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今天我們來聊瑞士史,一說起瑞士,讓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永久中立和瑞士手錶,深入一步又會想到阿爾卑斯山、瑞士銀行和日內瓦。假如你在大街上隨便問幾個人:“瑞士的首都在哪裡?”保守估計一半以上的人會給你一個錯誤的答案,或者乾脆答不上來。就更不用說瑞士這個國家歷史的來龍去脈了。沒關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以上帝視角,條理清晰的瞭解這段瑞士通史脈絡。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在前面我們聊過的N個歐洲國家歷史中,曾多次說起過凱爾特人,這一族群比什麼羅馬人、日耳曼人等出現的都要早很多。而凱爾特人最初就是生活在歐洲中部的,今天的瑞士版圖區域就是凱爾特土著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在其他西歐國度中,好像羅馬帝國所到之處,凱爾特人均銷聲匿跡,保留下來的,又在後來被日耳曼各部族“掃”一遍。因此在英法德等主要歐洲國家的歷史中,除了史前史部分,凱爾特人確實存在感不強。而對於瑞士來說就不一樣了,由於地處“歐洲屋脊”的阿爾卑斯山區,在漫長的交通不便時代,基本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狀態。加之又是凱爾特人的老家之一,他們會主動選擇下山征伐,以擴大生存空間。而其他民族卻往往“懶得”花大力氣來踐踏這片山區。因此,直至今天的瑞士,仍然生活著不少凱爾特人後裔。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阿爾卑斯山

當然,“懶得踐踏”不代表不佔據,瑞士這個國家直到公元1291年才建國,當時咱們這邊已經是元世祖忽必烈時代了。在此之前,瑞士一直是處於被統治的狀態。

首當其衝便是羅馬帝國,當時北方的日耳曼人正在四處南下蠶食羅馬疆域,而被夾在中間的瑞士凱爾特人,自然早已羅馬人受到日耳曼侵擾。於是他們向羅馬人請求借道,就是求羅馬人允許他們路過羅馬領土,前往歐洲西南角的大西洋海邊生存。為什麼非要去那裡呢?看過我的西班牙史的記得,凱撒時期的西班牙行省並不包括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而是在海邊有一塊地區,仍然生活著很早就遷徙來的凱爾特人。瑞士的凱爾特人既然此刻被逼想要逃離家園,自然會優先選擇投奔“遠親”。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可結果是,凱撒並沒有答應瑞士凱爾特人的請求。因為他想在羅馬和日耳曼人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於是羅馬出兵斷了凱爾特人的一切後路。被逼無奈的凱爾特人只能硬著頭皮去跟入侵的日耳曼人硬碰硬,結果還打贏了。這一“效應”跟咱們古代的“破釜沉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到凱撒接班人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的時候,乾脆將今天的瑞士地區納入版圖,成了一個行省。整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給瑞士地區深深的打上了羅馬文化的印記。無論是建築羊樣貌還是生活習慣,都被羅馬化,還有後期傳入的基督教也不例外。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當羅馬帝國走向衰落,日耳曼人大舉南下的時候,歐洲大陸分成了日耳曼各分支部族分別佔領的散碎國度。其中的阿勒曼尼分支所統治的區域內,就包含了瑞士的東部,而勃艮第分支建立的勃艮第王國包含著瑞士的西部。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接下來的這段歷史就得把分開聊了,勃艮第統治下的西部瑞士,面積小、地勢平。由於長期的羅馬帝國統治和雜居,這裡的凱爾特人已經可以改叫——羅馬凱爾特人了,他們保有著深厚的羅馬文化。而真正遷徙到這裡的勃艮第人很少,因此這少部分人不僅沒有衝擊到羅馬文化,反而被融入了進來。雜劇後語言也繼續說羅馬凱爾特語,而這一語種又是將來法語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

而瑞士東部雖然也被日耳曼人統治者,但阿勒曼尼人並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個像樣的大政權。而是分裂並更替過許多“小微王國”。由於瑞士東部是山區,本來生活在這裡的土著相對就少,加之阿勒曼尼人的大量湧入,日耳曼語就成了這裡的通用語,而德語的雛形就是日耳曼語。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勃艮第還是歐洲大陸的其他什麼小王國,最後幾乎都被強大的法蘭克帝國所吞併。但同時這個帝國又好像曇花一現,傳了三代不到就被分裂成了三部分,即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剛剛被合併的瑞士地區也跟著被再度分裂,東部屬於東法蘭克王國、西部屬於中法蘭克王國。而後來與之對應的,西法蘭克演變為法國、東法蘭克演變為德國、中法蘭克演變為意大利,這麼一來,面積不大的瑞士地區南部又逐漸說起了意大利語。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終於到了1033年,隨著奧托一世將東法蘭克升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了原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瑞士地區也就全部納入其版圖之內。雖然仍舊處於被統治狀態,但起碼“團圓”了。

