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别人问“贵姓”,一般都会答“免贵”,但这2姓却用不着这么谦虚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西周的时候姓氏是贵族的特权,一般老百姓是没有姓的,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发生,旧贵族的地位受到冲击,姓氏不再是世袭贵族的专利。姓氏和古代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关系,把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分为大宗与小宗,大宗相当于族长,小宗要服从和尊重大宗,普及到民间也就形成古代宗祠文化。

别人问“贵姓”,一般都会答“免贵”,但这2姓却用不着这么谦虚

古代的子女一般都要随父姓,而且为了维护宗族团结,不同姓氏的大家族都要修家谱,辑成于北宋的《百家姓》中就一共收录了568个姓氏。明朝时,又修《皇明千家姓》,增加后的姓氏达到了1968个。这么多姓氏,在排列时,被当局者认为重要的尊贵的姓氏肯定排在最前面,例如,《百家姓》中的“赵”姓,《千家姓》中的“朱”姓,必须包揽第一的位置,在当时,这些姓氏被问到贵“贵姓”时,也自然是必须免去“免贵”二字的。然而,赵家江山也好,朱家江山也好,也只不过存立了短短的数百年,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两姓还实在不算是最尊贵的。发展到今天,若被问到“您贵姓”,朱和赵姓人士出于礼节也不可避免地加上“免贵”二字。那么,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在所有姓氏中到底有没有哪个姓比较特殊,可以不带“免贵”的呢?

别人问“贵姓”,一般都会答“免贵”,但这2姓却用不着这么谦虚

答案是有的,这两大姓便是孔和张。这两个姓氏,若别人问到“贵姓”,却不用这么谦虚。说到孔姓,可能很多人也猜到了原因,那是因为孔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虽然他在世时过得并不如意,社会地位也不高,可是自从汉朝建立他的思想被董仲舒承袭改造后,儒学就一直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了,他本人也就被神圣化了。孔子的直系子孙从汉武帝起就接受历代统治者封赏的爵位,他们社会地位尊贵,被高高供养,一直持续到近代社会。受两千多年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孔姓被人们公认为上姓,它尊贵得理所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姓也可以带“免贵”,那就是张姓,为何是张姓,很多人都感到不解,认为这姓没啥特殊的,但放在过去,张姓却也是十分了不得的。因为在民间宗教道教中,掌握天地神人命运的玉皇大帝就是姓张。民间流传他的真名有不同的版本, 或叫张友仁、张友人、或叫张百忍,然而无论哪一个都是张姓。作为玉帝后代的张氏,被认为尊贵于常人,他们的姓氏在问到“贵姓”时,也用不着带“免贵”二字。

别人问“贵姓”,一般都会答“免贵”,但这2姓却用不着这么谦虚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更新换代,大家或许会对过去一些文化表示出不认同,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文中说到的两个比较尊贵的姓,也许就会遭到很多朋友的质疑。然而,有一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不苟同,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