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大病不出区:打造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2018年1月10日,李先生和朋友聚会后开车回家,半路出现胸痛并伴有恶心呕吐,一开始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有重视,等到胸痛加重时被送往一家社区医院救治。

社区医院马上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传到花都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胸痛中心值班医生诊断李先生为急性心梗超急性期,需要尽快抢救。接到消息后,肖俊会就提前激活导管室,当救护车到达时,急性心梗救治的绿色通道已经开通,李先生被直接送进导管室,肖俊会为其展开急诊造影和PCI手术。

从入院到开通血管仅用时22分钟,李先生成功获救。让他和家属心有余悸的是,如果再晚一会儿,他的生命将定格在鸡年的尾巴上!

独特的柔性人才引进

肖俊会是花都区人民医院2017年从湖北十堰市人民医院引进的人才,目的是为了建设胸痛中心。2017年12月,该院胸痛中心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李先生成为最早获益的患者之一。

2017年4月,几乎在同一时间,肖俊会在同济医学院的校友蒋守涛也被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瑞华从湖北随州市中心医院引进,新岗位同样在该院胸痛中心。3个月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成为广东省中医系统第一家国家级胸痛中心。

从入职开始算起,在肖俊会和蒋守涛等人的努力下,花都区的两个胸痛中心成功挽救了近700个急性心梗患者,部分病症的介入手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原先需要转送到广州市救治的急性心梗病人,在花都区就可以实现最快速救治。

县区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加强县区医院建设,以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落实分级诊疗,是实现大病不出区(县)、扭转倒三角就医结构、恢复良好就医秩序的必然选择。

“2017年花都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改变了广州北部地区没有三甲综合医院的历史,也标志着花都区医疗卫生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花都区卫生计生局医政办科长毛德新说。通过区人民医院的创三甲活动,不仅该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优化,也带动了其他医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大病不出区:打造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2017年7月4日,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动工。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明、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唐小平、花都区委书记黄伟林、花都区区长叶志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共添、区政协主席陈家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等领导出席动工仪式

作为全国医疗高地之一,广州同样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尴尬。为此,广州市提出在花都等外围城区选择建设片区医疗中心,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等转移。花都区正试图抓住这一机遇,构建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为此花都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人才引进。

2015年印发《花都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实施办法》。花都区卫生计生局将高层次人才分为五个类别,对引进的人才从20万到100万按级别给予补贴,同时还按照每月2500元的标准给予3年的租房周转金补助。截至目前,该项目共引进8名高层次卫生人才,肖俊会和蒋守涛都在其列。

两年后,花都区又发布《花都区卫计系统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这项举措类似深圳“三名工程”,不过投入要小很多,也更有针对性。由区财政每年补贴500万,花都区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胡忠医院按配套出资500万,主要瞄准广州市,以及上海市部分优秀人才。

事实证明,一批人才是可以迅速提升一个地区医疗卫生能力的。“三名工程”对深圳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立竿见影,柔性人才引进对花都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样已经初见成效,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逐年提高。

比如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专家曹学伟,他帮助花都区革新了关节置换领域的技术;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副主任李映桃则通过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培训,提高了花都区抢救孕产妇的成功率,等等。在专家的指导下,花都区还引进了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眼底病诊疗技术等,填补了之前的区域空白。

通过柔性引才项目,花都区还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院、第五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找到了更多的学习平台。

“除了外引,我们也在加强内培,努力培养本土化的优秀医疗团队,为提高花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造血。”曹扬说。

名医评选是内培的主要路径之一,这项2016年启动的工作已经选出区内名医16名、学科带头人28名、后备卫生人才22名。

这些内培人才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3年评选一次,其中名医连续被选中将成为“终身名医”。

花都区给予名医每年10万元补贴,学科带头人每年5万元,后备人才1次性1万元。目前区政府在该项目已经投入622万元。

“名医评选不设名额限制,也没有中西医区别,但是每年都设有非常严格的年度考核。”陈波说。去年区卫生计生局组织年度考评,结果显示66个人有64人优秀,考评结果已经在区卫生计生局官网公示。如果考核不合格相当于一次黄牌警告,将影响到下一次名医评选。

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创新,2017年7月花都区人民医院获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称号,2018年5月9日,该院肾病学科博士张云芳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成为花都区医疗领域首个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

