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杨焕育生前照(孙立功摄)

杨焕育(1944-2019),男,永济石桥村人,笔名芹墨,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会、戏剧家协会会员、西厢记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永济虹光蒲剧团编剧、永济戏校校长、永济文化馆《西厢》主编、运城地区蒲剧团党支部副书记。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共创作、改编大小剧目一百余出,代表剧目有《乾坤啸》《高山下的花环》《西厢记》《寇老西升堂》《琼玉公主》《山乡辣嫂》《山村母亲》等。曾出版个人专著《杨焕育剧作选》《西厢记后传》《关公全传》《尧舜禹演义》《蒲剧史话》《王秀兰》《中华戏曲·蒲剧》等十余部。他还擅长书画,对隶书尤为精通。

他从小就跟随爷爷十里八乡的去看戏,七八岁就能登台演出,12岁小学毕业就当了开张公社文工团的小演员。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杨焕育发表过的诗作

他在开张公社上农中时开始写作,还在文工团当过编写员,1958年即在《人民日报》《群众诗画》及《山西日报》《文化周刋》发表诗作,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1959年2月11日,北京《群众诗画》刊发文章《山西运城三位农民诗人》,就有13岁农民小诗画家杨焕育。

1961年初中毕业,他回村当了俱乐部主任和业余剧团的编导,配合形势编演的小戏经常在县上获奖。

1962年7月,他的小说处女作《菊花》刊于永济小报。

1970年,调到永济虹光蒲剧团当了专职编剧,他创作的第一个大戏《红桥风雨》在运城地区汇演中获奖。

1975年,《光明日报》《山西诗歌选》刊发了他的多篇诗作。

1979年,与人合作改编的《乾坤啸》在运城地区国庆三十周年献演中荣获剧目二等奖和剧本奖,其中《夜探》一折多次在山西省广播电台播放。之后又新创和改编了《杨继业争亲》《花田错》《义保龙凤》《高山下的花环》《杨贵妃》《武松与潘金莲》《柴郡主挂帅》等戏。

1983年,他创作的广播戏《柳庄春早》由临汾眉户剧团演出,由山西省电台录播,获创新奖。

1984年,他与陈开华合作的《岭南新风》在运城地区业余调演中荣获剧本奖。

1986年,调运城地区蒲剧团任专职编剧。

1987年,他与韩树荆、梁惠芳合作改编的《阴阳河》进京演出获得成功,并由中国青年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蒲剧《西厢记》剧本

1990年,在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中,他创作的《琼玉公主》、与韩树荆合作改编的《西厢记》均获综合治理金奖。

1992年,《西厢记》荣获第三届山西省文学艺术创作奖金奖,《琼玉公主》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铜奖。

1992年,他与张晓亚合作的《寇老西升堂》荣获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编剧奖。

1993年,他与张晓亚改编的传统折子戏《周仁哭坟》作为王艺华折子戏专场剧目进京演出大获成功。

1996年,他与韩树荆、王芝兰把《西厢记》被改编成五集戏曲电视连续剧。

1997年,戏曲电视剧《西厢记》荣获戏曲电视连续剧展播奖、戏曲电视剧“飞天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他与人合作将《寇老西升堂》改编为大型蒲剧《清官寇准》,荣获山西省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大奖及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编写的传记文学《王秀兰》。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杨焕育剧作选

200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杨焕育剧作选》,同年为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改编蒲剧剧本《山村母亲》。

2005年,退休后的他退而不休,继续为蒲剧艺术默默奉献,在《蒲乡红》《青年演员戏曲大赛》及各剧团剧本研讨活动中发挥余热。

2007年,他参与编写的《蒲州梆子志》出版发行。

200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他与王思恭合著的《武俊英从艺四十年回眸》。

蒲剧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去世,曾被誉为"十三岁小诗人"!

中华戏曲·蒲剧

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编著的《中华戏曲·蒲剧》。

2015年,他参与改编的蒲剧电影《山村母亲》上映并荣获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1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编著的《蒲剧史话》。

2018年,他为河东蒲剧团改编蒲剧剧本《烈女崔秀英》。

2019年3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