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沈海疆


魏征逝世后,李世民曾一度发脾气,推倒过自己为这位大贤臣所立的碑。

话说在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本是太子建成手下。清朝学者王夫之先生在《读通鉴论》里非议过魏征,认为他先是观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请见投效,可知是个功名之士。当然李世民不在乎,他在玄武门之变后重用魏征,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显然是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

此后,他君臣二人从最初的彼此心怀芥蒂,到一个敢言,一个纳谏,磨合出了不错的君臣关系。

虽然私下里李世民还会骂骂咧咧,但君臣对外的姿态,很是好看,真是欢喜冤家。直到魏征死,李世民四十五岁。他对魏征,是从本来忌惮,再成为君臣,虽然许多次冲动起来,也要念叨“杀此田舍翁”,终于还是没动手。年纪大了,他对魏征也有感情了,于是痛哭流涕,一套“以人为镜”之类的言论,之后又是亲写墓碑,又是看画像,又是赋诗:大概李世民真把魏征当镜子了,“魏征魏征告诉我,千古贤君是不是我……”

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或者说,被历朝歌颂的历史:主贤而臣直,君臣商量着共治天下。

话说魏征死在公元643年,是贞观朝多事的一年。那年李世民的太子承乾谋变事发,牵涉到大将侯君集,一并被处理了。此后,李世民连有谋夺太子位意图的儿子李泰也一并踢开,立了后来将成为唐高宗的李治为太子。

人一死,茶就凉。先前魏征死后,就有人提醒李世民:魏征的许多进谏,是有底稿的,他私下里还编纂进谏语录,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呢!

李世民听了难免不爽:敢情,这进谏是秀姿态来了!拿我当配角使唤!

等太子承乾事件出了,又有人提醒李世民了:魏征跟杜正伦、侯君集有染!

——这下不得了了。

进谏语录的事,打击了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敢情,这老头拿我作秀呢!杜正伦与侯君集之事,那则复杂得多:

杜正伦先前辅佐太子承乾。李世民私下里跟杜正伦说,我儿子似乎不亲近好人。杜正伦去劝谏太子时,把这话说了,太子于是很气父亲:你这么说我?李世民也生杜正伦的气:我跟你吐槽自己儿子,你怎么传小话呢?于是贬黜了杜正伦。

侯君集则是李世民凌烟阁功臣之一,与太子承乾策划兵变,因此被处决。

我们不妨做个不算出格的猜测:

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从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宫。这是他内心最深的秘密。故此涉及权力交接时,李世民很容易失去理智。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他一度怀疑近臣如房玄龄等有观望倾向,甚至都动过杀心——当然后来得了天下,房玄龄和杜如晦组成了房谋杜断的王牌组合,大家和气生财,这事揭过去不提了。

大体上,李世民是个豪迈的明君;但会不会涉及夺权问题,李世民就很容易暴躁了?“魏征跟杜正伦与侯君集有染?后两个人伙同我儿子一起谋反我?魏征会不会也在其中?”一旦意识到了这种可能,李世民自然反应激烈——于是,推碑去了。

到这事稍微冷一冷之后,李世民颇有姿态:重新立碑,怀念魏征。

《新唐书·魏征传》所谓: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风头过了,恩遇又回来了。

却说公元644年,李世民去打了高句丽。

贞观朝先前几次对外战争,多是李靖为大将。而644年,李靖年过古稀,去不了。李世民必须御驾亲征。前一年太子与魏王争太子位出事,侯君集被处置了。这一年李大亮身体不大对,留驻长安,不久过世。秦琼秦叔宝已于六年前去世。尉迟恭已经去研究道术了。王君廓已被处死。李世民手下一班旧将都老了,能跟着去的,也就是李世勣和李道宗。

李世民自己,四十六岁了。阵容上、年纪上,所带的都不是开国那批名将了。

如是,李世民事隔二十年亲征,诸将或老或死,劳师远征,兵力不太够,前一年还经历了两个儿子闹事、流泪处理了侯君集,以这种糟糕状态,打得也不算顺。大概回来路上,真觉得自己老了,心情平静一点儿了,也想起魏征了?于是,有过能改,重新给魏征立了碑。这不,明君贤臣的形象,又立起来了。

李世民是个极重形象的皇帝,一辈子都想当千古明君。

说他许多行为举止毫无作秀成分,那不可能。骨子里,李世民也并不是宽仁慈爱、笑脸盈盈的好好先生,更不是个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君王。他武将出身,冲动热血——乍一听,有几分像年少时的隋炀帝?

