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共9页。《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以前我们见到的都是刻本,分别有《渤海本》,《望云本》,后《艺苑掇英》发表了这个墨迹影印本,引起学界轰动,启功先生特为此撰文介绍。然毕竟是印刷品,印刷技术不够精良,笔墨不见,甚而疑之为赝品。今从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原图,方得见其用笔起止之变化,用墨淡雅之可爱,叹为观止!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变化自然,且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通篇字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唐人小楷《灵飞经》,后人多以为钟绍京书。尽管为小楷,但是气象宏大,笔力雄劲,仿佛大楷笔法手段,提按顿挫深得晋人笔法,为古代小楷法帖中的经典之作。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钟绍京,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官至中书令,越国公。 “以工书直凤阁”,唐武则天时甚为所重。时号“小钟”,他嗜书成癖,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家真迹数百卷。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宋曾巩《元丰类稿》云:“绍京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笔势圆劲”。明董其昌说:“绍京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灵飞经》起笔处多以露锋起笔,轻灵婉转,美仑美奂。包世臣尝评《灵飞经》“如新莺歌白啭之声”,“轻起”的用笔方式往往决定了它的书风特征,流畅、舒展、飘逸,带有强烈的行书笔意。古代很多写经的“经生”,小楷技法超级娴熟,其实是他们在大量的书写实践中,非常好地掌握了小楷的书写节奏,尽管经文很多篇幅极长,但是书写者用笔时善于借势发力,起承转合,指腕协调,故书写时轻松自在,并不太过费力。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此外,《灵飞经》还有一个核心技法,即是晋人的碑法用笔。杨守敬称《灵飞经》为世人所重,尤在于其“精劲”。“精劲”二字,可谓的评。小楷的特质决定了“精”的形式审美,而决定内蕴风骨的却是一个“劲”字。《灵飞经》露锋“轻起”的用笔之后,往往在中途的转折、结尾的勾划或其他收笔处使用“方笔”,驻留、沉着与锋锐,尽显碑法。让《灵飞经》秀媚舒展的表象之下,透出沉雄遵正的内在,小楷的“精美”因古法用笔得以升级。

《灵飞经》的章法也是唯美的,遵循晋人的“纵有行、横无列”章法方式,字的大小、轻重、疏密、扁长,错落参差,既前后照应,又左右顾盼,极为生动。这种看似平和疏淡中的变化,自然而和谐,是形式艺术的至高境界。

可作为向行楷过渡的版本——高清《灵飞经》

渤海本

渤海真赏本为明末从墨迹刻成,这是传说中最好的拓本,甚至优于墨迹本。

之所以如此,与《灵飞经》的写经性质有关。墨迹固然鲜活生动,但其中的牵丝映带,偶尔可见一定习气;渤海本刻工并未完全忠于原帖,而是在刻制中做了一定减省,抹去习气,这个碑刻反倒显得古朴清秀。

渤海本,还有一个优势,是字数多。

据记载,《灵飞经》墨迹全本曾入宋内府,到了明朝落入董其昌之手。董曾将其抵押在海宁陈家,渤海本即在此时由陈家刻成。后来董将墨迹本赎回,陈家做了手脚,从中抽出43行。然而这不怎么光彩的举动却“抢救”了《灵飞经》,因为墨迹本回到董其昌手里后,居然不知去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