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

红茶馆人生


孙中山在位时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非常好,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大使签署了联合宣言,实现中国统一,完全独立,当时蒋介石在场并完全拥护。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指派去苏俄访问,9月蒋介石率访俄考察军事代表团遍历苏联三个月,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为蒋经国与夫人,她是苏俄人,嫁给蒋经国后改名蒋方良。

1924年元月,国民党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国民党和苏俄的的关系密切,此时的蒋介石是非常相信共产国际的,另外苏俄也答应给予军事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黄埔军校也聘用了大量的苏俄军事顾问。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只有15岁的蒋经国耳濡目染,经常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

图为蒋经国和妻子女儿。

1925年,苏俄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收中国留学生,国民党也推荐了很多学生,15岁的蒋经国也名列其中。据说是蒋经国自荐的,吴稚晖问了蒋经国为什么要远赴异域,蒋经国说为了革命,捉住了要砍头的不怕吗?不怕!于是吴稚晖将此消息呈报给了蒋介石。

图为蒋经国和蒋介石夫妇。

1926年夏天,蒋经国经过陈洁如在蒋介石身边游说,勉强答应了,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出国前必须加入国民党。于是1926年10月,蒋经国和第一批留学生登上泊碇在上海的一艘苏俄货轮,同学们齐唱“国民革命军歌”,蒋经国此一去13年之久。


图文绘历史




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奉化,老子是蒋介石。

十五岁时,蒋经国开始留学。但,有意思的是,留学的国家并不是蒋介石后来依靠的美国,而是共产主义氛围较浓的苏联,这是为什么呢?

蒋经国留学时,国共正在合作,蒋介石还没有搭上美国这条线



早年的蒋经国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1925年就参加了五卅运动。

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未撕破脸,彼时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大行其道,国共也处于蜜月期,甚至连黄埔军校也是国共两党联合办学,整个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是非常好,苏联就像中国的老大哥。

至于当时和美国的关系,可以说很一般了。因为蒋介石和宋美龄还没有成婚,美国的关系还没有搭上。

如果说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留学的主要选择是日本的话,1925年时的留学选择主要是苏联了。

这是蒋经国留学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经国受到了吴稚晖的影响



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总有对其影响大的人,蒋经国也一样,影响他的人叫吴稚晖。

吴稚晖是谁?是国民党的元老,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吴稚晖推崇新文化,并且提倡勤工俭学。官二代的蒋经国,深受吴叔叔的影响,对新文化、新运动适应得比较快。

在吴稚晖的建议下,蒋经国去了苏联留学。其实,靠蒋家的实力,送蒋经国去美国求学,也是可以办到的,关键是吴稚晖的推荐起了一定作用。

蒋经国个人倾向于共产主义,这也是导致蒋经国去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但长子蒋经国恰恰相反,对共产党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认可,所以这就成了蒋经国去苏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去了苏联后,蒋经国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叫尼古拉。在校期间,有一个关系最好的男同学,是共产党,比他大六岁,这个同学就是“小平同志”,而同桌是个蒙古族,叫乌兰夫,后来是我国开国上将。

在老师、同学和苏联氛围影响下,蒋经国更加认可共产主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远在苏联的蒋经国发表声明,和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不久后,蒋经国申请入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辗转反则几次,蒋经国才入了共产党。1937年,蒋经国被所属工厂党委会开除党籍,解除职务。

于是,不得已的蒋经国,回了故乡。来到中国后,蒋经国加入了国民党,开始和老爹蒋介石合作。



综合来看,蒋经国早年去了苏联,是受形势的影响,也是受了吴稚晖的影响,当然,他自己也有强烈的意愿去苏联。


蓝风破晓


蒋经国曾经是我党的人,这一点到今天已经尽人皆知,他就是在苏联留学期间入的党。可是,他后来叛变了革命,又回到了他老子蒋介石那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的确是受了我党的影响,而蒋介石能默许他去苏联,则是因为蒋介石当时需要苏联的支持,那时候孙中山搞联苏联共,中国跟苏联的关系远远好于跟美国的关系。

蒋经国少年时期,主要是在上海居住上学,他跟着他的后妈陈洁如居住,受到上海的大商人陈果夫的照顾,陈果夫家族后来成了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蒋介石在南边筹办黄埔军校,很多采办的事招生的事,都交给上海的陈果夫办。据说蒋介石跟陈果夫是拜把子兄弟,也有人说蒋介石跟陈果夫的老爹是拜把子兄弟,未知真假。