但李世民比隋炀帝好的是,冲动过后,他往往能自责,能把做错的事情挽回来——征辽之役虽然不顺,他却没有像隋炀帝似的,一打再打三打,打得劳民伤财。

回朝之后,李世民能亢龙有悔地感叹:“有魏征在,不会去打呀!”

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里说过个看法:唐朝并没有制度来保持权力的“互相制衡”,而是完全靠儒家纪律与君王的个人自觉,来约束如李世民这些帝王们的作为。

换言之,各类意见的取舍,全看李世民自己的品德:他高尚一点儿就知错能改,他暴虐一点儿就有错不改。即,贞观朝的开明,不只在当时的三省六部制,还在于恰好赶上李世民有知错能改的脾气,拥有名垂千古的开明,以及对自我形象的重视啊——千古圣君也会犯错,也有一触即跳的逆鳞;能改回来,就很难得了。


新锐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期间,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劳,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

不过,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则被封为皇太子,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李世民自恃劳苦功高,在幕僚的怂恿下,于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他们俩所有的儿子。

唐高祖李渊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后退位,李世民如愿即位。

李世民知道自己当皇帝的过程太血腥和不堪,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他决心树立起明君的风范,而魏征正是配合他演出的重要钉子。

魏征的履历很复杂,悦友们可以欣赏一下: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年轻的魏征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下当差,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军李密后,魏征也跟着从了李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隋朝郑国公、尚书左仆射王世充击败,被迫投降唐朝,魏征也跟着投了唐朝。

皇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征为太子洗马,对他礼数周到,魏征也对他知恩图报,多次劝他提防李世民。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杀死李建成后,看到了魏征复杂背景的价值,先任用他为詹事主簿,开始了一段传说。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

唐朝贞观三年(629年),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任侍中,不熟悉法律,依实际情况处理了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对州县官吏的供奉大加谴责。

魏征以隋炀帝杨广为例劝谏李世民,然而收效甚微。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大问题,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

李世民欣然接纳,说了不少客套话,然而依然固我。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征向李世民上谏,要他善始善终。

唐朝贞观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安于君位,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宠爱却在一天天增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李世民不想听这些议论,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

魏征不想趟这个浑水,借口有病推辞,李世民不准。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还亲自刻书碑文。

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件事,李世民基本全部接纳,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没多久,陈国公侯君集因涉及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处死,南阳县侯、交州都督杜正伦也被罢免。

李世民震怒之下,猛然想起,魏征生前曾经向他推荐过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一伙的。

后来,李世民又听到一个更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魏征为了青史留名,曾多次把自己的谏辞,私下给谏议大夫褚遂良看。

李世民彻底愤怒了,君臣知遇是他费力打造的形象,魏征竟然给自己捞名,实在是不能忍!

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一道手诏,取消了之前定好的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同时,李世民命人将他之前给魏征立的墓碑砸掉。

其实,是不是李世民亲手砸的,这个并不重要,因为砸墓碑这个举动,已经特别特别严重了。

当然,有悦友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李世民和魏征在后世,还能留下君臣知遇的美好形象呢?

悦史君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世民后来也醒悟了,知道臭了魏征对他也不利,于是给魏征恢复名誉,并重新立碑,后来的唐朝皇帝当然知道此中利害,所以对魏征的后代也加以优待。

第二,皇帝是一种独权存在,干的好的基本都是神话,有李世民魏征这个神话,还能教育后世的皇帝,这对大臣们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史官们也愿意把这一对竖起来。

呜呼,抛开这些说说,这两位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历史这样说


魏徵,字玄成。唐朝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他原来为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僚属,但是不纳忠言,最后失败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现代中学课本里《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写的谏表。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他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徵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诤,有时弄得他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罢朝后,太宗曾余怒未息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又说魏徵“每廷辱我”。不难看出,魏徵的犯颜直谏,往往是一针见血,甚至到了太宗难以忍受的程度。

但是唐太宗对魏徵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经魏徵举荐入相的杜正伦、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诛,于是有人放言魏徵有朋党;又扬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以达到个人千古扬名的目的,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原来议定将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直到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人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因多次向太宗直言劝谏、并共同开创「贞观之治」的伟业而名垂青史。

公元627年,即贞观元年,魏征,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征询魏征治理国家的建议,魏征前前后后直陈二百多条,从敌对营垒(魏原是太子李建成属下)如此恪尽职守,令太宗颇有好感。

