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船報觀點|化危機為轉機,淬鍊中國修船“金字招牌”


船報觀點|化危機為轉機,淬鍊中國修船“金字招牌”

資料圖/maritime-quote.com


在全民戰“疫”的背景下,中國修船行業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疫情打亂了原有的計劃和安排,讓原已因高負荷運轉而不同程度存在脫期現象的修船企業的履約風險急劇增大。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修船企業全力以赴實施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雙線作戰,其中的困難和壓力也不容小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場不可抗力造成的危機其實也再次凸顯了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諸多不足。修船行業只有正視並深刻反思這些不足,加快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讓中國修船“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切實改變以價格為主導的市場競爭局面是修船行業“化危機為轉機”的必要之舉。疫情致使修船行業履約風險如此之大有兩大誘因,分別是“限硫令”和經濟性因素帶來的需求爆發,以及修船市場過於注重價格競爭。眼下的修船市場總體上是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且修船價格還不能完全體現中國修船一流服務的價值以及勞動力、安全、環保等投入的增加,這極大地加劇了修船企業對手持訂單的渴求,因為對其而言,只有建立在更大規模基礎上的產值才有利潤可言。截至疫情爆發前的1月上旬,有的修船企業原計劃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消化完手持訂單,2021年仍有脫硫塔改裝項目。對於“短平快”的修船行業來說,這樣手持大量長週期訂單會極大增加行業風險。可以說,在此次不可抗力的巨大影響下,修船企業和航運公司都是受害者。

未來,只有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供求雙方共同促使修船價格迴歸合理區間,才能確保修船市場穩健運行,抵禦各種未知風險,充分維護各方權益。

加快建設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產體系是修船行業“化危機為轉機”的重中之重。修船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依賴非常強烈。但疫情導致人員聚集、流動受限,許多修船企業都存在勞務工無法按時返崗、用工缺口較大的困難。這讓能夠極大減少對人工依賴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設備在此次復工復產中“大放異彩”。目前,修船行業中已開始出現一些先進的裝備,應用效果得到了生產實踐的檢驗。這不僅有利於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而且提升了效率,確保了品質。相信經過疫情的考驗,修船企業對推進技術工藝變革的決心將更加堅定。總體來看,修船行業提升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空間還很大,需要下大力氣實施科技攻關,融合深化數字化技術,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模式。

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出清力度是修船行業“化危機為轉機”的有力保障。

在此次疫情大考中,修船企業“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在應對挑戰方面,不同企業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高下立判,有的修船企業產能釋放率已接近100%;有的修船企業的前期工作幾乎停滯,復工復產進展也非常緩慢。在發展前景方面,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截然不同,有的修船企業多年前已償還完所有銀行貸款,擁有可觀的、可供運轉的自有積累資金;有的修船企業則面臨著隨時都可能遭遇的毀滅性打擊。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一直是影響修船行業健康發展的“病灶”,近年來,在央企集團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修船產能重組整合初見成效,產業佈局得到優化,但距離預期目標還有差距。因此,修船行業必須強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準,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產能障礙。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總體形勢持續向好,此次戰“疫”也必將贏得最終勝利。修船行業目前整體保持了疫情防控和生產運營的正常有效進行,待疫情結束後,市場應該可以逐步恢復到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疫情對修船市場的影響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作為全球修船行業的中心和服務全球航運業的最可靠力量,中國修船企業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為疫情影響而改變。重要的是,在應對疫情挑戰的同時,修船行業更需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為,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轉機,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淬鍊中國修船“金字招牌”,進而促進行業行穩致遠。

(記者 王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