由于蒋经国常年不在蒋介石身边,蒋介石对他这个儿子的思想动态很难快速掌握。1925年,蒋经国由上海来到北京,此时蒋介石委托邵力子照顾蒋经国。由于国共合作以及和苏联的蜜月期还没有结束,所以邵力子给年轻的蒋经国介绍了不少我党的年轻人,蒋经国受他们影响很深。甚至于,邵力子还把蒋经国介绍给了李大钊。

孙中山蒋介石筹备和组建黄埔军校,用李敖的话说,苏联出人,出钱,出枪。苏联派了教员,赞助了经费,赞助了武器。所以这时候苏联成了跟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外国政府。

国共两党的年轻人都对苏联充满了向往。蒋经国受到我党年轻人的影响,也对苏联充满向往。这时候,国共苏三方,正合作在苏联搞中山大学,苏联成立中山大学以后,要国共双发甄选年轻学生去苏联留学。作为中山大学第一届学生。

蒋经国跟他的几个朋友,大部分是我党的人,决定想去中山大学留学。于是他向此时正在北京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请求帮忙推荐。吴稚晖没有阻止蒋经国,而且后来吴稚晖站在了蒋介石一边支持蒋介石的清算。但是此时的吴稚晖还没有那么反动,毕竟是合作期间。

推荐人有了,但是蒋经国还要说服自己的父亲同意才行,要不也没钱去留学啊。1925夏天,蒋经国到黄埔去见蒋介石,商量去苏联留学的事。蒋介石一开始是不同意的,推说自己没钱供他去苏联,毕竟此时蒋介石还只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不敢明目张胆的搞钱。

蒋经国早就预料到让蒋介石同意没那么容易,所以在去黄埔前,他绕道去了一次上海,见了自己二十岁的后妈陈洁如,想让她帮忙说服蒋介石。陈洁如于是帮助蒋经国说服了蒋介石,据陈洁如回忆,在说服的过程中,蒋介石曾经骂蒋经国朽木不可雕也。

原来蒋介石拼命追求陈洁如,要休了原配毛氏,也就是蒋经国的老妈,后来蒋为了政治需求,又追求宋美龄,还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真乃人渣也。

但是综合考虑之后,蒋介石还是同意了,因为蒋介石此时还需要苏联的帮助。

蒋介石在1925年10月1日的日记曾经记载:“我再次提示经国。我决定允许他到俄国进修。”送儿子到莫斯科留学,符合蒋介石的政治和事业利益。

此时蒋介石搞黄埔军校,背后全都是苏联的支持,这也是蒋介石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至于此时的老美,还没把蒋介石放在眼里。

况且,苏联这时候为了在中国占得上风,在国际上跟英美等国家一直明争暗斗。如果蒋介石表现出亲美的一面,必然会失去苏联对他的支持,他的政治资本也就没有了。


西堤君


1925年10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我再次提示经国,我决定允许他到苏联进修。

1925年11月,15岁的蒋经国抵达莫斯科,俄名为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

蒋介石之子的身份引起苏联的极大重视,中山大学的校长亲自到车站迎接,并且在开学典礼上,托洛茨基高度赞扬蒋介石,并且宣布:

“从现在起,任何俄罗斯人,不论他是同志还是公民,若是蔑视中国学生,就不配是俄国共产党员或是苏维埃公民。”

蒋经国留学苏联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苏联更是加大对中国革命的援助,创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便是中苏交流的纽带。

蒋经国留学苏联也是他自愿要求去的,以追求社会主义思想。

后来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经国用俄语高呼:“打倒蒋介石!”

