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5月17日,聞名於吃貨界與火鍋愛好人群裡的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了一份上市申請。據其招股書顯示,海底撈2015年的時候淨利潤為4.12億元,而去年增長到11.94億,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1.03億,複合增長率高達70.5%,總營收從2015年的57.57億元增長到106.37億,複合增長率為35.9%。

增長的業績固然美麗,但是背後同時也隱藏著不好看的一面。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三年的時間裡,海底撈的流動負債在高速增加,2015年流動負債淨額為6.4萬,一年後上漲到3.86億,去年更是高達11.56億,呈指數增長。到了今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值已經擴增到14.42億元。從2015年到去年,流動負債金額算下來增長了18倍。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海底撈的銀行未使用額度只有2300多萬元,賬面資金更是僅有5.18億。

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有60%用於業務擴張,20%用於開發及實施新技術,15%用於償還貸款,餘下的5%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服務令人咂舌的海底撈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頻繁爆出IPO上市的消息,但一直都只在網上流傳,現實中並不見其上市的動作。在持續“被上市”六年後,海底撈終於邁出了敲鐘的步子。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其實說起火鍋,吃得多了,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大同小異的感覺。海底撈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家小小的麻辣燙店,有四川成都的菜園子之稱的簡陽便是海底撈的“發源地”。1971年,張勇出生在這個城市,當時的張勇肯定不知道自己若干年後會成為著名火鍋連鎖店的創始人。

張勇喜歡看書,喜歡聽收音機,初中的時候成績不好家裡條件困難,於是他放棄了高中而是選擇了一所保證分配工作的技校學電焊。18歲畢業以後張勇成為四川國營拖拉機廠的一名工人,工資每月90元。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去成都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在玩“壓大小”的撲克遊戲,張勇萌發了做這個撲克遊戲生意的念頭,回去便翻閱報紙看哪裡有賣撲克機的消息。終於在《參考消息》上找到了賣撲克機的人,但是那個人要價6000。這對於一個月工資才90元的張勇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那個福建商人說:“我覺得你將來一定能成大事,這樣吧,我就賣你5000。”第一次被人如此看重的張勇取出自己2000元的積蓄,加上家裡的1600元,同學借了600,鄰居再借800,終於湊齊了這筆鉅款,把錢裝進飯盒做上車便踏上了去成都的路。結果在車上被一群騙子“忽悠”買了塊假金錶,遊戲機商業計劃隨之泡湯。

後來他又看中了油票生意,他認為,如果能從公家手裡收到油票,再轉而賣給私人司機,不就可以賺到差價了?於是他曠班找了一塊紙板,正反兩面分別寫著收油、賣油,頂著烈日在馬路旁開始汽油生意。“在公路站了幾天,油票沒收到卻被人吐了一臉吐沫。”油票生意結果依然失敗。

海底撈是張勇的第三次創業。成都這個地方本就是火鍋最受人喜愛,張勇在成都晃盪的那些日子發現火鍋生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吃是每個人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回去後他便找了一個幾十平米的街邊店,店主說180元一個月,張勇覺得不貴答應了,還給店取了個名字叫:小辣椒。一開張生意就很火爆,半年後張勇一算賬,小辣椒帶來了一萬多元的淨利潤。

這個時候張勇現在的妻子出現了,陷入愛河的張勇毅然關掉“小辣椒”,成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典型代表。半年以後積蓄所剩無幾,張勇又一次陷入苦惱。1994年,張勇決定重操舊業開火鍋店,但這次不是一個人,他的技校同學兼死黨,如今被海底撈人叫作“施哥”的施永宏以及他的女朋友李海燕,再加上張勇的妻子,這三個人湊齊8000塊錢(張勇沒出錢),選了一處僅能放四張桌子的二樓,正式開始了“海底撈”的生意。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當時火鍋店多,張勇幾個便打出了“服務”這張牌,沒想到,這張牌竟成了海底撈在火鍋界碾壓對手的王牌。成立之初的海底撈服務就已經讓人無可挑剔:幫顧客帶孩子、擦鞋、拎包,什麼需求都一一滿足,客人抱怨喝酒傷了胃,他就熬一鍋小米粥;客人誇獎辣椒醬好吃,他就送人幾罐;客人用餐,張勇就站在一旁“伺候”。上帝般的服務讓海底撈生意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1999年,海底撈開始走南闖北,到西安、鄭州等城市先後開店。

