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天不生不列颠,文明万古如长夜。”

  号称“中文网络客观严谨最强历史社区”,一直以宣扬普世价值为终极目标的百度冷兵器吧,其看板写手米南德如是说。

  米南德先生的挚友熊掌先生曾经发文,为不列颠帝国的圈地运动洗地,按照冷兵器吧的论调,熊掌先生称【圈地本身并不存在所谓强行占据土地的行为】【地主对自身拥有土地的重新规划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的产率】【16到17世纪的英国乡镇正是处在贸易带活民生的良性循环中】。按照熊掌先生的说法,被圈地成为工人的农民,生活可谓越来越好了。

  毕竟一向发言显得充满理智中性气息的冷兵器吧看来,大英实在是一切善意与仁德的发源,马教则是颠倒黑白、煽动暴民作反的万恶之源。圈地运动功在千秋,应该是98%以上冷兵器吧吧民的共识。

  然而真相到底如何呢?说起来令人咋舌,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甚至说不定美国黑奴都过得比这些可怜的英国农民要好!

  不得不说冷兵器吧“三观奇正”,他们笔下的十字军骑士老爷、普鲁士雇佣军、不列颠资产阶级、与印第安人打交道的美国牛仔,以及唐朝来广州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几乎都是五讲四美的典范,待人彬彬有礼,做生意公道诚实,从不欺凌弱小滥杀无辜,大概只有天朝样板戏和日本大河剧里面的主角们才有得一比。

  从各方面的史料来看,不存在暴力强占就是个笑话,到十八世纪晚期手段才变得温和,克伦威尔时期前后的手段是最暴烈的。

  既然暴力极多,可见农民们并不愿意被圈地,才有那么多的反抗。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又会怎么样呢?

英国城市化的特色就是:农村人口被圈地运动赶出来,城市化只接纳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基本是等死了。

有趣的是,在伟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的数百年,人口增长在于它的生育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死亡率没有显著下降,是欧洲所有国家中死亡率唯一没有显著下降的国家。

根据贝内特的《英国庄园生活》,中古时期的公有土地和荒地是属于领主所有的,农民即使是开荒,也需要在征得领主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失去土地的流民甚至很可能连开辟新田的权力都没有!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圈地运动

其次,英国圈地运动后的200年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浪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寻找工作,而当时英国的工商业也并不能马上就吸收掉这一部分城市流民(毕竟当时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还是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这导致城市流民问题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在1662年颁布了《定居法》,严格限制农民进城沦为流民。直到1795年,政府对迁移的限制才有所放松,而英国的济贫制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这200年间农民的贫困问题,并非像熊掌先生文中提到的那样,农民是“和平进城”“和平迁移”“和平找到工作”的。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具有无限供给型的市场,尽管劳动力需求旺盛,工资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纳完毕以前,工资水平只能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维持生计的水平上。

大不列颠帝国丢失印度等殖民地再正常不过,只不过连爱尔兰都丢了才是神奇之事。然而说起来也并不是太神奇,许多人认为是爱尔兰刁民们不安分,总要反抗大英老爷,自己太跳太作。但是实际上1845年至1850年间,已经到了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还能搞得爱尔兰人口锐减四分之一!这样的大英,换你是爱尔兰农民,怎能不揭竿而起?

爱尔兰大饥荒本质是羊吃人的延续,一群圈地运动后没地了的佃户,生活水平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能够饿不死。马铃薯一旦得病不能吃了,就什么都吃不起了,结果可想而知。

爱尔兰大饥荒当中最神奇的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送的赈灾钱,都比维多利亚女王划拨得多。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让我们感叹一下。天不生不列颠,洋奴万古如长夜,愿冷吧衮衮诸公穿越到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没有土豆,还可以吃观音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