另外,也有阴谋论表示,蒋经国是作为人质去苏联留学的。


五味社


首先,苏联当时中国的主要盟友嘛,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要向苏联学习。另外,蒋经国自己也要去,他对共产主义很感兴趣。

二来,孙中山先生搞国共合作,争取苏联人的支持,

蒋介石不让他去,不让他去的原因,估计那时候蒋介石心里就有鬼了。但最终蒋经国还是去了莫斯科。

但蒋经国没想到的是,他一去就是十二年,一个人去,回来时已经变成了三个人。

到了苏联后,蒋经国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取了一个俄罗斯名字叫: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札洛夫。这个名字来源于列宁,是列宁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

这个笑容还是很纯真的。

第二年,邓小平也来到中山大学。邓小平也有一个俄国名字:伊凡•舍吉维奇。

两个人分在一班,邓小平口才好,蒋经国喜欢思考,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

蒋经国在苏联的学习还是不错的,因为中山大学的生活学习条件很好,待遇比苏联其它大学好多了。苏联嘛,也是那种打肿脸当胖子的主,自己饿肚子也要给外国人吃好用好,得在外国人面前长脸。

可到了苏联两年后,坑爹的事情,不是,是坑儿子的事情发生了。

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那这个留在革命故乡的儿子怎么办?

也不知道蒋介石有没有考虑,估计他那会一边在抓共产党人,一边在跟宋美龄谈恋爱,没空理会了。

蒋经国只有自救。

消息传来,他跳上会议台,大喊打倒蒋介石,这个及时的表态让他脱离了尴尬的位置,甚至让他声名大噪。

眼看风波就要过去,可蒋经国还是陷入了麻烦当中。

麻烦来源于一起同乡聚会,蒋经国参加了一个江浙老乡会。那时,蒋经国已经从中山大学毕业,进入到列宁格勒的军政大学学习。其他同乡则到了另外一些大学,比如炮兵学校、步兵学校。

吃饭时,有分到炮兵学校、步兵学校的人抱怨,他们学校的生活费比较少,想下个馆子吃点中国饭都吃不上。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卢贻松的人,他说如果我们学校的生活费高,就请你们吃中国饭。

蒋经国去的军政大学的生活费很高,他也表态,说我们应该拿一点钱分给那些生活费少的。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嘛。

后来,有人给蒋经国写信,要求他寄点钱,这其实就跟我们现在在微信群求发红包差不多。

蒋经国也不含糊,马上寄出了钱,大概数十卢布。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储金互助会”,就是打秋风,斗地主嘛。

可是,这个事情却被人告发了。说苏联有一个小团伙,是个秘密组织。

正在这时,中共的委员向忠发来到苏联,正要调查党组织内部的小团伙行为。向忠发一听,认为这就是一个非法小社团,要求共产国际调查,进行处理。

顺便说一下,向忠发后来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但最后叛变了。这是周恩来亲自证实的。

共产国际调查后,发现这就是同乡之间请吃饭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大事。

这个事情眼见就要过去了,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些中国留学生到克里姆林宫旁边的共产国际大楼示威,要求学校改进管理。这个事情跟蒋经国没关系,但蒋经国这个人,初到苏联时,大大咧咧,是个愤青,经常发牢骚,所以听到这个事情,跑去下馆子庆祝,说早该闹一闹了,要么,我们也闹一下?

这样一来,又有人盯上了蒋经国,重新调查他们吃饭团的事情。一查,发现他们的信里有“章程”、“会费”、 “名誉会员”等东西。

其实就是一个腐败基金会嘛,搞这么多名堂,还章程了,这不是让人怀疑吗?最后再经人举报,认定这个 “储金互助会”就是一个反革命团伙。

那么谁是头目呢?

当然是蒋经国。

其实不应该是蒋经国,一来,这个会不是蒋经国牵头的,二来,蒋经国在同乡会中,年纪很轻,也轮不到他做老大,但调查显示他就是老大。为啥呢?因为请求米饭支援的信大多都是写给蒋经国的。

而之所以写给蒋经国,因为蒋经国最有钱啊,又豪爽,开口就有。蒋经国为什么最有钱?据说是接收了他母亲的钱。他是军阀二代,也是富二代嘛。

调查认为,他接受了母亲的钱,其实就是接收了父亲的钱。所以嘴上喊打倒蒋介石,实质却是蒋介石的人。

调查的结论是应该枪毙这个团伙的首要分子,也就是蒋经国。

眼见蒋经国就要被枪毙了,这时,一些江浙同乡去申诉,经苏联一个叫联共(布)中央监委的机构重新审查,最终决定不是什么大事,大家不要再追究这个吃饭团的事情。

蒋经国这才逃过了一劫,有意思的是,蒋经国自己的回忆录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大概他也不知道,自己只是因为请吃饭,就在鬼门关口走了一遭。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虽然不知道曾经有一个枪毙他的决定,但他从此确实变得十分谨慎,再没有乱说话的情况了。

毕业后,蒋经国申请回国,结果被拒绝。蒋经国又申请加入红军,又被拒绝。不让回又不让参军,那怎么办?

