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大马哈鱼12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要从罗贯中塑造的三国演义魏延的反叛形象中跳出来,后世人一提到魏延,就会联想到,这个家伙要“叛变了”,其实在正史中,魏延也算是一个名将,古人的人生理想无非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进取的思想,凡有血性,必有争心,我可以做将军,为什么要去做士兵呢,魏延作为一名将领,如果连这点进取心都没有,怎么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所以很好理解,不仅仅魏延会争军权,处在他的位置上肯定也会。



采唐


按照魏延其人的具体情况,魏延在诸葛亮亡故后他认为没有人能治得住他一定会谋反,夺取蜀国的军权。

魏延其人实际是爱护士兵,骁勇善战,很有军事才能的。但是他的缺点是飞扬跋扈,自高自大 。关羽战长沙时候,魏延向韩玄韩太守请求出战关羽。韩太守说,我们强将如云,还用不着你立头功。当时好几员大将出战被关羽斩杀,老将黄忠和关羽斗了个旗鼓相当。韩太守确疑黄忠有谋反之心,欲杀。魏延替黄忠求情,韩太守确疑二人都想反,欲杀二人。魏延立反杀了黄太守并救了黄忠,随后降关羽。从此看,虽然韩太守刚愎自用,但魏延也确是锋芒毕露。

魏延归顺刘备以后也是很尽心尽力的,当时很多地方的打仗魏延都是当先锋,但是诸葛亮说魏延久后必反。魏延和黄忠说过,当时黄忠说:刘备的兵马多数都是后来投奔的,那这些人都是不忠不义的人吗?我跟你是一样的,在长沙投奔的主公。魏延当时说:那诸葛军师这么防备我,让我怎么做?黄忠说:让他怀疑去,咱们做好咱们的事,咱们就是一介武夫,你多立功,让军师后悔。魏延当时也是听了黄忠的话,很多打仗的事魏延都是请求出战立功,但是到最后诸葛亮和刘备也是防备他,冷落他。从侧面来说反映了魏延平时说话做事比较强势,难以驾驭。

最主要的是魏延和两个人的矛盾极度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至于魏延之死的直接原因,其责任更不在诸葛亮,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责任还是在魏延自己,他在诸葛亮死后违其遗命,为泄私愤率军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狂妄,审时度势不明,这变故给了杨仪一个机会,使其自取其祸而已。故后来杨仪用诸葛亮所设之计,诱杀了魏延。

综上所述,根据魏延平时自高自大、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主要特点,如果不死,必定会清除异己、拥兵自重、造反夺权的。


刘文广


历史上没有这事,所以只能谈演义

演义的话,原文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前一句“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看上去也是魏延不忠的理由之一,实际没什么说服力。因为就在同一回中:

金旋走至城边,城上乱箭射下。旋惊视之,见巩志立于城上曰:“汝不顺天时,自取败亡,吾与百姓自降刘矣。”言未毕,一箭射中金旋面门,坠于马下,军士割头献张飞。巩志出城纳降,飞就令巩志赍印绶,往桂阳见玄德。玄德大喜,遂令巩志代金旋之职。

巩志同样是杀主献城,甚至性质比魏延还要恶劣(韩玄旁白描述“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杀他是众望所归,金旋没有这类评价。)但投降后的待遇和魏延截然不同,不仅没有受惩罚还得了太守职位。

所以诸葛亮要杀魏延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理由:脑后有反骨

因为脑后有反骨,所以久后必反。

和的卢马必定妨主一个道理。简单粗暴的作者设定,不需要更多解释。





萌娘播客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其实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即使从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预估,魏延也不会谋反,我们可以从一些人物关系的细节中发现其不会谋反的佐证。

魏延此人,一生血战沙场,无论是跟随先主刘备还是后有诸葛武侯,都是功勋卓越,刘备在时,甚是器重魏延,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令其为汉中太守,刘备这一棋出乎所有人意料,但是魏延确实能担此重任。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之高,在刘备第一批创业者陆续死后,唯有诸葛亮可以压制住魏延,而且魏延对诸葛亮用兵布阵时有意见和分歧。这其中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子午谷奇袭长安,一向稳扎稳打的诸葛亮认为此计甚悬,没有应允,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子午谷奇袭是否能够成功,但是从魏延在战场的表现来看,魏延此人有勇有谋,后蜀一把手诸葛亮对其掌控都有一些力不从心,所以在担心自己死后,魏延绝对会争权而且无人是其对手,故而布下“谁敢杀我”这一锦囊妙计。



魏延此人勇猛过人,但是性格却有些高傲,而且性情比较暴躁。在蜀汉阵营里,杨仪与魏延矛盾甚深,诸葛亮在世时,尚能调解二人冲突,诸葛亮死后,二人之争必有一死,而且会牵涉到蜀国的根基稳定,所以,诸葛亮设计将其除掉,留下一帮好人缘且踏实过日子的蜀国政权结构人,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过在《魏略》中,记载为杨仪为除掉魏延,谣言其欲北上投敌,故发兵攻之,魏延深知若迎战必被诬陷,故而只逃而避战,终被杀掉,杨仪脚踩魏延头颅,并诛其三族。



我想,大概是魏延魏文长行事太过于刚愎自用,而没有与其他人搞好关系,最终才惹得杀身之祸,再者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稳字当头派,也是担心日后魏延掌权后会牵涉很多自己集团的人,故而才会除掉他。但是,从魏延各种表现来说,此人绝无谋反之心。


兰陵郡主


魏延就是因为争权才死的好么。

另外题主能不能前边说演义,后边说历史?

正史里诸葛亮哪里说魏延会反?

魏延受到董允、蒋琬、杨仪、费祎的联合“陷害”。

刘禅问:杨仪和魏延哪个反了?