谈及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花都区人民医院院长熊传银表示:“首先要找准定位,作为区县级医院,主要承担群众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任务,这是保基本;其次要形成较强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对心脏病人、中风病人、重症产妇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就近解决。”

大病不出区:打造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2016年8月22日,花都区多家医疗机构组成的义诊医疗服务队送医送药下乡

前文提到的花都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平均用时从原本的120分钟缩短至90分钟内,最短的就是救治李先生的22分钟;2016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公布广州地区“卒中规范救治”医院分布地图,花都区人民医院成为广州北部唯一一家入选医院。

此外,花都区人民医院还拥有规模在全市区级医院领先的血透服务,目前有80台血透机,每月固定为380余名血液透析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服务,而且正在扩建血透三区。

当然,还有更令花都人民医院和花都老百姓期待的,是有新华路总院、宝华院区、田美院区三个院区的花都区人民医院正在筹建新院区。

在花都中轴线的规划上,区委区政府拿出寸土寸金的地块用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其中拨给花都区人民医院220亩地,投资15亿建设床位达1500张的新院区,同时还预留了70亩用地计划发展民营医疗。

花都医改开花结果

“优质的医疗资源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之一,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花都区区委书记黄伟林强调,花都区将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医疗资源的配置成为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卫生计生局,其他相关部门的付出不容忽视。区人社局医保办主任任斯强就曾掷地有声:“我们医保办是花都区医疗卫生改革的组成部分,从职能上我们全力支持花都区的各项医疗卫生改革。”

据花都区发改局局长江静介绍,发改局的工作主要是落实和贯彻省市下发的医改政策,“我们会面向各类医疗机构举办医改政策宣讲班,邀请市发改委相关处室专家进行现场政策解读和疑问解答;同时积极开展双向检查,督促医疗机构做好明码标价、收费公示的工作,确保医改政策在一线得到准确执行,保护就医群众的权益。”

随着花都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花都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39%,“这充分表明了全区上下各条战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说明花都区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花都区财政局总经济师王健文说。

有诸多部门的鼎力支持,花都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也就顺理成章。为了更好地服务花都群众,打造广州北部地区的医疗高地,花都已经启动7家医院的建设项目。除花都区人民医院正在筹建的新院区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汽车城分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精神病医院的建设都已经提上日程。

“扩建了一栋住院大楼后,开放病床数量也从600张增加到1100张,我们特别规划了6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大大缓解患者就医停车难问题。”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瑞华说,他有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据透露,该院有国家专利3项,有院内自有制剂20个品种,其中参七脉心通胶囊、益复元合剂等数个品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花都区还引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介绍,仁济医院将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设,设置床位1000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将对该院实行同质化管理,“实实在在地为花都百姓和周边辐射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

“按照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我们还将引入一家市属妇女儿童医院。”曹扬说,她特别感谢了几个兄弟单位。她说:“在花都,国家、省、市的政策,就是我们的东风,各级领导、各兄弟单位对民生事业、对健康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大病不出区:打造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2018年5月29日,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骨科专家为花都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群众开展“保护骨骼,健康永远”爱心义诊活动

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唐小平已经记不清第几次到花都,他告诉广东卫生在线记者,城如其名,花都是一个经常会“开花结果出亮点”的地方。他特别强调,作为广州市率先探索镇村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花都医改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广州目前有各类医联体200多个,但真正能实现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四个共同体的医联体建设,花都是走在前头的。”

“花都区基层医改为健康广东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段宇飞说。他高度肯定花都区的探索,特别强调一元钱看病模式的10年坚守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了花都区历届党委政府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每一位卫生健康从业者都有这样的情怀与担当,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下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必定走在全国前列。”

“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必须要对标最先、最优、最好。”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强调。目前广东省的医改工作正在快速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工作者不能只喊口号,而是要把问题摸清,以问题为导向建全体制机制,通过把广东省强基层工作打造成国家样板工程等,改变广东省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着力打造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顶天立地广东省医疗卫生大格局。”余艳红说。强基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卫生强省的重点工作,我们期待花都区以及其他县区成为国家样板的那一天。

采写|宋炳军 李楠楠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花都基层医改经验

大病不出区:打造广州北部医疗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