到工人当中锻炼去!

蒋经国被分配到一个电厂当实习生,主要操作机械,一天工作八小时,上完班,还要上夜校继续学习。据说蒋经国干得不错,五个月后,薪水翻了一倍,因为他的工作效率很高。

好好干,也能成为八级技术工了,可这个时候,共产国际发来命令,请他去西伯利亚阿尔泰一个矿场工作。共产国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都是王明的原因。

原来,王明也是蒋经国的同学,但王明却是斯大林十分信任的人,而蒋经国偏偏对王明不感冒,批判过王明。

那就得罪红人啦。所以要被送到西伯利亚,蒋经国马上申诉,斯大林觉得也不宜太猛,就另行送到农场去,向农民学习。

这个工作是很辛苦的,天天累得瘫倒,但蒋经国去了十来天,就用能力征服了苏联大妈跟大爷们。大家一致让蒋经国主管采购、财务等高端活,不用下地了,而几个月后,又被选为农场主席。

这完全没有达到斯大林对他锻炼的要求啊。

于是,蒋经国又被调到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地区。这里十分艰辛,蒋经国用了六个字:”流亡西伯利亚”。干了九个月,因为表现良好,又被调到工厂当工人。

而在这时,他成为了车间主任,并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菲娜·伊巴提娃·瓦赫瑞,也就是蒋方良。这个名字原本是蒋介石取的,叫“芳娘”,蒋经国一听,这什么土名字啊,回去就改成了“方良”

当时蒋方良已经有男朋友了,但看到蒋经国之后,马上甩了男友,跟蒋经国热恋起来。

什么叫人生赢家,这就是人生赢家!

到了一九三七年,蒋经国终于可以回家了。原因大家也知道的,西安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于是,蒋经国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国。

回国后,蒋介石还摆架子,说不见蒋经国。还是蒋经国找人求情,蒋介石这才答应见他,而当初说要跟父亲决裂的蒋经国见到阔别十二年的父亲,第一件事情是磕了三个头。

最后介绍一下吧,蒋经国去世之后,他的妻子蒋方良一直在台北,曾经俄罗斯邀请她回国看看。但蒋方良表示现在没有旅费,等旅费有了着落之后,一定成行。

蒋方良最终还是没有回国,于2004年12月去世,享年89岁。


脑洞历史观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主要是因为当时国民党正与苏联合作。不过客观而言,去苏联留学,对蒋经国日后统治台湾也提供了很大帮助。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是在1925年。当时的大背景,是广东的国民党政权,在孙中山领导下,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接受苏联的支持。

要知道,过去孙中山屡次革命,都是依靠军阀部队,故而屡屡失败。唯有此刻,孙中山一方面利用苏联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采用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一支苏式党军——黄埔军校。

在合作过程中,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也发觉相对落后的中国,苏联这种政治和军事模式,似乎比西方的更加适宜。

所以,他把长子蒋经国安排去苏联留学,也就完全合理了。

蒋经国去苏联后,取名尼古拉,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这段经历让他们父子之前产生过矛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蒋经国则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

父子之间,反目成仇。

不过这仇并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抗战爆发,苏联大力支持中国抗战,蒋经国也带着老婆回国。蒋介石对这个儿子进行一番调教后,安排他工作。1938年为赣县县长,后来又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1944年蒋经国担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又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不得不说,在这些岗位上,蒋经国干得还算不错,超过了国民党的大多数官员。这和他在苏联培训学到的工作风格也是很有关系的。

毕竟,当初孙中山和蒋介石学习苏联模式,本来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宜于中国的管理效率提高。这和执行者的政治立场其实没太大关系。

正是带着苏联学到的本领,尼古拉成为常工的得力助手,最后继承了台湾领导人的职位。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发表您的评论)


