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40餘家機構摘得“金字招牌”獎項

40餘家機構摘得“金字招牌”獎項

新京報副總編輯王愛軍(左一)為“2019 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務獎”“2019 年度傑出手機銀行獎”以及“2019 年度金融科技創新獎”獲獎機構頒獎。

1月10日,新京報舉辦了第十四屆新京報金融行業頒獎典禮,本屆活動以“開放、普惠、科技”為主題,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在內的40餘家金融機構獲得新京報“金字招牌”獎項。

其中,部分金融機構同時獲得多個獎項,例如中國郵儲銀行獲得“2019年度傑出小微金融服務獎”“2019年度傑出公益貢獻企業”獎項,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獲得“2019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務獎”“2019年度傑出品牌競爭力企業”獎項,上海銀行北京分行獲得“2019年度優秀財富管理獎”“2019年度最佳商業銀行”獎項,北京銀行獲得“2019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務獎”“2019年度市民信賴品牌”獎項。

在獎項設置上,本屆活動針對不同機構類型設置了不同的獎項,例如以銀行為主的“2019年度傑出小微金融服務獎”“2019年度優秀財富管理獎”“2019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務獎”“2019年度傑出手機銀行獎”“2019年度金融科技創新獎”“2019年度最佳商業銀行”等,以基金公司為主的“2019年度最受投資者信賴基金公司”“2019年度最佳主動權益投資基金公司”等。

2019年金融市場最受關注的改革舉措之一是科創板的落地,本屆活動專門設置了兩個與科創板有關的獎項,“2019年度科創板貢獻獎”和“2019年度科創板最佳投資機構”,前者由興業銀行北京分行、華泰聯合證券、方正承銷保薦、華菁證券四家機構摘得,後者由北極光創投、啟賦資本摘得。

新京報“金字招牌”評選活動自2006年啟動,至今已走過十四個年頭,是行業內最早、最權威的評選活動之一,通過評選促進了金融行業間的交流和服務質量提升,受到行業內的普遍關注和好評。

40余家机构摘得“金字招牌”奖项

曾剛:2020年金融行業分化將更明顯 把握資本市場中的機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頒獎典禮上進行了演講,分析2020年經濟、金融形勢與政策。曾剛表示,外部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使得2020年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金融行業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機遇。

在宏觀經濟方面,曾剛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穩增長是首要任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但下行的時間預計不會很長,下行週期已經基本接近尾聲。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穩增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有了新提法、新表述。首先,對於經濟的表述從去槓桿變為穩槓桿,去掉了上年的“結構性去槓桿”表述;三大攻堅戰的順序發生變化,防風險原來為三大攻堅戰之首,目前順序排在最後,強調風險可控,整體健康,壓實責任。其次是更強調宏觀政策合力,財政、貨幣、區域、產業、就業形成合力,財政提質增效,做好重點領域保障,貨幣政策靈活適度,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另外,在房地產長效機制方面,提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面,提出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各個部委的工作安排也相繼出爐。國務院提出,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要求今年貸款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國有大行普惠貸款增速不低於20%。人民銀行總體保持流動性的寬裕,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穩金融、穩預期,穩妥處置突出金融風險點,壓實各方責任;還提出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系統重要銀行的監管等。銀保監會突出進一步推進風險處置,改進完善小微、民企服務等。證監會主要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大力發展權益基金;強化風險化解。

在貨幣政策環境方面,2020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已經召開,規劃了2020年貨幣政策的整體框架。工作重點包括降低融資成本、匯率穩定、物價穩定,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傳導機制等。在數量目標上,強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在風險處置方面,強調重點機構的處置,去年出問題的幾家金融機構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在監管政策環境方面,銀保監會近期發佈《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於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進行了規劃,包括金融機構體系、金融產品體系的完善,風險化解,公司治理,對外開放等多個方面。其中,較為引發市場關注的是,《意見》提出,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曾剛表示,這是從改變融資結構方面提出的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是間接融資渠道,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實質上是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展。對於銀行保險機構,具體就是資管新規的落地,把銀行的理財產品、保險資管、信託等這些原來的影子銀行、通道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類機構,負債端還是在分流儲蓄,但資產端不再發行非標,而轉向資本市場直接投資,這樣就使得整個融資結構發生了變化,間接融資被削弱,直接融資增強。傳統銀行保險的間接融資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要適應結構轉化,而直接融資也會帶來新的機遇。

曾剛同時勾勒了2020年金融業的整體趨勢。首先是行業分化明顯,頭部機構受益,少數高危金融機構要面臨處置與退出。其次是在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方面,資產端可能比負債端更加重要,資產荒將會是常態,實體經濟分化加大,實際利率水平下行,有安全邊際的資產獲取能力再次成為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機構要從原來的信用中介轉化為服務中介,這也與融資結構的轉變有關。在風險管理方面,機構要轉變風險管理理念,今年是風險攻堅戰的最後一年,主要的風險可能都在要今年清除完畢。除了存量風險還有來自外部的風險,這也意味著風險複雜化,而風險管理能力本身,也將成為金融機構價值創造的核心能力。

與此同時,金融業也擁有新的發展機遇:與實體經濟結構變動相適應的領域,可能有新的業態產生;還有對外開放中的機會、區域發展中的機會、週期波動中的機遇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是資本市場中的機遇,直接融資增強,一方面有更多資金流入市場,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企業質量,這就意味著企業退市風險在加大,機遇和風險並存,也將推動價值投資理念慢慢形成。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