太宗女儿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所有朝臣都附和太宗提必,破格增加嫁妆,只有魏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合礼数,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夸赞魏征“引礼仪抑人主之情”,后来有陕县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太宗李世民,魏征引经据典谏言:

「 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

长孙皇后去世, 李世民对她无比怀念,建了层观,常向皇后长眠之地痛哭流涕!魏征进言進: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同样重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流泪下令拆掉了层观。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伴君如伴虎,劝谏是冒犯天子的话,九五至尊的天子要面子:长此以往, 太宗有心烦的时候:盛怒之下竟放话:

「魏徵總是讓我下不來台,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魏征死后,再没人敢直陈太宗过失了,太宗虑及其忠诚、正直、无畏!给魏征建树了魏征碑。

但是,太子李承乾(魏曾是太子的老师)谋反时,加上魏征引起了太宗警觉:因为太子党之中坚人物杜正伦和侯君集的现任职务都是魏征推荐的,太宗怀疑魏征生前也是其中的一员。于是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碑”(其时,长孙皇后已离世)。

后来,太宗征罚高丽国失败。回想到魏征生前劝阻自己攻打高丽的话,万分自责、羞愧难当,继而下令重新修建了魏征碑。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推倒魏征的墓碑,不仅仅是因为魏征举荐失察,更是李世民对魏征长期的不满情绪的爆发。

千百年来,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是难得的佳话,他们二人对大唐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君贤臣 互相成就

魏征原来在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手下做事,后来李建成兵变失败,李世民成功当上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将魏征处死,而是选择让他作为一名谏官,时时刻刻监督自己。

李世民将监督权给予魏征,魏征也没有让李世民失望。在国家大事上,魏征一直在告诉李世民如何成为一名好皇帝,在私生活上,魏征可谓是操碎了心,生怕这个英明的帝王一不小心做出荒唐的行为。

正是因为唐朝有了直言进谏的魏征,敢于纳谏的李世民,才会出现贞观之治。

多次直谏 君怒臣言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李世民自然也是希望身边的人多讲点好话,即使是劝谏,也尽可能委婉,毕竟他是一个帝王,是需要面子的。

魏征每次进谏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李世民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同时他说话也很纯粹,不被条条框框限制,也不怎么会看人眼色,因此经常在朝堂上和李世民争锋相对,甚至有一次李世民在长孙皇后面前痛骂“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魏征)”。能够将一向开明的李世民气得连仪态都顾不得了,魏征也是个人才。

根据史料记载,魏征劝谏得次数不少于两百,可想而知,两个人因为进谏起的冲突肯定不少。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除掉魏征,而是把他留在身边十六年,得以善终。

虽然李世民没有处置魏征,但是魏征的苦口婆心,句句谏言,既成就了一代明君,也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忠臣离世 君亲立碑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且亲自为其刻书碑文。同年二月,李世民将二十四功臣的画像至于凌烟阁,魏征在其中位列第三。


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从说:

《旧汉书》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对于李世民而言,魏征的离世,自己就像失去一面镜子。

举荐失察 君王毁碑

侯君集和杜正伦谋反,因为杜正伦是魏征举荐,李世民认为魏征很有可能和杜正伦是同谋,他非常生气,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并且磨灭了自己亲手刻上的碑文。

后来,李世民征战高丽失败,重新认识到魏征的重要性,又修复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魏征举荐失察只是一个导火索,李世民是想要通过推倒魏征的墓碑将多年来对魏征的怨气发泄出来。


汤汤说历史


因为水太清则无鱼!

在我们以往的历史认识中,唐太宗李世民和谏议大夫魏征可谓千古君臣的楷模,他们俩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君臣竞相效仿却无法达到的高峰,也算一种千古绝唱了。


就在贞观十七年,魏征刚刚去世时,李世民还说了几句千古佳句来表明心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失魏征,朕失一镜矣。

这话说出来,真是照耀在这对千古君臣身上,暖在我们这些后人心头。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个不过都是些应景的话,史书如何记录,还不是他们这些胜利者来定吗?要想真正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还得从头谈起。



李世民并非大唐开国之君,他只是二代,虽然大唐的江山他出过很大力,但是皇位却轮不到他坐,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个嫡长子的哥哥李建成。当然,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已经被史书肆意的抹黑成了一个废物点心,但就是这么个废物点心,还是诤臣魏征最初的主子,且魏征并未因为李建成所谓的昏庸而想易主到其他地方试试运气,包括李世民那。


一场宣武门之变,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李世民通过杀兄逼父,成功当上了皇帝,而魏征也通过敢于说话而成了新皇帝受用的臣子,一个嗣位不正的君,一个毫无忠节的臣,就这样开始了全新的演义,力争成为千古君臣模样,说实在的,他们确实成功了!

