分有意即為“助”,是揠苗助長之意。講到松,不僅是肌肉、關節、韌帶等等身體各部的“硬件”要松,更重要的是意念這個軟件也要松。因為意念是主導,“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到了後來,意力不分,“意即力也”,意念要不松,身上能松才怪。這一點在平時不明顯,但一旦大敵當前,問題就出來了。精神上先緊張,意念一緊,身上不由自主也會緊,對於應敵十分不利。對此在平時就應當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一點在老前輩的著作中已經提到,不再重複。對敵時精神緊張的原因不外是畏懼被敵方擊中。真正的大無畏不是渾大膽,也絕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平日刻苦訓練的結果。要有充分的把握,知道對方打不著也打不重。這樣,你在對敵時,還沒交手就已經佔據了心理優勢,是典型的先勝而後求戰。

不懂得緊,不叫真正懂太極拳

有人問:“老前輩們說形松意緊,你說意念也要松,是否矛盾?”,這個問題問得好。由於能說清這個問題的老先生大多已辭世,這裡只好談談我個人的理解供大家參考。我認為,老前輩們說的形松意緊的緊,不是緊張的緊而是警覺的意思,是形松意警,是精神警覺而不是精神緊張。那麼,如何能讓初學者分辨是精神警覺還是精神緊張呢?精神緊張時意念是停滯,不敏銳、不清晰、不清醒的。表現為反應遲鈍,動作遲緩不靈。有和高手過招經歷的知道,雙方未接觸之前,自己滿警覺滿清醒的,一旦接觸,對方兩臂看來是隨隨便便往你這一撂,其實人家可能把體重加上鼓盪力一下子砸給你,你會瞬間腦子裡嗡地一下,好像喝酒上了頭,甚至有恐怖感。實際上人家已經把你叫緊了。要是實作,在你有這種感覺之前,你已經讓人家打飛出去了。說是高手把人叫緊再打,其實叫緊和打是一次完成,漂亮得很。由於極快,被打的人覺得像被電擊一般。自然要問的下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做到精神警覺而不精神緊張呢?”,其實老先生們也已經說了,就看你能不能悟出來了。練內家拳比練外家拳更強調悟性。習拳者要先多練多想,再問。這樣有好處。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雖然本文的標題是談鬆緊,但前面的篇幅幾乎都是談松。這是因為初學者的通病是忽略松,總想著緊上加緊,等足夠緊了好出去打人。老先生一般先說幾次松著練,或者在你站樁或試力時提醒一句“又緊了”。要是你還在那使勁,老先生知道跟你反正一時半會兒說不清,就先不說了,把你晾一邊跟自己使勁去。前面說松的底線是不使多餘的勁,現在要說的是,緊的瞬間是一點兒多餘的勁不留。一般人是平時不該使勁的時候跟自己使勁,真發力時又不能百分之百撂給對方,該鬆鬆的不夠,該緊緊不出來。初學者在體會緊的時候,容易注重強度而忽略全身的協調同步,其實,一個人身上的勁足夠用,就看你是否能在瞬間同時全部調出來。這些道理,老先生們都說過,自己也是慢慢才懂。在此,忠告愛好內家拳特別是大成拳的年輕朋友們,不要把功夫下在三拳兩腳,打三攜倆的局部具體問題上,把拳學整體中心的東西搞清楚才是拳拳服膺。這裡所說的道理,夠一個初學者練相當一段時間,不要求一下子全懂,也不大可能一下子全懂,練一段時間再回來看這篇文章,再想,再練,每次都會有不同體會。

不懂得緊,不叫真正懂太極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