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为什么不贴对联?

国学书院0108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对联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习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统,其实就是借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表达子女内心的丁忧之痛。

在过去,传统习俗认为老人去世三年为守孝期,在此期间,孝子们为表达对去世老人的哀悼和思念,应在逝者墓前搭小棚居住,不换衣服,不洗澡剃头,不能吃大鱼大肉,不能饮酒,更不能贴代表着喜庆的红色对联,与守孝的白色相冲,一切以极简极悲为主调。之所以是三年,是因为老话说婴儿从出生以后就由父母寸步不离的照料,至少要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在这三年内父母要照顾子女是最辛苦的了,所以为了回报父母老人的养育之恩,在老人去世后,守孝期也为三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像传统习俗那样不吃不喝不睡不洗,有点不切实际,所以就保留了三年内不贴对联的习俗,来缅怀先人,表达思念。

其实,不管是最初的守孝方式还是现在的不贴对联,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真正要当孝子又何必等到人去楼空呢,别说睡草棚,不洗漱,不换衣服,就算是你哭瞎眼泉下的人又怎会知道。还有人为显气派给逝者烧纸扎的汽车,冰箱,别墅甚至智能手机,我想问,活着的时候都没享受到,人都没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与其把这些钱浪费在死后烧七烧八上,还不如趁活着多孝敬下老人的好。


一品小十六


这是一个传统民俗的问题。中国国土跨度很大,民族众多,东南西北民俗各不相同,有些民俗在一个地方很普遍,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会变成相反的意义了。今天就拿家里有老人去世这个事情说一说相关的民俗。

比如,我所知道南方有一些地方给老人上坟,在坟前放鞭炮,但是在我们家乡内蒙古,如果在坟前放鞭炮,或者丧礼上放鞭炮,那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

再比如,有些地方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在逢年过节时候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烧纸祭奠,但是我们老家内蒙古通辽地区,女人是不去上坟的,一般都是托付家里的兄弟,在上坟时候帮忙捎带一捆纸钱,系上红线,代表这份钱是姑娘给的。

还有关于题目中所说,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对联的习俗,我们老家也是这样的习俗,没过三周年之前,过年不贴对联,在东北有些地方,还有不贴对联,也不放鞭炮的习俗。


说起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哀伤,怀念之情,毕竟对联,鞭炮都是春节里喜庆的象征。归根结底,是“孝”的体现。


新农微视野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为什么不贴对联?

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大,当然也有很多文化习俗可以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找到源头。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孝文化可以排到第三位,可见其在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在其思想核心中“孝”和“礼”二字决定了其所倡导的孝文化,肯定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礼节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家里老人去世三年不能贴对联的来源。
儒家文化认为孩子需要在父母的照看三年下,才能实现照顾自己,所以需要在父母去世以后守孝三年,以示对父母的感恩怀念之情。实际上儒家真正的守孝期只有27个月,因为母亲哺乳孩子需要27个月,但是后人为了好计算,就设置成了3年。在守孝期间,需要居住在家,定期去父母的墓上打扫,并且要断绝一切的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更不能贴上代表喜庆颜色的红对联。


礼、孝、仁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有了仁心才会会感恩父母的扶养、教导、培育之情,这才会有了孝的出现,有了孝以后,出于礼乐规制的约束,来通过守孝表达对父母的哀思之情。当然在中国古代很多关于孝的规制中,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合时宜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去分辨习俗的正确好恶。不管怎样心怀善心,对父母、对家人、对朋友,总是没有错的。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农民说事


第一点,这个跟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国家一直主张“百事孝为先”,中华儿女最注重的就是孝道,所以要是家里要有亲人去世,那年过年不贴春联,不穿新衣服,必须守丧三年。这是国家一直传承下来的道理。

第二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通过挂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等方式来迎接新的一年,因为这代表喜庆,快乐。如果家里有亲人去世了,即便是过年了,但家里比去年过年少了一个人,心里肯定也不会那么开心了,肯定会有点难受,再说春联是红色的,与白事守孝相冲突,所以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自然不能贴春联,放鞭炮等等。

第三点,在古代,有居丧制度,这个是后人们在亲人去世后一段时间内,在生活各方面的节制,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传统习俗认为,婴儿出生后三天离不开父母的怀抱,需要父母细心呵护,所以老人去世后,也会居桑三年,以此来报答父母。

所以农村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思和尊重


铁子聊诉


没有这事,在我们那里老人去世第一年贴白纸对联,第二年贴蓝色或黄色对联。老人牌位送了就贴红色,一般老人牌位不过三年。如果那家儿女有喜事,可以提前六七,百日,周年都可以把牌位送了。这样就可以贴红色春联。

农村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一说不存在,但也有少数人家就不贴。贴白黄蓝春联反而给过年带来伤感,直接就不贴春联系,农村风俗老人去世守孝三年一说。


有缘人153832681


个人认为:孝是道德底线,儒家文化思想传承下来的是一种社会准则,是一种良好的风气。先说说孝,传统文化是报恩,家里老人去世要记得他们的恩情,要披麻戴孝,要穿白色衣服以显对逝者的尊重。下葬后要素装三年,守孝三年,现在的社会已经很难允许这样了。现在很多时候会戴黑色袖标以显示对亡灵的祭奠,穿衣也是以黑白为主。这是孔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

春联是过年喜庆的一种体现,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大家庭对春节的一种喜悦。不贴春联是告诉来访的邻居及亲人朋友,家里老人去世了,我们还在祭奠老人,到我们家不能太喜庆了,这样显示对我们逝者的不尊重,造成尴尬。

本人老家还有延续的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了,三年不贴春联,亲戚朋友过年拜访也只能是正月初三那天,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也就是说正月初三只能在这种情况下拜访,如果你在这天乱拜访,容易被别人骂或者挨揍。


徙鸟


丧期三年不过,按照习俗是不能贴对联的
不能洗澡不能剃头的,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文明于发展有些传统习俗可以改革,例如洗澡剃头都可以了,但是过年不能贴红对联,这是对死者的尊敬

在古代有居丧制度,居丧是孝子们在亲人去世的一段时间内,在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节制,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思念。

传统习俗认为孩子出生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过世后儿子也应该还报三年,及居丧三年,居丧三年内,孝子不能在家居住,需要到为父母守墓,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穿孝衣,睡草席,枕砖头土块以此表达对的父母的怀念,一直要变到现在过年不贴对联了

本次回答:小农民旭


农人小旭


胡诌蛋。谁说农村人去世三年内不贴对联?只不够对联的纸色不同罢了,第一年黄色,第二年蓝色,第三年就贴红色了,第一年如家有婚嫁喜事就三色齐贴了。


我爱我家1440460


我们这里就有这种风俗,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贴对联。表达对亲人的相思之情。

我妈妈和我婆婆是在同一年去世的,我家今年春节是第三个年头没贴对联了。有时候梦见妈妈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好想她。


乐平平纯手工制作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风俗,不过是不用红纸,而用黄纸和棕色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