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1

“今年你多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慢悠悠。上个月,我用你的手机照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你没有叠被子的,另一张是把被子整理好了的。

“你回来看到以后,把前面的一张删掉了。你也知道,整洁的床更好看,为什么不花两分钟整理一下呢?删掉一张照片容易,但是删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就很难。

“所以,怎么办?那就是坚持,坚持早睡早起,用几分钟的时间去整理,包括你平时忘记带作业,做事拖沓,这些习惯都需要你去改正和克服,爸爸为什么说你的这些习惯是不好的习惯而不是坏习惯,是因为爸爸相信你可以通过努力把这些不好的习惯克服了,改正了。”

这段文字出自于《寄语予维》,是一位父亲在女儿七岁之际送给女儿特殊的生日礼物。

看吧这篇文章,特别是这位父亲用两张照片直观对比来让女儿明白事理的故事,让老爸想起了一件事。

儿子小时候也有一个不良习惯,那就是总爱把背佝偻着,让爸妈非常担心,将来会成为一个小驼背。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2

为了纠正儿子勾腰驼背的不良习惯,老爸老妈可谓煞费苦心,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办法之一:讲道理。老爸总是苦口婆心讲那驼背的坏处,甚至告诉他要是成了驼背,今后没有女孩子会喜欢,连婚都接不成,今后当不了爸爸。虽然儿子总是听懂了的样子,爸妈一提醒就把背挺直了,但过一会又被打回原形。

办法之二:用动作。“君子动口不动手”看来没啥效果,于是老爸开始动手了。凡是看着儿子驼着背,先是“语音播报”一遍,发现无效紧跟着就是动手纠正,要么是老爸两只手搭在儿子肩上,用力向后掰肩膀,打直身板。要不就是用手掌拍打儿子的背,以此纠正。但,“疗效”依然堪忧。

办法三:搞对比。这个对比就是让儿子站在墙边,通过他直起腰背量出身高,在墙上画上一个记号,然后再让他按照他常态佝偻着腰背,量出身高划出记号,然后对比。貌似直观了,儿子好像也发现同样是他自己,弯着腰和直起腰那身高就变化了。但依然收效甚微。

办法四:背背佳。这可是老爸当时“花了血本”买回来的,毕竟那个时候家里真是很穷,虽然现在记不得用了多少钱,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几年前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多了。因为现在你1万元在遂宁卖不到一平米环境好一点的房子,但是当时你可以在遂宁买10平米最好的房子。本以为这个“升级版”的办法会有好的效果,但是依然不是很好。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3

当然,如今看来,儿子的背还是没有成为驼背。倒推着来看,或许以前的那些办法还是有些效果的。

但是,付出与收获之间,真的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是严重失衡的。

前面那位父亲用两张照片做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对比:一张是女儿没有叠被子的,另一张是把被子整理好了的。

女儿一看见,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地感觉到了没有叠被子很不好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她删掉了那张不美的照片。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从此女儿心中也会删除不美,留下美很好。

那么当年老爸为什么没想到这个照相的办法呢?虽然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拍照还没有现在方便,但是老爸那时当记者还是买了一个傻瓜相机的。

缺乏意识。缺乏什么意识?就是缺乏寻找最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意识,就是缺乏寻找最适合孩子年龄沟通方式的意识,就是缺乏让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意识。

这让老爸想起了愚公移山。

精神可嘉。这位叫做愚公的人即使快九十岁了,依旧坚持移山。就像老爸当年无论怎样,也不放弃对“驼背”的“医治”。

方法欠妥。愚公只知道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他不知道“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他不懂得挖隧道,这可以理解。

但他还不懂得“山不过来我过去”就有些可悲了,毕竟同样是战国时期的孟母还懂得三迁呢,你两座山挡住了我愚公,我搬出王屋和太行到上外面去住不就ok了吗?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4

在那个男权思想非常严重是年代,愚公作为一个男人,那点智慧不如身为一个女人的孟母,他这“愚公”也算是当之无愧了。

如此,老爸是不是也“愚公”了一回?只知道用“蛮力”,不懂得用“智慧”。

为什么是蛮力?因为老爸当时的四个办法估计留给儿子的体验都不是愉快的体验,相反可能是痛苦的体验。

比如老爸的第一个办法:讲道理,反复给一个小不点讲道理,难道他不觉得烦?如果烦,心理自然抵触,你的大道理,自然成了耳边风,那么丁点大的孩子,对什么女朋友、什么结婚、什么成家立业,哪有什么概念?故而收效甚微。

比如老爸的第二个办法:用动作,你纠正他,他不觉得痛?他不觉得不舒服,即便看在你是父母的份上,可能当时给你一点点面子,而后又被孙悟空打回原形。

比如老爸用用第三个办法:比高矮,那么小的孩子,他就会觉得:我高一点矮一点有什么关系?高一点有什么好?矮一点有什么不好?他没啥概念,哪有什么改变的愿望?

同样,老爸用的第四办法:背背佳,估计给孩子带来的都是痛苦的体验,你是用外力强制他把背挺直,只要脱掉背背佳,他巴不得马上变回去,因为那样可以减轻痛苦,可能更舒服。他哪里还会有改变的意愿。

既然的痛苦的体验,他自然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就像弹簧,你用外力压着它,它可能暂时屈服于你,可是你总不可能一直不松手,只要你一松手,它就会弹回原形!

那咋办啊?用智慧!改变行为不如改变思想的智慧。

怎样改变思想?你让他自己就觉得那驼背真心不好看,而不是父母的强行灌输。

父母只是想办法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难看了,看见就烦了,对于驼背心生抵触了,他自己就会萌生出改变的强大思想动能:我不要当驼背,我要站直了,我要挺直腰板做人!

一个人只要愿意改变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一切痛苦都不是痛苦,相反是一份甜蜜感、是一份存在感、是一份成就感。

所以,与其改变行为,不如改变思想。就像前面那位父亲,只用两张照片,就改变了女儿的思想。

治理身体的勾腰驼背如此,治理人生路上的“勾腰驼背”,不也是如此吗?

这或许就是有别于“末端治理”的“源头治理”的智慧吧。

《面朝镜子》B008:站直了,别趴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