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喝的是粥,養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國文化!

粥的六大益處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自古以來,“粥”是中國廣大地區居民喜愛的主食形式之一,《周書》說“黃帝始烹谷為粥”,表明中國人民食粥的歷史十分久遠。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意為何?

粥有稠厚、稀薄之不同,在古代,其名稱也有別。《廣雅》稱粥之厚者為“鬻”。然而,鬻還有賣、買、養育、炫耀等含義。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食粥六益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食粥之益處,清代黃雲鵠《粥譜》說:一省費,二津潤,三味全,四利膈,五易消化。其實,從更廣的角度而言,粥食至少有六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也就是說六大功能,即敬老、節約、救荒、療疾、養生、美食。

粥之一義——敬老

《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漢書·武帝紀》載:“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政府規定:供應粥食作為奉養年老壽高者的一種福利。然而,後來此種規定未能得到切實貫徹,《漢書·文帝紀》載:“詔曰: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易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指出操辦煮粥人員作弊把儲存多時的陳舊老米取代新米煮粥供應壽高老人,已失去尊老、養老的原意。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之二義——節約

人們長時期以粥代替飯食,其節約意義不言而喻。

清代進士阮葵生(1727-1789)在其《茶餘客話》中引錄明代詩人張方賢《煮粥》詩: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做(一作問)羹湯。

莫嫌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此詩既詠吟食粥之節約意義,同時還讚美食粥之滋味。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從另一角度而言,食粥與家貧有密切聯繫。宋代秦觀《春日偶題呈錢尚書》:“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的詩句。黃雲鵠《粥譜·序》中所說的“吾鄉人諱食粥,諱貧也”,意思是說有的人忌諱說自己和家人食粥,怕別人看不起,都是窮困人家食粥度日實情之寫照。

粥之三義——救荒

歷史上,由於旱災、水災、蟲災以及戰亂等,導致糧食歉收的情況累有發生,對於災民、難民的慈善措施之一,首先要解決其饑饉,而供應粥食則是最為簡捷的應急辦法,對此,中國曆代史書及文獻有頗多記述。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南齊書·劉善明傳》:劉善明家有積粟,因青州饑荒,躬身饘粥,開倉以救鄉里,幸獲全濟。人名其家田曰“續命田”。所謂“躬身饘粥”,是說親自煮稀飯。《明史·蔡清傳》引述林希元《荒政叢書》所載,嘉靖八年(1529)救荒“六急”之一為:“垂死貧民急饘粥”。明代耿橘《荒政要覽·條議荒政煮粥》提到:荒年煮粥,全在官司處置有法,就村落散設粥廠。而《明史·王宗沐傳》還詳細列出“賑粥十事”。可見,粥食對於荒年災民賑饑,作用極大。

粥之四義——療疾

食粥療疾,歷代文獻均有不少記述。

兩千年前,《黃帝內經的《素問·玉機真髒論》記載說:“漿粥人胃,洩注止,則虛者活。”所謂“洩注止”,是說止住洩瀉。被尊為“醫方學之祖”的漢代名醫張仲景,高度讚賞食粥輔助療病之效,他在《傷寒論》第一首方劑“桂枝湯方”中即提出:“(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傷寒論》

明代韓愗《韓氏醫通》記述了他採用食粥療病的驗案:“一人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餘(病)減,月餘痊。”引文中的“淋”字,中醫學的含義為小便澀痛或小便滴瀝不盡。古代中醫還把粥食作為患病初愈者促使進一步康復的食療。明代名醫吳有性在《溫疫論》中,力主:“…大病之後,客邪新去,胃口方開,宜先與粥食,次糊飲,次糜粥,次稀飯,尤當循序漸進。”清代醫家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稱許:“病人、產婦,(粳米)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較糯不黏也。”如將米與不同的藥物或食物合煮成各種藥粥、菜粥則療病作用更廣更大,清代醫家章穆《調疾飲食辯》說:“粥能滋養,虛實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魚、肉及藥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飲食即藥餌也,其功更奇更速。”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之五義——養生

