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遗恨未吞吴—“猇亭之战”之我见


遗恨未吞吴—“猇亭之战”之我见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经过汉中苦战,荆州新败,正值蜀汉疲惫之时,刘备还执意伐吴?后世对此多有讨论,多是对刘备决策的批评,但我不这样认为。

刘备伐吴,在当时的战略形势下是没错的,因为:

首先,曹孙两家,当然是孙吴的力量弱得多,要出兵自然也是伐吴有把握一些;

其次,孙吴偷袭荆州,背盟在前,吴蜀两家已然撕破脸皮,伐吴师出有名;

再次,荆州被袭,关羽被杀,若不伐吴,刘备称帝何以振奋士气,威服部众?

第四,伐魏须从汉川出关中,然后东出中原,可此时雍凉皆被曹魏牢牢控制。而蜀国居于孙吴上游,伐吴只需从巴州出宜昌,远比伐魏容易方便;

第五,当时曹魏新立,名将犹在,军容正盛。而孙吴吕蒙新丧,老将凋零(陆逊此时还籍籍无名),所以伐吴胜率更高;

第六,如果不能趁蜀汉初立,荆州新败,群情激愤,朝野皆有锐气,以一战之功收复荆州,那么“隆中对”战略无从实施,蜀汉也立时处于魏吴之下,被吞并便是迟早之事;

第七,刘备称帝之时,已经足足六十岁,在古代已经属于长寿之人。大凡有作为之人都有比较长远的目光和较强的忧患意识。这个时候的人一定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而后嗣又懦弱无能。那么就只能自己辛苦一些,多赞一些家底,让后辈以后手头宽裕一点。就如后来唐太宗晚年征高句丽,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不遗后世忧也”。一句话就是,不把麻烦留给接班人。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刘备在猇亭战败,就否定了伐吴的合理性。因为并不是所有合理的事情它都一定会成功,“合理”只是它的前置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历史中的人和事,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双从属性。偶然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运气。只能说那些年孙吴的运气比较好,名将迭出。先是周瑜在赤壁一把火烧走了高人曹操,接着吕蒙又成功偷袭了牛人关羽,最后一个不出名的年轻人陆逊还烧走了猛人刘备。孙吴一定属火徳啊。

关于猇亭之战,还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随刘备参与这场战争呢。如果诸葛亮前往,战争结果是否不一样呢?

依我看来,诸葛亮未随刘备东征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必然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联吴抗曹战略的倡导者,而且一生坚持奉行。刘备显然不可能将伐吴大战的指挥权交给这样一个人;

其次,对比当时吴蜀两国之国力,吴国稍占上风。刘备唯有御驾亲征,挟荆州被夺之恨,方能鼓舞士气,激发群愤,一战荡平东吴;

再次,帝王御驾亲征,一般留太子监国。但当时刘禅不过十六岁,资质平庸,且没有多少政治经验。就必须留下一个能力出众,且忠心耿耿的大臣辅佐。遍观蜀汉上下,惟诸葛亮方能担此重任;

第四,伐吴之前,刘备刚在汉中大败曹操,这样的战果一定让他自信心爆棚。毕竟曹操是三国公认的牛人,而此时东吴吕蒙新丧,在刘备看来孙权黄口小儿,不足为虑;

第五,猇亭之战前,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表现他的军事才能。因为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而刘备入川及汉中之战,蜀汉主要的军事顾问前期是庞统,后期是法正。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管理及外交。这应该也是刘备伐吴未听从诸葛亮谏议且未让他跟随的一个原因;

第六,刘备伐吴,军队核心力量是其从荆州带过来的家底。这些久经战阵的骄兵悍将

只有刘备压制得住,根本不可能听从诸葛亮的指挥。后来诸葛亮之所以在蜀汉说一不二,一是因为荆州的军力在猇亭之战中被消灭殆尽,二是益州原来的军方代表李严被他收拾妥当。

当然,如果诸葛亮随军出征,那么猇亭之战结局真的还未可知。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输陆逊,而且为人谨慎,断不会如刘备那般连营数百里安营扎寨。在古代植被茂密的环境下,这是兵家大忌。毕竟连千里之外的曹丕都能看出其中弊端,诸葛亮不可能不清楚。

只是,从重庆下荆州,交通也非常不便(后来日军侵华,受阻于湖南的常德和湖北的宜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面对陆逊的扎实防御,诸葛亮可能也无可奈何。最后僵持之下,基于双方都担心曹魏来袭,因此结果极可能是孙吴归还袭取的荆州四郡,两家再次握手言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