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提起大明朝,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評價就是: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作為封建歷史上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明朝是繼漢唐之後中華民族的有一個黃金時期,鐵粉可謂是相當的多。今天,小確幸就和大家聊一聊天子守國門的歷史淵源。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天子守國門,是指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為北平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稱此為“天子守國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他老人家從南方起兵,一路北上,最終統一全國,定都富饒、安寧的南京。那為何朱棣要費舉國之力,將首都從富庶之地的南京,遷到靠近邊關的北平呢?小確幸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從地理位置看,南京偏居東南、深處腹地,無法掌控全國

南京位於位於長江下游中部,背靠長江天險、地勢易守難攻,並且自唐宋以來經濟就非常發達,所以朱元璋選擇將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都城。但是,在交通、通訊非常落後的古代,信息傳遞,物資轉運,人員流動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地方能否作為首都的重要參考,為聯通九州八方,都城的首選必定是國土的地理中心,比如東漢的洛陽、唐朝的長安。南京地理位置過於偏向東南,對北方尚不穩定的大面積國土來講,信息傳遞時間長、物資轉運難度大、人員流動效率低,

難以支撐中央集權對全國的有力掌控。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南京、西安、北京形成等邊三角形

所以,早在朱元璋建國之初,就已經提出了遷都的想法,當時的備選地點有開封、洛陽、長安和鳳陽,只是洛陽、開封、鳳陽等地先後因為風水不好、戰亂破壞等因素被排除。群臣認為,北平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東連山海關、南撫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壯麗,足以控制四方,統治天下,是可以綿延萬世的帝王之都,建議遷都於此,朱元璋覺得元朝亡於北平不祥,便沒有同意,只是將燕王朱棣等三個兒子封為藩王鎮守北方,這就是著名的“北方三藩”。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明朝地圖

洪武24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考察長安,準備遷都關中,但因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後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絕,才放棄了遷都。所以,在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就只是一個應急方案,就算沒有朱棣的個人原因,遷都也是必然。

從國防安全看,北平地勢險要、俯瞰中原,戰略地位突出

在明朝時期,信息傳遞尤其是軍事信息的傳遞,主要靠的是驛站,緊急信息可以日傳800裡。在明朝初年,被趕到漠北(現在的蒙古國)的蒙古仍然是明朝的主要外患,如何抵禦外族入侵是非常重要和嚴峻的問題。從距離上看,漠北距離南京的直線距離達到了2000公里,即使是距離邊境重鎮大同,也有1000公里直線距離,一旦出現緊急軍情,軍情傳遞需要好幾天,支援的部隊要走大半個月,這仗怎麼打?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南京到大同直線距離

如果定都南京,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一個辦法,像朱元璋一樣,在北方的山西、河北、北平設置藩王,或者安排信得過的人設置藩鎮,給與其軍政大權,讓其鎮守國門。但是,作為造反起家的北方藩王,他是絕對不可能允許出現第二個朱棣的。所以,遷都往北就是必然,親守國門也是必然。那為什麼是北平,不是陝西、山西?根據明朝《革除遺事》記載:關陝百二山河,昔人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民悍勇,西鄰吐蕃。山西表裡山河,地產良馬,其民剛壯,所謂山西出將者也,北近胡虜。也就是說,山西陝西靠近吐蕃、胡虜,有受到攻擊的危險。相對而言,北平就安全得多,它位於華北平原北端,四周環繞有張家口、錦州、山海關等軍事重鎮和黃河、太行山、渤海海峽等天險,易守難攻,京杭大運河也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北平提供糧食和補給,可以說:既靠近前線,又無比安全,是為定都的上上之選。

從執政根基看,朱棣靖難上臺、人心不穩,必須重新洗牌

建文帝雖然只做了四年的皇帝,但他的父親朱標當了25年皇太子,人緣很好、威望極高,建文帝本人又非常受朱元璋寵愛,是合理合法、萬眾擁戴的皇帝,在南方特別是南京城有一大批忠於他的臣子。朱棣原本是北方的燕王,在靖難之役中,揮師南下,趕跑了建文帝,奪得了皇位。雖然他是打著“尊奉祖制”的名義發動的叛亂,但並不是所有人都信服他。建文帝失蹤後,忠於他的臣子們都隱藏起來,以圖日後再起。這些人都是本地士族,盤根錯節、利益交融,是非常大的不穩定因素,必須靠遷都打破現有佈局,讓這股勢力隨時間和空間變換慢慢消融。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方孝孺

同時,朱棣上臺後,在南京大開殺戒,血腥鎮壓忠於建文帝的臣子,當時的南京城,籠罩在血腥、恐怖和猜忌的可怕氣氛中。特別是朱棣將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凌遲處死,並滅其10族,共計873人,讓朱棣盡失天下士子之心,舉國上下遍佈著不支持朱棣的聲音,其中又以江浙一帶最為突出。所以,朱棣對南京這座都城一直非常不放心,生怕自己某一天就非正常死亡在宮中,但培植心腹勢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只有回到自己苦心經營了的北平,才最有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

從個人情感看,朱棣久居北平、水土不服,希望回到北方

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年僅20歲的朱棣就被任命為燕王,鎮守北平,從此,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率軍出征,他都再也沒有離開過北方,直到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稱帝,他共計在北方生活了22年。這22年,將在南方出生的朱棣,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最瞭解的是黃沙大漠,最熟悉的是獵獵北風,最喜歡的是牛羊麵食。可以預見,初來乍到身處江南水鄉的南京,在氣候、飲食等各個方面,朱棣都是非常不適應的,迫切的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大明風華:朱棣為何遷都北京親自守國門?北京有四個方面比南京強

明成祖朱棣

綜上所述,小確幸認為,天子守國門,既有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又有長治久安的現實需要,還有根基不穩的被逼無奈,但總的來說,更多體現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眼界和擔當,是勇敢和堅毅的象徵,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圖騰,值得我們傳承和讚揚。

小確幸將持續為大家奉上大明風華系列文章,和大家一起領略英豪風采,啟迪智慧人生。如果大家喜歡,點贊關注也希望大家與我留言互動,暢談你心中的天子守國門,謝謝鼓勵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