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南方新产早籼稻产量预计下降 市场收购竞争可能加剧

目前,小麦主产区夏收工作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南方的早籼稻距离大规模上市也已不足1个月时间。目前来看,主产区的早稻长势总体良好,随着上市的临近,市场采购的重心也逐渐向新稻谷转移,市场陈稻价格上涨乏力,但在新稻产量减产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预计新早稻收购市场的竞争将会加剧。

截止到6月初,我国江南大部早稻处于分蘖至拔节期,局部已孕穗;华南早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期,其中华南南部处于幼穗分化期,华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处于拔节期;海南大部处于乳熟期,局地已成熟收获。全国早稻一、二类苗比例分别为30%和70%,与上周相比一类苗比例增加11%,二类苗比例下降11%。

南方新产早籼稻产量预计下降 市场收购竞争可能加剧

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10天,华南和江南早籼稻产区将会出现强降雨天气,其中华南中东部、江南东部和南部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7成;未来11~20天,江南东部、华南部分地区将有降雨过程,有利于早稻病害虫的发生。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高达154万亩次,同比增加9%。目前正是早籼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天气变化对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新季早籼稻上市临近,市场重心逐步转移到新稻上来。据中华粮网测算,按正常年景预计,受种植面积减少影响,2018年早籼稻产量约2955万吨,较上年减少135万吨,减幅4.37%。由于近几年来早籼稻的产量基本上是持续下降的情况,产需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预计本年度国内早籼稻供需将会出现缺口,使得新早稻市场的收购竞争激烈态势可能会再现。同时,优质早稻由于种植面积少,且多数为订单收购,市场供应偏紧,预计优质优价特征明显。随着稻谷市场价格重心的下移,预计今年部分地区仍将启动早稻托市收购,但托市收购量将不及上年水平。

目前,市场供应处于青黄不接时期,粮源供应的主要渠道为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统计,截止到6月5日,2018年政策性稻谷拍卖共计进行了40次,累计投放2013~2017年产稻谷4380万吨,实际成交577万吨,成交率13.16%。就早籼稻拍卖来看,4月份之前,每周的投放量基本上维持在70-80万吨水平,成交的量主要集中在2013年产早籼稻,随后在中晚稻拍卖进入市场之后,早籼稻拍卖成交下滑,成交主力也逐渐转移到2014年产的粮源上。

南方新产早籼稻产量预计下降 市场收购竞争可能加剧

进入6月份,市场逐步消化政策性稻谷去库存的利空影响,拍卖行情趋稳,整体成交率持续低位徘徊。本周举行的两次稻谷拍卖,共计投放早籼稻82万吨,实际成交0.09万吨,成交率仅为0.11%,随着新季早稻上市期临近,拍卖行情预计难以走强。去年早籼稻拍卖截止日期为7月12日,今年受新季早稻托市收购启动时间延期影响,预计拍卖截止时间很有可能延迟到7月末。

尽管市场供应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市场的需求同样进入了消费淡季,购销比较低迷,导致陈稻谷市场价格处于有价无市状态。随着前期低价拍卖成交的早籼稻陆续进入流通市场,利空逐渐被消化,早籼稻市场价格也逐步趋稳。据监测,截至6月5日,圆粒陈早稻出库价益阳2380元/吨,南昌2150元/吨;长粒陈早稻出库价益阳2300元/吨,南昌2100元/吨,价格均较上周持平。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大米保管难度加大,贸易企业采购积极性下滑,基本以销定购为主。终端销售不畅,导致大米加工企业均保持较低的开机率,部分米企甚至停机检修,以应对低迷的市场行情。(稻谷研究专家 徐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