但分裂在歐洲就好像慣性一樣,神聖羅馬帝國也不例外。很多人評價這個帝國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雖然這一說法並不全對,但自奧托一世之後,隨著帝國與羅馬教皇的互懟愈演愈烈,帝國內部的地方封建勢力,儼然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只不過有的是公爵統治、有的是侯爵統治。最多的時候,神羅帝國境內有365個大小“國家”,這個數字很好記。他們除了名義上有一個共同的哈布斯堡家族皇帝外,基本就是完全獨立的。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瑞士地區遇到這股“東風”之後,當然也不例外。當時在這一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是側林根家族,之所以說“最有影響力”,而不是“統治這一地區”,是因為從這一刻開始,瑞士擁有了與其他王國、公國的不同之處。當各分裂小國的統治者們,忙著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封地之時,側林根家族的幾代成員卻在致力於聯合瑞士地區的各個城鎮。這種現象雖然都屬於神羅帝國體系下的“獨立之風”,但瑞士有了本質上的不同。這一地區建立起來的是一種“城鎮自治聯合體”,這一點為後來瑞士同其他歐洲國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瑞士側林根家族城堡

十三世紀的時候,神羅皇帝不再甘心只做名義上的皇帝,除了他能實際控制的奧地利之外,開啟了“對外”征伐。之所以“對外”打引號,是因為這種征伐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展開的,目的是為了能在帝國內其他公國也確立皇權。

而瑞士距離奧地利最近,且沒有強大的王權支撐,在神羅皇帝看來,這些瑞士城邦就是一盤散沙,因此瑞士就成了首當其衝被攻打的對象。

原本鬆散的瑞士聯盟中,有三個州意識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大壓力,並迅速付諸行動。1291年8月1日,三個州結合成為了——瑞士永久同盟。加了“永久”二字,意味就完全變了,此刻的瑞士地區已經開始變得像個國家了。雖然只有三個州,但由於團結的力量,加之奧地利地處瑞士東邊,需要翻過阿爾卑斯山才能繼續深入,因此盟軍得以存在並壯大起來,直到二十三年後,在一次大型戰役中,擊敗了哈布斯堡王朝派來的軍隊。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最初的三州

這次勝利給瑞士帶來的最大成果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陸陸續續有五個州加入到永久同盟中來,使得盟軍越做越強。也為瑞士地區換來了相對和平的100多年時間,此間奧地利沒有大規模的進犯。到1499年,盟軍再次對奧地利軍隊大勝,迫使神羅帝國不得不默認瑞士的獨立。這麼一來,又有幾個會判斷形勢的州加入進來,瑞士同盟總數達到十三個州。

相比之下,後來這些錦上添花的後加入州對於瑞士歷史的影響,遠不及最初那三個州組成同盟的影響,因此至今瑞士人都將三州結成永久同盟的那一天1291年8月1日定為國慶日。

瑞士的主權獨立得到國際公認後,理應安心發展經濟的太平日子就要到了。可事實上沒那麼簡單,因為拿破崙來了。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拿破崙的軍隊於1798年佔領瑞士全境,並將其變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下屬的一個共和國。原先瑞士聯盟的類似於元老院的管理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兩院和國會,以及國會成員選出的五人領導小組,以此共同主持瑞士的日常政務。

拿破崙剛佔領瑞士的時候,首都定在了阿爾勞,當年又遷到了洛桑,兩年後瑞士放生政變,又將首度遷到了伯爾尼,至今瑞士的首都都是——伯爾尼。

有趣瑞士史,從夾縫中的“山民”到神羅“反民”,再到永久中立國

又過了三年,也就是被拿破崙佔領的五年後,瑞士人成功擊敗了境內法軍,重獲獨立。而且每次瑞士聯盟打了勝仗,總會有幾個州選擇加入進來,這次是打完仗先進來六個,隨後又陸續有城鎮加入。直到今天,瑞士共有26個州,其中日內瓦是1815年才加入的。

此後瑞士這個國家一直奉行永久中立政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躲過了災禍。

最後簡單列舉幾條以概括今天的瑞士:日內瓦是一個能讓交戰雙方坐在一起談判的地方,開過太多國際會議、簽過太多國際條款;蘇黎世是瑞士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黃金交易總量世界第二;2018年之前世界各國經濟競爭力排名瑞士第一,且已經蟬聯了九年,直到2018年成為世界第三;人均gdp世界第二、全球最富裕國家也是第二;還有什麼人均鐵路里程、公交站點準點率等關乎日常生活的方面,瑞士更是常年穩居第一。自然風光網上圖片、視頻又很多,就不多說了。

好了,今天的瑞士史就聊到這兒,下一次我們去往瑞典。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