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輩分的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人名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意義。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輩分,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菸、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背景: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孝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對於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


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時(滿族人統治)也不例外。按清初滿族的風俗習慣,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輩分關係的,如努爾哈赤,滿語意為“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與輩分排行沒有什麼關聯。清初滿族剛入關時仍保留其固有習俗,命名不排字輩。但從康熙皇帝開始按照排字輩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之後乾隆在弘字輩分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恆、啟”四字;咸豐在啟字輩分下,親選“燾、闓、增、祺”四字。所以,清代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但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


字譜:


輩分的字譜又稱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親屬、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輩排列。輩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為我國宗法制度,即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

昭穆制源於母系氏族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分,兩個氏族的同輩異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親的世系決定,父子屬於不同氏族。後來昭穆制逐漸得以演化,上古時代宗廟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以周代天子七廟為例,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於大祖的左方,三穆位於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次序和親疏遠近。


排列: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

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


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採納。現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選一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係,並無序輩之意。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並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


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目的,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

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

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

家譜的行輩字派是家譜中尤其重要的內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訂,編成幾句吉祥話,有的文人甚至將其寫成詩,比如浙江《唐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寧聰”;湖北《汪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

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歸結起來大致有五種:

第一種輩分可以看作是家訓,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寫,用來勉勵後輩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禮、義、信、仁等。從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後世能夠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鐘意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二種往往是對家族萬事昌隆,傳承不衰的一種希望,這種取輩分的方式非常普遍,畢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家族香火旺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人多力量大。這類輩分比如會用: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祖上是書香門第的大多會採用此種輩分。

第三種輩分取法多使用一些代表美好長壽、吉祥富貴方面的含義。比如:福、祿、壽、吉、祥、慶、賢等。在很多情況下,祖輩經商的家族大多會採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四種用的也比較多的是一些感恩先祖和歌頌皇恩浩蕩的字。比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這種取法大多是祖上對國家有功被封賞,或是對本朝有重大貢獻的家族。

還有一種是很多文人墨客愛用的輩分,希望子孫後代能夠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有的會寫成對聯或詩詞,又或者吉祥的話。比如湖北《汪氏宗譜》的輩分就是用:“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

輩分至今已經用了上千年了,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文化。中國人自古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老祖宗。一定程度上,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原因。

但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國”、“建設”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現,中國人開始一改傳統家族輩分式起名法。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開始選擇簡單而意深的兩字姓名,如韓雨、呂天等。

90年代至今,姓名越發彰顯個性,不少家庭在給孩子取名時,還動用了父母雙方的姓氏,有的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甚至略顯西化,如取雙姓+貝克漢姆的,還有叫楊二車娜姆的(我國最長姓名可取6字)。

這導致的結果是,按家族輩分起名法越來越少有人採用,重名也就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