夺位之后的李世民兢兢业业,终于开创出贞观之治,臣服四夷,成为万民称颂的天可汗,而魏征也以敢提意见,敢逆龙鳞,而成为千古难得的诤臣。


据说,他向李世民提出过二百多条意见,从李世民的吃穿住用,家庭琐事,到征战杀伐,国家大事全面涉及,一样不落,别说是皇帝,就是你爹娘整天这么唠叨你,你也反了,可李世民全面接受了,虽说只有少数意见得到执行,但起码人家能听完,态度好,这就不容易了!

如果你以为说这样就能缔造一段千古君臣的神话故事,那你就错了!世上哪有这样的事!这么和谐的君臣故事只能在童话世界里,稍微有点社会生活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水太清则无鱼嘛!



但是古人总是聪明,有一种手段屡试不爽,而且越是爱惜自己名声的人越会用,什么手段?自污!就是故意做错事!这种手段想要达到的目的很多,什么臣子让君王放弃猜忌了,自己故意贬低自己来明哲保身了,当然,还能成就像李世民与魏征这样的千古君臣榜样了。世界上只有不完整的才是真正完美的,如同纳爱斯雕像那样,是吧。


其实通过一些不经意留下的史料我们就可以窥测知道,李世民和魏征,一个虚怀若谷,一个敢于直谏,都是有意在这么做,就是为了留下好名声。魏征的每个条陈都留有副本,而且交给了史官,李世民那就不用说了,大哥李建成都能被他写成昏庸的无道太子,还能说什么?

通过李世民砸魏征墓,让我们看到了不是一个君王,而是一个人的真性情,就让我们更加相信和珍惜他俩的这段君臣际遇,效果满满啊!而且与历代做法不同,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把墓碑给修复回来了,虽然是借着征伐高句丽失败这件事,但一般情况下来说,拨乱反正这样的事,应该留给后人做,只有并非真想砸他的墓,才好自己打脸给收拾回来,这招虽然堵心,李世民却也忍下做到了,为了这个名声,也算拼了。



如此,明君诤臣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在史书上写下了漂亮的一笔,让后人望而生畏,知道这种君臣模样是不好描的,也就只能把他俩作为榜样来说,那个什么杀兄继位,背弃旧主的事,就淡了,算了。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不知道题主为什么要提这个靠掉牙的问题,李世民推倒魏征的墓碑,只有李世民知道,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只能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所以我就义正严辞地分析一下。

李世民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颇多,如果当初玄武门事变失败的人是他,那么他的一切品行都没现在传的那么完美了。(历史是成功者所写的)

李世民能发动玄武门事变,屠杀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父王退位足以见得此人的无道德。事后为了自己的名誉,让房玄龄编造说自己的兄长两次要杀他,有脑子的都知道是真是假,只是迫于皇帝的权威装不知道而已。

魏征是谁?原来太子李建成的老师,将来只要李建成登基,自己的前途定将大放异彩,施展自己的抱负。谁知玄武门事变,一切都破灭。魏征被俘,李世民问他:“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失望地说:“如果,建成早听我的话,如今登上皇位的人是他。”李世民见他直爽就把他释放了。

李世民连自己的兄弟都杀,就因为魏征直爽而不杀他吗?不是,因为魏征当时名气较大,杀他会引起更多人的不满,倒不如放他给自己树立形象。

之后魏征就开始直言不讳,“疯狂”进谏,最后连自己也害怕了他,但又不能杀他,因为要靠魏征来树立自己的品德,内心却对对魏征积累下很深的怨恨,也因此留下了许多魏征进谏,李世民以人为镜等的美话。

魏征死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魏征又一次成为太子的老师),举兵造反后因事情败露而失败。这下李世民彻底怒了,认为是魏征又一次的离间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怪魏征,是李承乾气量小,品行不端正,想效仿父亲的做法而已。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有了题主所说的推倒魏征的墓碑。

综上李世明的品行和做这件事的原因读者们应该差不多明白了。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有什么与我意见不一的,可以关注我,留言一起讨论。


淡墨青史


向敬之

魏徵作为李世民作为秦王时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门之变后,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封公拜相,辅政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是极度信任,是分不开的。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还亲制为其刻书碑文。此外,太宗还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将魏徵位列第四,还在一代名相房玄龄的前面。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大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

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着不少人格污点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对他的绝对忠诚。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极力推荐,说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太子左庶子杜正伦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谋反被以叛逆受诛。

一些人因为李世民对魏徵生前身后所给予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很是妒忌,于是拿着杜正伦、侯君集说事,指摘魏徵有朋党;又扬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取消了爱女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自己为魏徵书写的纪念碑。


以礼观书


真实历史上的魏征,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忠臣,而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也是因为他认为魏征不忠于他?


