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动人之处始终动人

艺术在法国社会改革进程中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生机。

19世纪法国艺术家们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感召,紧随时代的步伐,用回望古典艺术的方式从精神层面来矫正浮华的社会风尚。当时的学院与沙龙为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美术流派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与创新的契机,使得艺术在时代改革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贡献,不仅促成了法国艺术的全面繁荣,也使法国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的中心。

2018年1月30日至5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等联合举办“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号称法国19世纪最有名、最神秘的作品《朱庇特与忒提斯》,领衔103件学院派艺术精品,在国博内集中呈现法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最璀璨夺目的炫彩篇章。

巴黎高等美院 美的圣殿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享誉300年的殿堂级美术学院,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大陆,也对20世纪的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老一辈艺术名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常书鸿、方君璧、刘开渠等都曾就读于此。这里倡导的学院体制包括教学以及竞赛,成为了世界各地美术学院的标杆,培养了安格尔、卡巴内尔、布格罗、卡尔波等19世纪最重要的学院派代表。

学院前任院长、著名艺术家安格尔曾说:“素描者,艺之操也。”这句话对于后来在巴黎高等美院进修的中国艺术家徐悲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悲鸿也一直以素描为教学的基础,并影响了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学院的教学体系。遵循安格尔的训导,学生要学习古代经典艺术作品,大量练习写生并学习解剖学。在展览第一部分“学院的培养”主题里,巴黎高等美院在教学体制上的突出成就一览无余。

动人之处始终动人

安格尔的《朱庇特与忒提斯》首次来到中国,成为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

“透过罗马大奖看历史题材绘画及雕塑作品”和“为获得罗马大奖做准备:美术竞赛、情绪表达绘画、肖像画、风景画、草图和装饰艺术”主题下的展品,则反映出巴黎高等学院创始的美术竞赛体制对艺术创作起到的导向性作用。学生们在绘画或雕塑方面专事刻画面部表情,开始成就出一些杰作,在校期间绘制的素描草图也曾是现代美术流派的源头。风景作品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学院竞赛的指定题材,绘画类的装饰创作对建筑师们也十分有用……这些特点借由《专注与恐惧》《被普路托掳走的普洛塞庇娜》《美院的期末舞会》等一批作品被一一印证。

值得关注的是,1666年,法国皇室在罗马创建了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前身,赞助优秀的法国艺术家去意大利学习。赞助名额的选拔机制就是巴黎高美享有盛名的罗马大奖。该奖由国家出资,提供给获奖者3到5年在罗马居住的机会,在此期间,获奖者不仅能亲眼目睹意大利历代大师的名作,还能接受当世名师的指导。

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在学生时代都是罗马大奖的获得者,如安格尔、卡巴内尔、布格罗,他们的获奖作品都在这一部分展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安格尔于1801年获得罗马绘画奖的作品《阿喀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能在国博一睹它的风采,机会弥足珍贵。

沙龙 美术舞台犹如时代的镜子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沙龙展为18、19世纪法国艺术的繁荣做出很大的贡献。1737年起,学院每年在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大厅举办一年一度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沙龙展”,此后每次展览都被称为“沙龙展”。沙龙体制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欣赏者和赞助者,使艺术界更活跃、多元,也形成了新的艺术取向,影响着艺术的发展。风景画、肖像画、人体以及一些浴女类的专题创作,在沙龙展中占据着不可轻视的地位。

安格尔创作的《朱庇特与忒提斯》40年来首次走出馆藏地。这幅画号称是法国19世纪最有名、最神秘的作品,主题来自《伊利亚特》第一章节中的片段,画面呈冷色调,人物造型充满雕塑感,画中人物的身躯不合比例却有着奇妙的和谐,透着古怪、神秘却不古典的“哥特式”风格。朱庇特的妻子朱诺就隐藏在左上角的云端作思考状。想一睹佳人芳容,或许也是此幅画作吸引人关注的原因之一。

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弗朗索瓦·拉伯雷像》、卡米耶·柯罗的《意大利风光》,亨利·热尔韦以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场面创作的《4日晚上的回忆》等名作和其他一些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都是当时在沙龙中获得声誉的重要作品。它们以“沙龙及风俗画”“沙龙与历史”“科学与民主”主题,从不同方面向观众们讲述了沙龙辉煌的历史及其现代化进程。

中国学生 汲取灵感的追随者

20世纪初的灾难并没有让法国美术的乐观情绪完全湮灭,而当时的中国是对法国影响最为敏感的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到中国革命,法国美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表现形式,都成为现代中国美术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方君璧抵法时还很年轻,而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巴黎,她遭遇德国的接连轰炸,于是去往波尔多,后回到美院进入赫伯尔画室。方君璧也在沙龙展出作品。1924年,她所作的《吹笛女子》赢得成功,传及中国也引起很大的反响。她的作品《钱塘江》由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收藏,并被选出参加此次展览。

动人之处始终动人

方君璧的《钱塘江》(局部)

常书鸿则属于另一辈艺术家,他在中国先期受过艺术训练,在法国他追随的是徐悲鸿的系路。他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品趣整体上偏向现实主义。常书鸿先和其他奖学金研读生一起从里昂中法学校毕业,后到巴黎进入阿尔伯特·劳朗斯画室,此后获得不少为外国学生专设的竞赛嘉奖。他的《病中的妻子》是一件小幅杰作,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观看这幅画着实让人动容,人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游子的回归,回到其中法艺术之家。

文 / 刘超 图片提供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