食粥不僅能療疾,而且還可養生,這是中國古人又一寶貴認識和經驗。

北宋詩人張耒《粥記》寫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南宋詩人陸放翁的《食粥》詩中,對粥的養生之功說得更加明白:“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其《養生隨筆》中,大為推崇食粥的養生價值,認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故主張老人應把粥品作為常食,並且,他特在書中列出了具有養生療病作用的粥品一百種。

粥之六義——美食

中國地域遼闊,各族習俗不盡一致,各地民間用米配以各種食物、果子合煮成的粥品,五花八門,名目繁多,諸如赤豆粥、綠豆粥、紅棗粥、苡仁粥、蓮子粥、花生粥、甘薯粥、韭菜粥、羊肉粥、魚生粥、海參粥、臘八粥…它們有的是美味小吃,有的則兼有美食、美容、健身作用,真是風味紛呈,功效各異,不勝枚舉。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中國古人在煮粥和食粥的歷史中,還有過某些軼聞趣事。

話粥軼事

白居易受賞”防風粥“

古代文獻裡,談及白居易受賞賜“防風粥”之事。《金鑾記》說,白居易任職於翰林院時,皇帝曾賜他“防風粥一甌,食之口香七日”。吃過防風粥之後,“口香七日”,顯然是過分誇張了。不過,既然防風粥能被皇帝作為賞賜之品,表明此粥之非同尋常。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白居易

李勣念姊“煮粥焚鬚”

《新唐書·李勣傳》也記述一則煮粥的故事。

據載,唐代大將李勣晚年服侍患病的姊姊,親手為姊煮粥,但因李勣長期軍旅與做官,對煮粥炒菜之類家務十分生疏,並且自己年事已高,煮粥時不留神,自己的長鬚竟然被爐火焚及,李勣的姊姊知悉後,即戒止李勣以後不可再為姊煮粥了,李勣回答說:“姊多疾,而勣且老,雖欲數進粥,尚幾何?”堅持繼續煮粥侍候姊姊。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李勣 煮粥焚鬚

因此,後人把兄弟姊妹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喻為“煮粥焚鬚”,此歷史名人煮粥之佳話,也因之成為富含深意的成語。

范仲淹”斷齏食粥“憂天下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也有一則十分感人的食粥故事。

他的少年與青年時期,都是在清貧生活和刻苦攻讀中度過,在此期間,他每日三餐吃的常是醃菜粥。據《范仲淹年譜》載,他二十二歲時,讀書於長白山,每天把粥盛於一器皿內,午餐吃一半,早、晚餐為另一半。菜則是“斷齏(此處指醃菜)數莖,入少許鹽以啖之,如此者三年”。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范仲淹

范仲淹二十七歲時,就學於南都學舍,仍然以醃菜粥度日。有一“留守”官之子也就學於此,目睹范仲淹之苦況,回家稟告父親,其父即把官府飯菜囑兒子帶去送給范仲淹。但范仲淹始終不碰這些飯菜。“留守”的兒子見此情後,對范仲淹說:我父親聽說你很清苦攻讀,特讓我帶可口的飯菜贈送你,而你一直不肯吃,是否“以相浼(含義“沾汙”)為罪乎”?范仲淹深表謝意地回答:“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之已久,今遽(此處含義“突然”)享盛饌,後日豈能啖此粥乎!”他正是為了日後自己仍能吃得起苦,所以沒有接受“留守”贈送的美食。

從這點也可看出,范仲淹後來的成就和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世名言,同他青少年時期清貧生活和刻苦奮鬥的磨鍊,不無密切的淵源。

“啜粥聲聞”濟黎民

中國古人食粥歷史中,還有一則故事:相傳周代周宣王年代(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有一年發生天災,糧食歉收,一位大臣在自己住家院子裡,架起了大鍋,熬煮了大量糜粥,除了自己全家老少食用,還救濟周圍災民到他家院子裡食粥解飢,由於眾多人同時一起喝粥,據說喝粥的聲響,遠在幾里外都能隱約聽到。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此故事所說幾里外能聽到眾多的人聚在一起喝粥的響聲,顯然是太誇張了,但由此而衍生的“啜粥聲聞”的典故,卻成為中國古代人民食粥的一樁趣聞!

——摘自《民以食為天——百種食物漫語》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