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修身|為人不猜疑

修身|為人不猜疑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

有位學者說:“疑心奪走了眾多的快樂,卻不還給我們任何東西。”培根說:“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鳥中的蝙蝠,他們永遠是在黃昏裡飛的。

猜疑是既不相信自己又不信任他人的一種不良的心理現象,是一種不自信的行為。猜疑常常是缺乏明顯事實依據地起疑心,在很多時候也缺少邏輯思維。猜疑不光明磊落,所以只能藏匿於心底。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變化,大多與先入為主的假想有關。一旦我們事先設置了一個並不客觀的判斷,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往那個判斷上去想,去靠,去牽強附會。

有很強猜疑心理的人,精神會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於是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吹毛求疵,扭曲了人際交往的正常狀況。猜疑的人既要對付被自己誇大的“敵意”,又要安撫自己內心的痛苦。猜疑可能會摧毀光明的信仰,毒傷美好的感情。

正所謂:“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疑神疑鬼的人,看似在懷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

所以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建立理性思維。要學會全面的、客觀的觀察和分析,讓理性說話,讓事實說話,而不是靠我們自己的主觀臆測。學會信任。化解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別人,相信自己。建立合理的認知心態,樹立客觀的自信心,在充分信任自己的基礎上,再嘗試著去信任他人。學會糊塗。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糊塗一些會更好。

持有善念。用良善的心態去看待他人,也要學會珍惜光陰,不必把大好的時光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一些猜疑之中,那樣只會自尋煩惱。

(圖片來自站酷作者「蒔花。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