1、何为忠臣?

对于忠臣的定义,许多人还搞不清楚。所谓的忠臣,是以主子的利益的自己的最大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叛主子的人,这才是忠臣。

也就是说,如果主子做了背叛国家、人民的事情,忠臣也义无反顾的去做。而不论这件事如否符合正义和正道,是否符合历史趋势。但魏征显然不是这种人。

2、魏征为何不算忠臣?

魏征本投靠在李密帐下,为书记官。后来因李密不听魏征之言,结果导致大败,被迫投靠了唐高祖李渊,魏征也跟着入唐。而李渊后来被窦建德击败,魏征被俘,他又降了窦建德,此为第一叛。

两年之后,李世民击败了窦建德,魏征看窦建德大势已去,劝说洛阳守将,一起投降唐朝,此为第二叛。

魏征重新降唐,被李渊瞧不起。幸好李建成宽厚仁慈,将魏征纳入太子府为其效力。而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李建成,逮捕了魏征。魏征直言:“如果当时太子听他的,哪里会有今日?”李世民欣赏魏征的气魄,又把他招致麾下,此为第三叛。殊不知,李建成死后,多少他的老部下明知他已死,仍要战斗至死为他报仇。

3、李世民为何推倒魏征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确实是千古群臣佳话,这个一点也不用怀疑。然而,魏征曾向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这句话什么意思?

魏征的理由是,像比干这种勇于直谏的大臣,最终会惹毛皇帝,引来杀身之祸,但这样的结局是:比干获得千古美名,而商纣王遗臭万年。如果魏征一直敢于刚谏犯上,早晚有一天,会让李世民杀了。而事实上,李世民还真的差点杀了魏征,幸好有长孙皇后帮着魏征说好话。

因此,魏征才说,不要让他当个忠臣,只让他做个良臣:既能成就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名,又让魏征获得一个勇于直谏的美名,但在君臣之间,有一条二人心知肚明的红线,谁也不去触碰它。因此,魏征一生给李世民提了200多条建议,李世民都欣然接受,这些建议,实际上都提到了他的心眼里。

但是,魏征做了两件事,还是触碰了李世民的红线。一是魏征把他向李世民提的建议内容,交给史官储遂良看,李世民觉得魏征是在拿这些事美化他自己;二是魏征向李世民推荐侯君集、杜正伦为相,二人先后被罢免,侯君集还谋反,李世民因此觉得魏征与他们结党。

故而,李世民才会对魏征大失所望,认为魏征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对自己不忠,于是一气之下推翻了他亲手给魏征写的墓碑。


深夜聊斋


因为当时在清算侯君集谋反案,魏征是侯君集的推荐者,以前天天给侯君集点赞,把侯君集送上时间线,群议是不会放过他的。李世民也不会放过他,要对他进行封号处理。

侯君集干了什么?侯君集一直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贞观年过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谋反,因为李承乾比较劣质,容易对付,预备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后,他再夺了李承乾的权——这太坏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杜正伦,是太子的老师,最后弄了个教导无方和瞎鸡巴传话罪。本来也没魏征什么事儿,可惜这个杜正伦,也是他推荐的。你看,你推荐的大将,支持太子谋反;你推荐的太子老师,把我和他有关太子太难管的私聊记录给太子看。你说这是群什么人啊!

与此同时,有人爆料说,魏征写给太宗的谏言,都是抄录两份,一份给李世民看,一份给史官看。魏征这么做的原因就不揣测了,不过在李世民看来,魏征的行为就是光顾着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谏言录,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么错事,魏征就此说了什么铁骨铮铮的话。

加上前面那两档子事儿,魏征这个死乡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劲了,太坏了。但贞观年的朝廷决意,不会冲昏了头公报私仇就这么干了。主要原因应该和高票说的一样,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干那些投机取巧一肚子坏水的事。他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推完不久后就后悔了,只是人都死那么多年了,又是沾的谋反案,一直没人敢提。直到征高丽铩羽而归,李世民才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重新给魏征立碑并劳赐家属。同时暗示群臣,你们要谏诤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不信请放眼看世界,只不过是“知错能改”四字,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