現在海底撈的服務也是越來越好,免費美甲、陪你吃火鍋的玩偶、幫你剝蝦等等,都讓海底撈受人青睞,但是行業內也出現了不少對手,根據《2017百度糯米火鍋大數據》,全國火鍋商戶高達35萬家,美團點評發佈的《中國餐飲報告》顯示,2016年,火鍋貢獻了餐飲業總體營業額的22%,在各餐飲品類中排在第一。而在這35萬的火鍋店裡,有一個海底撈的競爭對手叫呷哺呷哺。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剛開始呷哺呷哺開在北京西單,生意很慘淡,直到2003年非典的出現,呷哺呷哺推出的“一人一鍋,安全衛生”的理念不戰而紅,迎來了春天,小火鍋的市場被徹底打開,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分店。海底撈這個時候驚覺到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於是開始在當時新改造的門店中,也加上了小火鍋用餐區。呷哺呷哺相反地,開始開拓“多人聚餐”的場景。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隨著呷哺呷哺對市場份額的蠶食,海底撈近幾年開始瘋狂擴張,高額的流動負債便是擴張帶來的“副作用”。2015年的時候海底撈有112家店,去年增加了一倍多至273家,截至這個月8號,海底撈在全國有320家門店,其中包括位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美國的24家海外門店。

早在2012年海底撈就披露過上市計劃,結果其競爭對手呷哺呷哺先行一步於2014年敲鐘,而2013年的時候張勇曾表示,五年後,要麼上市,要麼消失。今年剛好為五年之期的日子,雖然呷哺呷哺率先上市,但是海底撈的5.0次翻檯率比呷哺呷哺的3.3次高,總營收也比它高,這樣一看海底撈並沒有落後。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去年北京多家海底撈被曝光多次發現餐具清洗不乾淨、老鼠爬串等新聞,讓海底撈的形象受到一定影響,當時海底撈立即發了聲明,表示將加強清潔工作,並接受監督,落實整改。如果不是有“服務”這張王牌撐著,海底撈不知道會不會落寞在“民憤”之下。

“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適的時機。”今年年初海底撈董事長葉鵬這樣說道。海底撈等了六年上市的原因不僅是戰略或者資金問題,還有一點是餐飲企業上市本身就存在難度。目前在A股上市的餐飲企業屈指可數,只有西安飲食、全聚德以及廣州酒家,大多數都選擇在香港或者新三板上市,而這“大多數”同樣也少之又少,在這些上市了的餐飲企業中,像呷哺呷哺一樣穩定發展下來的更不用說了,之前有“中華火鍋第一股”之稱的小肥羊上市四年後便被摘牌,今年5月8日九毛九還終止了IPO,俏江南以及嘉和一品還曾上市失敗,狗不理多番籌備IPO都遇阻後轉向新三板才成功上市。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的情況下,餐飲行業上市最大的挑戰是整個供應鏈、運作鏈運行比較複雜,單店的把控難度大,食品安全隱含較大。”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曾這樣分析上市難的原因。餐飲行業真實營業收入較難統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這是餐飲企業IPO的主要難點。“餐飲公司賬目透明度不高,在採購環節價格一般是進行口頭商定,而且索要發票消費者的比例不高,這造成餐飲企業在統計營業收入時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一定差距。”餐飲界業內人士這樣說道。根據證監會的反饋文件,2014年狗不理上市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包括標準化生產難度大、財務不透明等內控問題。

這次海底撈的IPO想必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如今海底撈麵臨的不僅僅是流動債的增加,還有來自一些本土火鍋的搶佔,比如同樣發跡於四川的小龍坎、川西壩子等等,以及擴張攜帶的資金的巨大投入,畢竟開一家海底撈店大概需要800~1000萬。所以,海底撈上市後能不能在火鍋市場能否穩坐“一哥”的位置,能否像呷哺呷哺一樣穩定發展,讓人拭目以待。@今日話題 @囍囍囍囍囍囍囍

負債14億的海底撈終究還是逃不過餐飲上市企業的通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