巴山夜雨涮锅


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这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国。当时曾有一种流言,说列宁要把以往沙俄时代侵占中国的领土全部还给中国——自然这个纯属虚构。但苏联确实在当时令人向往,因为据说斯大林一上台,就推行了大规模工业化运动,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至少在重工业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是因为苏联对当时的孙中山方面表现出若干善意。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进行多次长谈。1922年,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越飞更来到中国。他当时脚踏三只船:既跟北京政府谈,也跟吴佩孚、孙中山谈,

吴佩孚自然是军阀,但他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坚持蒙古属于中国,一旦中国形势好转,苏俄军队必须立即撤走,即蒙古回归中国——吴佩孚还向报界公开了与越飞的秘密联系,以示“绝不讨好俄国”的决心。

于是苏联便冷淡了吴佩孚,转向孙中山。虽然在他们看来,孙中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军事和经济实力也比不上吴佩孚。但越飞与孙中山会面之后,却谈妥了一些事,譬如:

“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但即便是孙中山,显然也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这一主张,越飞也没有表示疑义)

当时孙中山计划发动北伐,他希望苏联派兵佯攻东北以牵制张作霖,而后他就可以乘虚而入,直捣北京。当然孙希望苏联能给点钱,譬如说给200万金卢布。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有另一个方案,就是组织十万军队从四川和甘肃进入外蒙,以进攻北京。同样,他也请求苏俄给予武器、装备和顾问方面的援助。

(图:蒋介石和苏联代表在一起)

结果,苏联拒绝了孙中山的西北方案,但对北伐表示支持。1923年越飞曾表示苏联愿意分期援助孙中山200万卢布,另外还可以给他步枪、机枪、炮和装甲车。越飞还表示,孙可以建立一个军校。随后,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便率团赴俄考察,而苏联也派鲍罗廷抵达广州——孙中山则开始表示:“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

但就在孙中山和越飞的联合宣言中,却有这样的表示: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

所以,孙与俄的合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不会放弃“三民主义”为正宗意识形态的坚持,虽然“容共”,但其实并不以之为然。而苏联那边,之所以选择孙中山和国民党,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苏联不可能做孙中山的无私援助者。

此时,蒋经国正在北平吴稚晖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读书,当时的他正年轻,而且基于父亲蒋介石的立场,他反对北洋政府,参加示威游行也毫不奇怪,所以他曾被北平警察局关了两个星期。施放之后他便来到广州找老爹,正好那个时候他爹当校长的黄埔军校正筹划派一批青年人去苏联留学。蒋经国就去找吴稚晖,请他推荐。吴让他考虑两周,而在两周之后,蒋经国依旧坚持要去俄国。

那么,他爹蒋介石怎么看呢?实际上老蒋早在1919年就萌发过要去俄国看一看的念头——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他曾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说:“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

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长访问苏联。但是,因为实地考察,他发现了不对头的地方。譬如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态度,蒋介石显然以为苏联最终会将外蒙古还给中国,所以他希望能在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一个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基地。如此一来,他便可以从库伦出发南伐,只要突破河北的张家口一线,就可以杀入北京,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

然,苏联一口拒绝了蒋介石,为什么?因为在苏联看来,外蒙古是自己的地盘,不可能真的还给中国。而如果国民党在库伦立足,苏联就无法再掌控外蒙古。

所以,只能拒绝。

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说:“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显然就是这一点。所以,蒋介石回国后就向孙中山进言,不同意联俄,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孙说:你顾虑过头了。如此一来,蒋介石就只能继续表示对苏联的友好,而此时他的儿子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无疑他也必须支持。这一点有1925年10月1日蒋介石日记为证:“我再次提示经国,允许他到苏联进修。”

至于美国,当时不可能成为蒋经国的留学对象,答案很简单,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没有对孙中山表示支持。蒋经国不可能去不支持本方的国家留学,所以他只能去苏联。

而在蒋经国抵达苏联的初期,苏联也确实在表扬他爹,说蒋介石是不断革命的表率。北伐军占领上海的消息传到苏联,据说莫斯科一片兴奋。人们在共产国际总部门前聚会,而蒋经国则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1927年4月,曾有一场红场游行在热烈装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准备了“红色将军”蒋介石的肖像。

然后,随后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不再是红色将军,而是反革命。于是尼古拉在中山大学发言:“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打倒叛贼!”

