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每天读文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最豁达的一首词,结尾10个字道出人生理想,令人回味无穷

提起苏东坡,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逢中秋,基本都能听到这句诗。他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从京城到祖国最南端,但胸襟坦荡,乐观豁达,遇事达观,交游甚广,甚至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心胸,真男神。苏轼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正是因为苏东坡屡遭贬谪的经历,才更显其人格魅力。这一首诗以朴素的的语言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一首词,此时的他布衣芒屩,出入阡陌之上,于自然中寻求美,感悟人生。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词的上半阙,东坡以精简的笔触描述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写此词时,苏东坡已经被下放了。从表面上看,他现在的生活好像还不错“夜饮东坡”,看上去颇为潇洒自在。由于归来的太晚“仿佛三更”,大家都睡了,所以大文豪的敲门声“都不应”。不过文豪就是文豪,就算酒醉后遇到这样的事也没有像其他醉鬼那样大吵大嚷,而是转身去了江边。去江边做什么呢?“倚仗听江声”。到这里为止,都还只是普通的叙事,顶多体现了文豪良好的品德。重点在于下半阙。

下半阙一开头就直接点明心情“长恨”。看上去情绪好像转变的太快,其实一点都不突兀。在最开始,东坡就说了“醒复醉”。复是什么意思?又、再的意思。表明了东坡喝酒的状态: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心里要有多大的愁苦才会使得连酒都不能暂时消除呢?看似潇洒的独饮独醉,背后其实是无力摆脱的烦闷:政治理想的无力实施,被贬谪的愁苦等等结合在一起,成了词人心头的阴翳。没有了酒精的麻痹,再加之四下无人的寂静。词人不禁忆起自己的愁苦,因此发出了一声感叹“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个躯体不属于我呀,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词人连用三个动词“阑”“静”“平”描绘了一幅深夜江河图,同时暗示自己的情绪逐渐平缓下来。在词的末尾,词人希望能驾起一艘小船“从此逝”远离纷纷攘攘的尘世,将自己的心神寄存于天地江海之间,不染污垢。

全词以写实平淡开头,又以辽阔旷达结尾,使读者体味到词人的心绪转变,与词人产生共鸣。也足见,东坡旷达的襟怀,当然也是他退避尘世、向往自由的心声。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东坡的这首词,你喜欢吗?欢迎留言讨论哦。


每天读宋词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门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写的是词人与友人夜饮雪堂,回到自己在黄州的住处临皋后的所见所感。

上片写醉酒归来。苏轼被贬黄州,是待罪之身,不仅不能签署公事,连行动都受到限制,为了防止言多有失,诗人只能经常闭门不出。处境的变化,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心中愁苦,经常借酒浇愁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醒复醉"三字将他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二字恰当地表现了他当时半醉半醒的神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喝完酒后回到家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因为家童熟睡,怎么敲门都无人应答,词人无法进屋,只能倚门而立,耳边传来阵阵江声,不禁生出无尽的感慨。这三句为下片抒发感慨埋入了伏笔。

下片抒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词化用于"汝身非汝有也"、"全汝成,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莒“之言,表现了词人对自已遭际的感叹,他感叹自己大半生为那浮名虚利所牵绊,异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晚江上静谧的景象使词人生发出出世之想,他要寄情江海,以求摆脱内心的苦闷。

欣赏这首古诗词


刘楚云817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一定好玩!

苏东坡: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是过客!

苏东坡有好几首临江仙,好玩的国学来赏析苏东坡写的一首送别词!

离别总是伤感的。特别是古人的离别,有时候是一去经年不知何时再见;有时候就是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古人的离别,弥漫着灞桥的风雪;摇曳着隋堤的杨柳;是孤帆远去的遥望,是独山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思念;是渭城的朝雨;是十里长亭一杯酒;是江湖夜雨十年灯。

乐观的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悲观的人的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而哲学家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个哲学家,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这首词送别词,

不同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不同于多情公子晏几道的“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而是充满了道家的哲学色彩,揭示出苏东坡儒道佛兼修后的人生境界——面对无法挽回的世间,面对流水一般逝去的时间,面对生命中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他的一种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送别这个朋友的时候,苏东坡正在杭州当市长。这也是苏东坡看透了朝廷党争的乌烟瘴气,受不了朝廷上下争权夺利,而自请外放的。杭州的湖光山色给了他更加旷达的心境。所以这首送别词,清新明快,细腻深沉,其真挚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让这首词有了传唱至今的经典魅力。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朋友之间的幸福,莫过于久别重逢。如果所有的爱情,都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一样,那么人间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苏东坡说他与老朋友三年没有见面,三年来自己和朋友一样,浪迹天涯踏遍红尘。虽然三年不见,但两人一见面,还是互相如坐春风。

