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馬關條約》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條約簽訂於1895年4月17日,條約的直接後果就是賠償日本數億兩白銀以及割讓寶島臺灣。

隨著《馬關條約》的誕生,讓很多人都對清政府的懦弱不滿,更是誕生了很多段子,比如“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咱今天不說這些有的沒的,也不扯哪些如果贏了會怎樣之類的廢話,更不扯哪些海戰當中的,令人痛心的往事,就說說甲午海戰中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所謂空心炮彈之說我真是沒發現文獻記載)!

海戰失敗第一大原因,“倒黴”(倒煤)

海戰開始前,北洋水師有——亞洲第一的榮耀光環,尤其是在知道自己的對手是國土比我們小,改革比我們晚的“倭國”後沒人會認為北洋水師會失敗,甚至包括日本國內對這場戰爭也不是十分的看好。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但事無絕對,北洋水師強健的外表下其實是一個已經三級殘廢了的瘸腿巨人。在哪個蒸汽鐵甲的時代,任何一艘鐵甲艦的都需要用燃煤來做驅動,倘若燃煤不給力,哪怕你在牛筆也沒用。可以說,燃煤的優質決定了這支艦隊的生死存亡的一半!

北洋水師一開始的制式燃煤是開平礦務局的五槽煤,這種燃煤每噸在當時可以達到5兩白銀,更是憑藉“煙少火白”被歐洲人奉為上上品。但這只是一開始,在上任開平礦務局總辦去世後新上任的總辦張翼是個外香內臭的角色,他憑藉自己是李鴻章親信大肆向國外倒賣五槽煤。在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更是將北洋水師的專用燃煤也拿去換了錢。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眼看北洋水師無煤可用,可張翼卻毫不在乎的將大量劣質煤轉運過去。而且還大言不慚的對前來詢問的水師提督丁汝昌說道,你堂堂北洋水師還在乎這些,要用好煤,自己去煤堆裡找!

各位可能不知道,這種劣質煤燃燒後產生的動力極差,一旦展開交戰無論是移動還是轉向都會變得極為緩慢,試問,以這種牛拉車的速度又怎麼能打得贏呢?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海戰失敗的第二小原因,異想天開,弱國無外交

甲午海戰,清朝向日本宣戰的時間是1894年8月1日,但事實上日本早在7月25日就已經發起豐島海戰,在這炮彈都砸在臉上了的時候清政府在幹什麼呢?他們在打聽西方列強的態度,而且英國還信誓旦旦的發電報回覆,只要清朝不率先出手,英法德美意都會站在他們這邊。但可笑的是在日本步步緊逼之下雙方“不得已”而交戰的時候,這五國齊刷刷的都站在了日本背後。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更有意思的是,開戰後清政府上上下下一致認為他們必勝,甚至設想起來他們贏了之後該如何欺負小日本兒,但殘忍的現實告訴了每一個清朝官員,喝兵血吃兵肉還想贏,那就是做夢!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海戰失敗第三小原因,槍炮齊鳴,刺刀見紅

不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以為日本在裝備方面領先了我們,才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但事實上恰好相反。海戰當中清朝無論是艦船還是大炮,無論是槍支還是裝備都是等於或高於日本,清軍的連發槍與後膛炮都是日本最為羨慕的裝備。正常情況下,即使海軍失敗,港口的陸軍應該也是各方面能能碾壓日本,但這只是正常情況。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甲午海戰是一場戰爭,在這裡面還有很多場戰役,比如決定海戰走向之一的鴨綠江戰役。日軍在打退了海軍後向要塞九連城進軍,陸軍上岸後發現一度被清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但沒多久他們就發現這些炮彈好像長了眼睛一眼,就是不打他們!

攻破要塞后里面空無一人,留下的只有滿地的槍炮和彈藥,這種情況在甲午海戰中出現了不止一次。根據日本史料《甲午戰爭親歷記》記載,清軍作戰沒有任何戰術,數百人擠在一起舉槍亂射,當冒著彈雨衝上來的日軍亮起刺刀後清軍往往一觸即潰,無一例外!

馬關條約:甲午海戰的悽慘結局,不是破槍不是爛船,而是幾塊煤

文章最後昊童再提一句,張翼倒賣軍需的時候北洋水師曾多次抗議,但因為張翼所賺之錢幾乎打點到了朝廷的每一個官員,所以水師每次上奏都是無功而返。當士兵都不知道為誰而戰,因何而戰的時候,這場戰爭註定失敗,即使你,看著很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