(图:在苏联做工人的蒋经国,从照片上看简直就是个黑人)

尼古拉,就是蒋经国的俄文名。随后,苏联报纸《消息报》4月21日发表题为《父与子》的文章,摘录经国给父亲的公开信,说:“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后来,《真理报》又刊出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信,说父亲是“全体人民公敌,因此也是他儿子难以和解的敌人”。

(这些内容,据说出自王明之手,王写好之后,让蒋经国签字。)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蒋介石派蒋经国去苏联留学,很直白地反映了孙中山广州政府早期“联俄、亲苏”的路线。蒋经国去到苏联,私底下其实是蒋介石给斯大林送去的人质,用以换取苏联对他的援助和支持。


孙中山投身革命几十年,虽然也发动过大大小小武装暴动许多次,但这帮革命者大多数是激情澎湃的新思想者,并非行伍出身,军事素养、带兵打仗也不拿手,所以老是失败。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主体,也是张之洞湖北新军里接受过革命思想的职业军人。二次革命,革命党迅速溃败,孙中山、黄兴再度流亡日本,可见在军事层面上,孙中山是没法和袁世凯相提并论的。后来也是靠的蔡锷一帮军阀,才把袁世凯从皇帝的位置上拉下马。

屡败屡战的孙中山,逐渐开始摸到了一些军队建设的窍门,在吸纳利用共产主义运动的同时,创办了黄埔军校用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此时的蒋介石,正因“陈炯明叛变”时的表现受孙中山赏识,得以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联俄、联共”的路线,使得广州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苏联援助,当时军校的武器装备、建军思想均来自于苏联。蒋经国去苏联的1925年,正是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和汪精卫争夺国民党大权的白热化阶段。蒋介石此举,极有可能是拉拢、取信于斯大林的关键手段。


随后的中苏关系,随着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降到了冰点,蒋经国在苏联的情形变得紧张。要说小蒋同志也是机灵,不仅讨了苏联老婆生了混血儿,而且还书写批判、反蒋文章取悦斯大林,确保了自身安全。等到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以后,中苏重归于好,苏联出于牵制日本、全力抵御德军的考虑,不仅向蒋介石示好放归了蒋经国,而且还捐助了许多飞机帮助老蒋抗日。


剧透历史


国家与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和苏联,无所谓谁好谁坏,能让中国强大并崛起,就是“好朋友”。蒋经国之所以去苏联留学,这与当时中苏关系是分不开的。


黄埔军校与苏联

黄埔军校之于近代中国,有着其重要历史地位。黄埔军校对于国民党来说,更有其非凡的意义。正是有了黄埔军校,才让国民党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得以平定军阀混战的乱局。而要说到黄埔军校,就不得不提苏联。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到了“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

1922年孙中山派廖仲恺为代表与苏联代表越飞再次举行谈判,最后达成所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中国当得俄国公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靠也。

1923年,孙中山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蒋介石担任领队。代表团主要考察苏联的军事、政治和党务。全面学习苏联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日后建立黄埔军校和国军的宝贵经验。蒋介石也因访问苏联代表团领队的身份和经历,为其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打下基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了两件事情:

  1.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 黄埔军校筹建开始

此后苏联又向中国派遣了大量军事顾问,极大的帮助了黄埔军校的初期将建设。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25年1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

正所谓成也苏联,败也苏联,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此时远在苏联的蒋经国被第一时间牵连,被苏联政府发配到西伯利亚当列兵,要知道此时的蒋经国才17岁!不过兴许是命运的安排,正是在冷风呼啸的西伯利亚,蒋经国收获了陪伴其一生的爱情,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经济危机前夜的美国自顾不暇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二十世纪初,苏联犹如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而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经济衰退当中,其中以美国尤其严重。在1929年更是爆发了经济危机,开始了大萧条岁月。

这个时候的美国不但没有精力操心大洋彼岸的中国如何如何,哪怕美国人自己也觉得生活毫无希望,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移民苏联的热潮!就连美国人都看好苏联,当时的蒋介石决定让儿子去苏联留学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船夫聊名著


大家普遍认为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蒋介石亲美反苏,所以蒋经国应该到美国而非苏联留学,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蒋介石曾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

蒋介石年轻时是个风流胚子,他至少拥有过四个女人,原配毛福梅、妻子宋美龄,和未能结婚的姚冶诚、陈洁如,不过四个女人中只有原配毛福梅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蒋经国。