接下来就是夸他的朋友气质高雅气韵潇洒道德高尚。这本是送别词的套路。

最精彩的最具有哲学色彩的,在下片。

再旷达的人,在离别之际,总会感到悲伤。虽然不至于像唐代诗人郑谷写的那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但“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还是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

  但苏东坡天生就是个乐观派,他不会永远郁郁寡欢。“樽前不用翠眉颦”就体现了他的由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从这一句开始,逐步有了哲学的思考。

一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离别也是为了最后的相见,何必在歧路之时痛苦伤感?

其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离别的过程,我们离别青春,离别生命,离别我们最爱的人,离别我们找不回的时间,这是人生的常态,也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不必为离别而伤悲,要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自此,苏东坡的千古名句呼之欲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寄啊!

有人说李白是天仙,苏东坡是地仙,在这里地仙苏东坡化用了天仙李白的一篇名文。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只是天地间的过客,谁也逃不掉漂泊,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那你我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苏东坡总是能把特别不好玩的事情,想成很美好的样子,总是能把无趣的生活,搞成有趣的样子,这是苏东坡的魔力和魅力,也是苏东坡对我们的意义。

也许日子很操蛋,但是生活要乐观!也许生活很慌张,但是生命不能彷徨。

这就是苏东坡,一个参透了人生苦痛的词人,一个融汇了儒道佛思想的词人,这种豪放的乐观的幽默的旷达的性格,让他在生活的凄风苦雨中,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因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好玩的国学


苏轼的《临江仙》有好多首,独爱《临江仙.夜归临皋》全诗如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诗写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经历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迫害,已是风雪归来,劫后余生,内心充满了对昏暗朝廷的愤懑与绝望,宁愿归隐却又身不由己,凄苦与悲凉之下写出这首千古绝唱。

夜晚在东坡饮酒,醉了睡着,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独倚拄杖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他的另一句:“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亦可诠释本首诗。


文心暮歌


原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般我们念到这首词,更多的会将目光集中在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一起来品味这句“长恨此身非我有”。

历史上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他性情豪迈,诗词、绘画、美食、佛理、政治无一不通,他是鼎鼎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思念弟弟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长辞不做岭南人”,他展现给我们的,永远是他的乐观,是他的豁达,可当我们读到这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我们就会明白,东坡先生一生历尽宦海浮沉,当他写下这首词,他终究还是没有完全放下,他的心中多少被功名利禄所影响,或许他还是没有做到真的清风明月皆无价。

东坡的词会豪迈奔腾,也会悲凄婉转,他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也能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可无论如何挥毫泼墨,可当他年华老去,一切物是人非,终究还是写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终究,他还是写下了那句“长恨此身非我有”。


一夜花落知多少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全词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都门一别已有三载,四处流浪,踏尽了世间的红尘。依旧未改的笑眸如春天般温暖。心无波澜似古井,高洁的品格若秋竹。

惆怅的人儿驾乘孤帆连夜出发,淡淡的月光,轻微的云下送行友人。酒杯前歌妓用不着蹙颦。人生如寄居在逆旅,你我俱是过客。

  • 上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苏轼在都门和钱穆父分别之后,匆匆的时光已经过了三年。三年里,苏轼和友人钱穆父皆四处流荡,经历了诸多事,踏尽了人世间的红尘。


  • “依然一笑作春温”,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两人坚守气节,均未有些许的改变,依然如故的笑脸如春天般温暖。
  •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心无波澜似不为外界所动的古井,高尚的气节如秋天的竹子。这是苏轼和友人都具有的秉性。
  • 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钱穆父将要连夜乘船前往百废待兴的地方任职,恶劣的环境使其惆怅。伴随着淡淡的月光和微薄的云层,苏轼夜里送行友人。

  • “樽前不用翠眉颦。” “翠眉”代指歌妓。在践行的酒宴上,歌妓不用为好友的离别而频频皱眉,表现了苏轼面临离别所持有的超然乐观的心态。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逆旅”:旅店。最后的两句是苏轼对友人的劝勉。人生如寄居在旅舍,你我都是过客,并不会永久地居住在此。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路程中,不要太纠结于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看开点呢。

文字的二三事


你这问题问的,我也是无语了。

普及一下,临江仙是个词牌名。东坡一生作过多首临江仙我没细查,据我所知远非前面提到的这几首。正如你问如何赏析李商隐的无题,他一生作的无题诗多达几百首,谁知道你问的哪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