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軍事|中東亂局的歷史根源

撰稿|鄭渝川

從奧斯曼帝國解體中新生的中東多個阿拉伯國家,再到二戰結束後成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的主要動因除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阿拉伯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行動以外,就要歸於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為了各自的帝國主義野心所展開的激烈角力了。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肩作戰,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在中東地區的控制權而紛爭不斷,兩大帝國都試圖利用猶太人群體和阿拉伯族群的首領來為己方牟利。

軍事|中東亂局的歷史根源

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擊敗,逃到英國建立了自由法國組織的戴高樂,不過是個缺兵少將的“光桿司令”,需要跟維希政權爭奪合法性和影響力,但他依然將相當的注意力放在了中東,在藉助英國和美國援助而展開復國鬥爭的同時,精心策劃破壞英國在中東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的一系列行動。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並不希望英國在中東、印度等殖民地的統治宣告結束,卻為了爭取美國援助,不得不配合美國總統羅斯福承諾戰後推動中東在內世界各地殖民地走向民族獨立。英國和法國當時在中東下了一盤大棋,力圖削弱對方,讓阿拉伯各國和希望建立猶太國的猶太人聽命於己——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兩個大國激烈博弈所產生的對沖作用,所以才使得後來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有了建立成長的空間,諸如敘利亞等其他中東國家,也因殖民帝國的力量削弱,而最終獲得了國家獨立。

中東國家是英法競爭的受益者嗎?事實沒有這麼簡單。如前所述,上述國家的獨立是因為殖民帝國之間有了矛盾,但中東各個國家本身也有了突出的利益矛盾,特別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的矛盾,在兩國正式建立以前,已經走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可以說,在之後所發生的歷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等國居民造就的龐大難民群體,都是英法兩國長期角力的副產品,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都是其殖民競爭政策的受害者。《瓜分沙洲:英國、法國與塑造中東的鬥爭》一書從這個角度展示了中東問題接近“無解”的複雜性。

軍事|中東亂局的歷史根源

《瓜分沙洲:英國、法國與塑造中東的鬥爭》的第一部分即一戰間和一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內,英法兩國為了爭奪中東控制權,簽署《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領土的歷史。兩國為了鼓動阿拉伯人反對奧斯曼帝國,給該群體許下了種種美麗但不打算兌現的承諾。為了繞開《協定》的約束,同時避免美國加入對中東地區的瓜分和權力博弈,英國通過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暫時取得了與法國博弈中的優勝地位。但英國後來並沒有誠信兌現對猶太人的承諾,其政治誠信在中東地區接近全盤破產。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深層次矛盾自此點燃。

第二部分講述的是1920-1930年間,英法兩國國內政局變動,歐洲和平格局下兩國加緊爭奪中東控制權等因素造就的背景下,對中東問題造成的影響。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阿拉伯人在戰後提出獨立,但英國和法國都不準備兌現之前作出的承諾。兩國樂於在中東問題上給對方製造麻煩,各自給對方控制區內的阿拉伯人、爭取獨立的團體提供支持。在伊拉克等國開採出石油資源後,兩國更加收緊了對中東殖民地的控制。多年後,英法兩國捲入蘇伊士運河危機,原因同樣在於保全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掌控。這期間,阿拉伯人已經開始用游擊戰來對付英法兩個殖民強國,這種成本很低但殺傷力很大的戰術在近百年後還困擾著美國等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