蒋介石结识宋美龄时,和毛福梅的婚姻关系仍在存续过程中,但宋美龄是个西式人物,信奉一夫一妻制,她给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是,想和自己结婚,必须和原配离婚。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蒋介石果断选择和毛福梅离婚,和宋美龄结婚。

但毛福梅并未离开蒋介石的老家,她仍留在蒋家,一面照顾蒋介石的母亲,一面抚养蒋介石的儿子,而蒋介石的母亲也始终把毛福梅当作自己的儿媳看待。

老人家一点都不糊涂,在她心目中,毛福梅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媳。

即便在毛福梅死后,她也是作为蒋家的媳妇进入蒋氏祖庙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宋美龄对蒋介石成功的帮助时,绝不能忽略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女人——毛福梅。

毛福梅的善良、慈爱和坚强,让蒋经国健康成长起来,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当蒋经国长到10岁时,蒋介石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他把蒋经国带到上海读书,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照顾蒋经国。

可以说,在蒋经国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蒋介石是没有在身边陪伴和照顾儿子的,父子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关系,这使得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从1923年开始,孙中山先生开始谋求和苏联合作,委派蒋介石作为考察团团长赴苏联考察。考察期间,苏联短时间内的发展和强大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中苏开始正式合作时,委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在1925年的时候,蒋介石决定把年仅15岁的蒋经国送往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接受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革命,让中国尽快强大起来。

一开始,蒋经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活是平静而充实的,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反共反苏。

蒋介石的这次行动酝酿已久,他不顾儿子蒋经国尚在苏联的危险,毅然决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招“丢卒保车”充分显示了他“无毒不丈夫”的本性。

蒋介石的行动让苏联大为愤怒,但他们没有对蒋经国下狠手,只是把他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蒋经国在西伯利亚当了1年左右的列兵,又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并于1930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此后的时间里,蒋经国经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洗礼”,他在工厂做过工、到农村耕过地,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甚至受到过斯大林的召见。

1933年初,蒋介石因拒绝释放被关押的苏联情报人员,再度和苏联交恶,蒋经国再次替老爹“背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个金矿做工。

这家金矿实质是一所劳改营,在此期间,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锻炼了他独立坚强的品格,如他母亲毛福梅一样。

1933年10月,蒋经国到乌拉重型机械厂当了一名技师,在这里他的命运迎来转机。

蒋经国是一个很实干的人,性格也好,很快就被提任机械厂厂长助理,还结识了一名年轻漂亮的同事、17岁的俄罗斯姑娘芬娜。

在孤苦伶仃的异国他乡,缺乏亲情的蒋经国爱上了芬娜,自幼父母双亡的芬娜也爱上了这个坚强独立的外国青年,两人就此相恋,并在1935年结婚,当年生下儿子蒋孝文。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一天不如一天。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吞中国的野心,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蒋介石一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意“围剿”工农红军,引发国内外一片反对。

蒋经国对父亲的行为十分愤怒,他于1936年1月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给母亲毛福梅的信,严厉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痛斥他“一次又一次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甚至爆出蒋介石当初脚踢毛福梅,导致母亲流产之事。

若干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蒋经国被苏联“洗脑”了,但实际上以蒋经国的经历,对蒋介石这个没有尽到父亲职责的父亲有所怨言太正常了,他对蒋介石的声讨也是一个爱国的热情青年最自然不过的举动,何况蒋介石背叛革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为了拉拢和支持蒋介石积极抗日,为自己减轻远东方面的国防军事压力,他们决定释放蒋经国回国。

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生活了12个年头。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他让蒋经国先回到奉化老家,送给蒋经国四本书——《孟子》、《曾文正公家书》、《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让他潜心阅读,谓之“补课”和“洗脑筋”。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疑十分可笑。

蒋经国15岁远赴苏联,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苏联呆了整整12年,回国时已经27岁。这12年不是象牙塔的12年,不是吃喝享受的12年,而是充满了充满波折的12年、努力奋斗的12年、劳动锻炼的12年,社会这个复杂的大课堂教会了他一切,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岂是读几本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书能替代得了!


事实证明,蒋经国在后人中的口碑比蒋介石好得多,他敢于革新,敢于追求民主法治,也是一个重实干重民生的理想主义者。若不是早年的命运多舛、生活磨难,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官二代根本无法接手蒋介石留下的摊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