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印钱”能拯救人类吗?也许真行……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玩过“强手”棋,简单说,就是在桌子上玩的纸质版“大富翁”。几个玩家轮流掷骰子,走到空地就可以造房子,走到别人的地盘就得付钱。每次玩这个游戏,我就喜欢做“央行”这个角色,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能管钱么——别看小伙伴们扮演华尔街大亨花钱一时爽,破产要钱的时候还不得求着我?

换在今天,真不知道美联储主席有没有跟我当年一样的优越感。

说回正题,近日来新冠肺炎表现出肆虐全球的征兆,韩国、意大利、日本、伊朗一个个倒下了,而国内的局面倒开始有所缓和,剧情反转得让人猝不及防。全球资本市场在疫情面前不堪一击,上周各国股市惊现大跌,欧美股市普遍周跌10%以上,数十万亿美元灰飞烟灭。

面对岌岌可危的经济前景,美联储终于按奈不住了。原本市场认为其会在3月18日的例行议息会议上降息(25或50个基点),结果美联储3月3日临时召开会议,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至1%-1.25%,远超市场预期。不过,资本市场在当天并没有太领情,美国股市很快由短暂的上升转为下跌——这情节就好像“突然对瞒着病情的病人说,你想吃啥就吃点啥吧”,你让病人怎么想呢?

美联储的这一招,基本宣告全球重启货币宽松周期,各国也有了跟随的充分理由。为应对疫情,目前全球已有多国宣布了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紧急财政方案,而财政开支的急速上升,最需要有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否则各国财政怕是难以持续。

比如日本的安倍首相承诺推出超2700亿日元的紧急财政支出方案,而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则表示央行会在必要时稳定市场。事实上日本一直是目前最大的财政与货币双宽松国家,面对疫情和东京奥运会,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和印钱力度是必然选择。

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欧洲国家意大利,则计划推出高达36亿欧元的措施来稳定经济。与日本不同的是,意大利没有印钱的权利,面对原本就巨大的财政窟窿,只能寄希望于欧元区网开一面的援助了——事实上欧洲央行自去年9月就已经重启印钱模式了。

另一个疫情严重的国家,韩国则准备了一项超过100亿美元的财政额外支出预算,目前市场预计其央行可能跟随财政支出政策降息,鉴于目前韩国1.25%的利率水平,将来是不是走向印钱也不免令人遐想。

然而,印钱能拯救人类吗?

是的。答案也许出乎意料,虽然印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充分条件),但某些情况下确实有必要。通俗点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货币总是与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发展出“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最重要的功能是当人类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时,可以共同分担风险。换句话说,国家也是一种“保险”。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大一统的时间很长,以至于很早便形成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地处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一端,以及毗邻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强大的季风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在与洪水、干旱、风暴的对抗当中,一个强大的国家体制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之下,欧洲虽然与中国面积相同,但国家数量却相当多。在面对巨灾时,欧洲的表现如何呢?要知道中世纪一场鼠疫曾让1/3的欧洲人口丧生。

货币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要素,货币主权是一国政府最重要的权利。货币的发行与运行,是国家运行机能的重要保障,当然也包括上述提到的这种“保险”机制。世界上最早的现代纸币是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为英国筹措英法战争费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797年英格兰银行不再履行纸币的金银币兑换义务后,历史上有政府首次享受到了铸币税带来的巨大诱惑。货币发行就此成为了国家机器“核心部件”之一,让政府能够短时间内透支信用,并集中起社会资源,再通过财政有计划地分配出去。

就这样,在国家行使其“保险”机制上,货币发行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不论是为战争筹款,还是应对重大灾难,一旦需要国家集中社会资源,货币发行这种看似无形、表面无痛的措施,比需要投票制定的法律,或是依赖高效执行与贯彻的行政命令传递要有效的多。它没有政治正确与否的争议,不侵害人权,不妨碍自由,给人民留下的,仅仅是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通胀而已,与战胜重大危机的迫切性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财政负责花,货币负责印,资本主义国家就这样用“市场化”的方式集中起资源,对抗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拯救人类。

相比之下,累计8万多人感染,疫情影响严重百倍的中国,目前也仅仅降息10个基点。经过大风大浪的中国人,选择的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开闸放水”。也许在一个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国家里,印钱不显得那么紧迫吧?

本文源自看懂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