董允、蒋琬查都没查,直接说魏延反。

蒋琬就带兵去平乱,走半道听说魏延死了,才领兵回去。

试问,他就不怕是杨仪反?

诸葛亮活,魏延便能活,因为诸葛亮能用魏延。其他诸如蒋琬、费祎等人可压不住魏延。

蜀汉第一位汉中太守,这是随便一个人能当的?

刘备为拿下汉中,硬生生将荆州一分为二来安抚孙权,可见汉中对刘备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地方,若不是刘备亲信来守卫,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另外在多说一些个人猜测,诸葛亮没准也掺和其中。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同杨仪等人的矛盾,他却无可奈何。他活着还能管控住,死了却无能为力。

蜀汉不能乱,也乱不起。诸葛亮必须选择一方,他选的是杨仪蒋琬,原因是魏延威望、能力太强。

诸葛亮能保证自己不篡权,他能保证魏延不篡权吗?魏延活着,他会同杨仪、蒋琬等人闹腾,可能将蜀汉刚刚积攒的家底耗光,加上魏延对刘禅的威胁,于是诸葛亮暗令某些人,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人很可能是王平。王平是曹魏降将,在诸葛亮手里得到重用,俩人很可能关系不一般。

当然仅是个人猜测。


卧牛说历史


魏延没想谋反,诸葛亮也没有做过这种预测。诸葛亮虽然没有采纳魏延出子午谷取长安的计划,但一直对他是器重的。

亮深惜(杨)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杨仪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魏延传》

还有另一种说法:

《魏延传》注引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略》的说法不太可靠,但起码说明魏延从未有过投靠魏国的打算。

不过魏延当时已经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就爵位职务而言几乎是诸葛亮之下第一人,不可能不想再进一步位极人臣,如果他没有和杨仪闹内讧,而是遵命回朝,肯定也不会甘居人下,争权之事是免不了的。但魏延出身寒微,不能取得世家大族支持,只能靠军事强力,必然造成蜀汉剧变上下离心。

很可能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为了他身后长治久安,无奈的牺牲了魏延。


真正鳄鱼不哭


小说和电视剧中魏延必反,从他一露面就被诸葛亮定好了结局:脑后有反骨,将来必反。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死在了五丈原。魏延非常不满诸葛亮对职权的分工,果然造反,而诸葛亮也早就料到了这样的场景,于是他给马岱留下锦囊,在魏延高呼“谁敢杀我”时,马岱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假如魏延不死必争兵权。其实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重用着魏延,给魏延掌握一半兵权,诸葛在世之时魏延尚且有所忌惮,诸葛亮死后兵权全部落入魏延之手,对于权利如此看重的魏延来说,此时叫他让出军权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们有别的看法关注一下或者在下方评论。


流云小生


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个人觉得他不会谋反,但是对于军权争夺,这个到很有可能。

魏延一生立过无数战功,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但是他性格孤傲,脾气不好,很多人让着他,只有长史杨仪不给他面子,常常与他发生冲突,魏延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拔刀杀了杨仪。

费祎经常帮两人调和,但尽管如此,两人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在诸葛亮死后,两人发生争斗,最终魏延落败而亡。这跟魏延谋反是没有关系的,为什么这样说?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情节: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没人镇的住魏延,所以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议,设计除掉了魏延。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并没打算投降曹操,他只想杀掉杨仪。甚至《魏略》里面记载的是魏延受到诸葛亮临死前重托,只是杨仪害怕魏延相害,便造谣魏延要谋反,最终设计害死魏延。

不管是哪一种记载,个人觉得魏延都没有必要造反。因为魏延也是很有抱负的一个人,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不止一次建议自己带一支队伍由子午路直取长安,这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计,但诸葛亮生性谨慎,予以否决了。诸葛亮一死,蜀国可以打仗的除了魏延,姜维勉强算一个,这时候魏延的策略很大概率可以得到实施,他也很可能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魏延不可能投降曹操。

当然,要实施他的计划,他必须首先得到军权,这就是为什么说他有可能夺取蜀国军权的原因。


秦曰汉云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简单阐述一下的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魏延是蜀汉的大将,刘备入川时,魏延屡立战功,深受刘备气重,刘备即位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在《三国演义》跟随诸葛亮北伐,提出由子午谷袭取关中,但遭到诸葛亮坚决反对。诸葛亮看魏延有反骨,怕日后会谋反,所以在北伐战争中一直压制魏延,魏延和关羽其实是一样的性格,高傲,他总觉得诸葛亮北伐太谨慎,魏延是抗曹的,不会因为诸葛亮的死就放弃北伐,诸葛亮病故后魏延正好可以放开手与曹军一战,诸葛亮也料到这一点,因为北伐的军队是蜀汉的全部命脉,不得有任何闪失,所以他不会把蜀汉的命运压在魏延手里,所以才命杨议传令撤军,魏延自然很气愤,不想撤军,因此马岱听从诸葛亮遗愿杀害魏延,其实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他只是想继续北伐,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小龙女影视记


在历史上魏延是被黑最很的人之一,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他只想在他领导之下建功立业,若他要谋反有两个方法:A,带领自己属下剿杀蜀军当时最高指挥人杨仪或姜维,以魏延当时是军事二把手且资历武功可以说第一的实力,他是能做到的,然后伪造诸葛亮遗令煽动其它人,B投靠魏军,但他都没有做,他只烧了蜀军回国找栈道,以阻止蜀军回国而去打魏军!

假如 他不死,也很难争取蜀军的军权,原因:诸葛亮太强大了,即使诸葛亮死了,他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不信任魏延,而且他的遗策先回蜀地,把军权建议给蒋琬,即使临时指挥给了自己门史杨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